杨国荣的治学之道
杨国荣的治学之道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有 一条清秀灵动的校河,名曰丽娃河。20世纪,冯契先生在丽娃河边沉思多载,创作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等哲学史著作及 创立『智慧说』哲学体系。冯契先生曾受教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诸名家,而对金岳霖之学体会犹深。在一定意义上,智慧说乃是『顺承』金岳霖的逻辑分析方 法、由金岳霖的知识论『逆转』出的广义认识论。河水长流,学脉绵延。杨国荣受业于冯契先生,由此,我们在他那里可以看到金—冯哲学传统的新气象:为人平淡谦和,为学波澜壮阔。 延续金冯学脉 『哲意绵密续金冯,心怀世界无中西。出史入论起阳明,思到具体著新篇。』这是说杨国荣治学,继承金岳霖—冯契学派绵密悠长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元哲学的运 思为宗,中西互参,史思相倚。从最初的王阳明研究,到近期的『具体形上学』开放体系,犹如一名不知疲倦的骑士,在哲学史研究和哲学探索的领域不断开疆辟 土,永不止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国荣的研究包括中国哲学史(涉及先秦至现当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中西哲学比较、伦理学、形上学等多个领域,且研 究成果卓著。 粗线条地看,杨国荣从出版第一本学术著作至今,其治学经历大概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之前,以哲学史研究为主,其代表作包括阳明学研究专著〖王学通论〗(1990)、〖心学之思〗(1997)和研究儒家道德 哲学历史衍化的〖善的历程〗(1994)。1998年至2013年为具体形上学沉思时期,哲学创作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具体的形上学』三书(〖道论〗、〖伦 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和〖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2013年),后者可视为具体形上学在实践哲学领域的展开。 2013年之后,为后具体形上学时期。有人问及,具体形上学的提出是不是意味着创建了一个哲学体系?对此,杨国荣强调,具体形上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一 方面,具体形上学这一学说本身不是封闭的,具有不断展开的潜能;另一方面,杨国荣拒绝将自己拘囿封闭于『具体形上学』之中。 潜心研究具体形上学 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三书,正式提出『具体形上学』的开放体系。总体上看,『具体的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 展,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哲学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界。与抽象形态的形而上 学或『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不同,『具体的形上学』以存在问题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与成物和意义生成的历史过程、人类行动与实践为指向,多方面地 展现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具体性,其理论深度和原创性等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肯定。 著名汉学家梅勒曾这样说道:『杨国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最为卓越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哲学家,并非因其国籍、血统或工作 地,而是因其哲学工作的性质。除了有赖于西方哲学经典,杨国荣充分运用中国哲学传统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囊括这一传统的各个时期和所有流派。……尤为重要 的是,杨国荣还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不仅研究哲学史,或具体讨论哲学学科内部的专业问题,而且还发展出了自己内容广博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研 究既扎根历史,又以未来为指向。 向道而思 杨国荣之为师也,温而厉,启人以思,不言而化。若无例外,杨国荣每一学期都会开设一两门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或研读经典,或讨论业已成形但尚未发表的 研究成果,历年的课程内容鲜有重复。学生们每隔两三年总能读到先生新著新理,研读讨论之际常常生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曾有学生问他:『从博士毕业 一直到今天,您的哲学探索不断地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您为什么没有像一些功成名就的学者那样「歇」下来?不断探索的动力在哪里?』他淡淡地回答说: 『我想主要是学术兴趣和对现实的理论关切,与此相联系的是不务空名,追求实质意义上有建设性的思考成果。对学人而言,如果没有学术和现实的关切,就容易走 向虚无和玄思。』杨国荣也提到,自己身上有一股『野气』,不能满足于拘守某本书或某个领域,而野气的养成,与早年读书时很少依循学院式的『规范』或章法的 经历不无关系。 1978年,杨国荣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读到〖中国 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油印本,他的青春便真正『遭遇』了哲学:『在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可以用「非常震撼」来形容。当时哲学史虽然看的不少,但在阅读完那 本书以后,却有种别开生面的感觉,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理论的深度,以及逻辑脉络进展的严密性,对我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我反复琢磨,看得爱不释手。』 因为冯契先生的因缘,杨国荣开始了从装卸工向哲学家的转变。他在〖王学通论〗后记自述从大学至1988年博士毕业的十年寒窗生涯:『其间虽远未达到董仲舒 那种「三年不窥园」的境界,但独坐苦思,孤灯命笔却也是习以为常之事。作为人世间的凡夫,当然也难免时有寂寥之感,而此时聊以自慰者,则唯有志于道之「孔 颜之乐」耳。也许是由于心理上的「惯性」,也许是出于某种惰性,我似乎一直是沿着既经选定的路前行,而很少旁择——过去如此,将来恐怕也是如此。』昔之今 为今之昔,杨国荣近三十年的哲学探索一直沿着既经选定的道路前行,而前行的深层动力,正是『志于道』。 杨国荣对于『道』情有所钟,最新出版的论文集的书名便是〖向道而思〗。2009年,〖杨国荣著作集〗11种问世,其中的〖道论〗原书名为〖存在之维——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关于改名,杨国荣解释说:中国哲学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主要通过对道的思考、追问展开,『道论』展示的便是这一视域。对此,学 生之间曾有讨论:这是否透露出某种运思方式的微妙转变?也就是说,开始转向以中国传统话语作为哲学运思的元语言? 无论如何,杨国荣先生既是向道而思,又是由道而思:道既是探究的对象,又是运思的取径,更是求索的动力之源。 道何所谓?2014年10月,杨国荣接受访谈,回忆师从冯契先生求学的岁月。言谈间的深情厚意,让访谈者深切感受到,以逻辑思维见长的杨国荣老师还有另 一个精神面向,那就是在言谈间、在那些不经意间写出的性灵文字之中所流露的真性情。2014年11月,杨国荣为访谈撰写题记,以纪念冯契先生诞辰100周 年:『史思统一,学无中西。兼容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上承「智慧说」的哲学传统,走向以道观之的智慧之境。』金岳霖先生曾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 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论道〗)中国人对于『道』总有景仰之心, 『这种情感隐微地或强烈地动于中,其结果或者是怡然自得,或者是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为己任』(〖知识论〗)。『隐微』意味着习焉而不察,同时意味着弥漫 性的渗透力。『怡然自得』是精神上的受用,文化上的在家感;『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为己任』,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它是基本的,也是深沉的。哲意的情感 是宗教式的、精神的,也是推动力或原动力。如果缺乏对于『道』的感觉,恐怕对于中国文化就不会有孔子那般继续『斯文』的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