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5|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學者談語文教育 重在培養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10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前,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行的2016中國語文教育發展論壇上,十餘位專家學者就語文教育的發展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上海開放大學教授、作家、學者鮑鵬山,台灣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分別從道和術的層面談了各自對於語文教育的思考,頗具啟發。以下是演講內容精編。

學者談語文教育 重在培養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

學者談語文教育 重在培養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

鮑鵬山

鮑鵬山:要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中國教育的特殊性是什麼

我們知道,每一門教育課程的設置,都是爲了實現某些教育目標,爲此而賦予課程以某些功能。那麼,中國的語文教育,應該承擔哪些教育使命,爲此,應該有著哪些功能呢?

曾經,教育界對語文賦予了如同其他學科一樣的單一功能,雖然在理論上,今天人們已經普遍認同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作爲工具性的聽說讀寫的訓練與考核,實際上還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內容。而對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則更多地理解爲人文知識的記誦而非文化人格的構建。而且,即便如此,作爲知識記誦的人文性內容,在教材中也非常稀薄,零碎而不成體系,枝葉而不及根本,不能呈現人類人文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與價值。

但是,中國的語文課相較於歐美國家的語言類課程,必須承擔更多的使命,應該有著更多的教育功能。這是由中國基礎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

中國的教育與西方的教育相比,有著不同的前提和基礎。西方的國民教育由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兩部分組成,也就是說,他們的世俗教育是建立在有宗教教育的基礎上的,而中國的教育整體而言是基於沒有宗教教育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別。

非常遺憾的是,從1912年蔡元培下令各級學校廢除讀經到今天,我們從事教育的人,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在談教育的時候,一直沒能意識到這一點。

當我們按照西方學校的分科方法來設置我們的課程並將傳統經典作爲落後的東西從教材中剔除的時候,我們忘了,西方人是兩條腿走路的,簡言之,他們的國民教育,是除了學堂還有教堂,他們的一生,除了到學校裡面受教育,還要到教堂里去參加宗教活動。一個信教家庭的孩子,生下來可能就要受洗禮,就生活在各類宗教儀式和濃郁的宗教氛圍中,逝去之時,也是神職人員誦經安葬。他們的受教育生涯,除了在學校里讀世俗教材之外,在家裡還要讀【聖經】,除了學校的教師,還有宗教的教父。在美國那些信奉上帝的人家裡,幾乎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聖經】的,事實上,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擁有6本半【聖經】。

中國教育的特殊性是什麼?就是中國的教育是建立在沒有全民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我們有我們的文化傳統,有我們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實現路徑,我們信仰體系的載體和傳播手段是經學而不是神學,是學堂而不是教堂;我們尊奉的是聖賢,而不是神靈,這是我們文化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不僅是能力的培養,更是心靈的養成

如果說,西方的國民教育是立足於學堂與教堂這樣的兩堂,在沒有教堂的傳統中國,我們其實建立了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鄉村有學堂,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學堂里有聖賢,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是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這三堂撐起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體系。

今天,宗族的祠堂已經蕩然無存,鄉村生活也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模式,家庭中也不再有中堂,代之以電視。三堂中的兩堂已經一去不返。而學堂中的讀經教育,也代之以主要是以自然科學知識及其分類爲主的各類課程,其中的語文課和歷史課,也不再是經典的閱讀,語文不讀【論語】【孟子】,歷史不讀【史記】【漢書】。歷史變成大事記,語文教材所選課文,更是水平參差不一,大多是短小膚淺的各類時文。即使有些經典片段的選入,主要也還是爲了所謂文言文的學習。至於文化上的意義,因其無系統,也是單辭碎義、零雜無序、瑣屑叢脞,這類文字根本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世界,不足以給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人類文明的薰陶。

爲此,我們思考中國的語文教育,必須賦予它更多的使命,使之具有更多的功能,除了我們今天在實踐中(包括教學和考試)特別強調和重視的語文的工具性,所謂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語文課必須傳播傳承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及其經典表述,必須有關於中國古聖先賢精神人格的傳承和經典的學習,以此培育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建構精神人格,建立信仰體系。孔子在談到【詩經】的教育功能時,說到四個關鍵概念:興觀群怨,其所指就是語文教育必須養成人的理想與情懷、價值觀與價值判斷力、群體意識與責任擔當、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

爲此,基礎教育的12年語文課,不僅是母語的培養,它還應該在整體設計上貫徹三個體系: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知識體系傳遞語文知識和文化史知識;價值體系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力;文化體系培育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構建民族的凝聚力。一言以蔽之,語文課不僅是能力的培養,更是心靈的養成。不僅是人之用,更是人之體: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學者談語文教育 重在培養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

學者談語文教育 重在培養獨立人格與批判精神

林安梧

林安梧:認死理的教育扼殺語文的生命

寫是自肺腑流出,作是在天地間生長

語文這兩個字對我來說,不僅是母語的傳授,更是本國的文化、思想、傳統、文學,或者更籠統地概括爲國學。簡單地說,語文所重不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更在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叫楊德英。至今,楊先生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她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盡己,恕是推己及人。盡己就是回到自己內在的本心,面對自己的良知;恕是如心,將心比心,因爲心之同然便是本心,便是天理。記得那時,總覺得上語文課好像智慧的盛宴,哪裡還管要不要解釋成現代語,覺得只要這些道理通了,一切問題也就解決了。

是的,語文的學習不同於外語,之所以不同,正因爲它是內在於我們的生活世界,它就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只要我們好好生活在這文化傳統中、在鳥飛魚躍的生活世界裡,盡可悠然自得。

我總認爲,我筆寫我口,我口說我心,我心如我感,感之親切,心之通達,說之明白,筆之順暢,就是好文章,何來造作,何來忸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之爲妙,就在個熟字罷了。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化天地,任其自然啊。

怎麼個熟法?背!背!背!背誦是不二法門。但背誦可不是光背誦,背誦也有法門。背誦之法,在於韻律,在於語勢,在於內容,在於思想,在於意象,在背誦的過程里,讓你親切地感受到詩詞文章的生命。讓你與之同情,與之共感,與之同歌哭,與之同生息,就在這時,進到你的脈絡中,手之、足之、舞之、蹈之。更明白地說,要你的生命律動與它合而爲一。

此外,文章本在天地間,言爲心聲,重要的是,如何能傾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寫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寫作。沒有生活何來寫作?寫是自肺腑流出,作是在天地間生長。學習語文也該如此。

記得當時選修詩選及習作課,我但寫胸襟而已,多有不合平仄者,老師打起分數來,自然也就不高,但我本爲初學,不夠好那是當然的,何須在意?就因不在意,所以作起詩來,是喜悅的、快樂的,就在這樣習之、熟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詩的孕育與生長。直到現在,我還寫五言詩、寫七言詩,甚至填詞,寫作長短句。

要合乎規律,自然長成

學習語文,當然要推敲、要琢磨,如何推敲、如何琢磨?靠的還是練習,練習多了,那推敲才真成了推敲,那琢磨也才見成效。推敲是在多次的練習下,自然生長,琢磨是在一次再一次的寫作過程中逐漸育成。就像寫書法一樣,摩之、臨之,得其形體,入其精神,最後才寫成自己的字。

了解章法是必要的,識得語法也是應該的,但光記住如何的章法,單記得語法的結構如何,那是不經事的。重要的是,多造句子,語法熟了,成了你自己的句子,這句子直透到心底,直透到身體,反映了整個生活世界的脈動。多做文章,章法熟了,成了你自己的文章,這文章是你心靈的聲音吶喊,或是含情脈脈,或是離情依依,或是振拔乎天地,或是沉吟乎滄桑。總之,寫的是你的體會與感受,思想、情感都可妙筆生花,躍然紙上。

我父親那一代人,讀的書不多。白天上學,在日本占據時代,讀的是日文,還要躲空襲。回到家,晚上讀漢塾,跟著漢學先生學漢語,時間少之又少,但兩三年下來,卻也能做對子,寫書信。說起來,他們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並不比現在的年輕人差,寫的對子甚至比很多中文系的學生還好。這原因何在?就只因爲他們的學習合乎語文的內在規律,自然長成。

現在的年輕人,接觸的訊息很多,但駁雜、紛擾,又囿於考試指揮教學,教師教得認真極了,卻只重在考試、重在答題,不符合語文的內在規律。任你如何用功,用的功是在考試、在答題,結果考試是會了,但那些全都是死理,這樣的語文教育豈能不扼殺語文的生命?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