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_004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风土方言之异,因而从古代起,吟诵就因为地域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高诱注:『吟,歌吟也。』可见,早在先秦时代,吴地的歌吟就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当下中华吟诵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抢救、保护和研究地方吟诵,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各地的传统吟诵当中,『常州吟诵』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追溯其历史,与先秦时代的『吴吟』不能说没有联系。它是常州人用常州方言进行的、植根于常州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上的吟诵。
常州方言语音与中古汉语语音相近,『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连同上声(阴上),计七个声调:
吟诵的节奏源于文字读音的长短,平声长、仄声短,这一点在常州话与普通话里是一致的,并非『常州吟诵』的特点。吟诵音高低基本依据则为所吟文字的读音高低,由上述可见,常州话平声较低,仄声较高;普通话平声较低,仄声较高,因而,『平低仄高』,是『常州吟诵』的特点之一。对此,赵元任、陈少松都多有论述。
在音韵方面,常州方言的声母、韵母,既有一些是普通话中没有的,也有虽然较为接近,但区别也比较明显的,还保留着一些古音,如『复』读作『fei』(阳平)、『荣』读作『ying』(阳平)、『水』读作『si』(阴上)。此外,有人还采用『圈读法』,变更个别读来不太叶韵的韵脚字韵母,以求音韵之美。比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应当说,在南北朝时期,『下』和『野』是押韵的。此两字在普通话里不押韵,而在常州方言里却是押韵的,它们都读作『ya』,这可作为常州方言保留着古音之一例。当然,也有普通话读来押韵,用常州方言读却不押韵的例子,那应当说是一千多年来语音不断演变的缘故。
因而,按中古汉语语音声调的平仄与音韵写成的唐宋诗词,用常州方言吟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着音韵和节奏之美,与不同声调体系的其他方言比较,『常州吟诵』的这一优势更易显见。
常州吟诵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常州,自春秋时期季札开邑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500余年。自南北朝时期的『齐梁故里』,至唐宋时代为『东南之冠』,清代中期则有名扬全国的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五大学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常州吟诵』的坚实基础。常州吟诵之所以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迄今为止,尚有众多的吟诵传人。笔者从1987年开始进行常州吟诵的采录,历时30年,共获得了600多个篇目的音像资料,录得的传人及资料数量之多,为全国各地鲜见,其中尤以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等32人为杰出代表。
赵元任先生自幼接受祖父、父母亲及教书先生的传授,所吟古体诗、近体诗、古文,无不遵循传统,毫不逾轨,体现着19世纪末的吟诵风貌和根本特点,对于了解和研究我国传统吟诵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周有光先生的吟诵既源于家学,亦深受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国文教师们的影响,吟律绝诗的音调,与赵元任先生和其他苏南城市一些人的音调基本相同,或是当年在常州青果巷及苏南地区普遍流传的音调。屠岸先生的吟诵,幼年时得自其母亲屠时的亲授,涉及诗词歌赋各种体裁的古典文学作品,具有20世纪吟诵发展变化第一个阶段的典型意义。钱璱之先生的吟诵,自幼得自历代前辈家传,同样涉及诗词歌赋各种体裁。其吟诵旋律性较强,具有江南民间音乐风格、书卷气息和儒雅风范。
『常州吟诵』基本上是常州本土的产物,大体上为三大体系:钱氏三代人所开办之『寄园』书院,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国文教师群体以及各自有别的家教师授。『常州吟诵』传人大多为儒学名门之后或国学大师的弟子,自幼饱读诗书,家学渊源深厚。学识丰硕,其吟诵水平、品位便高。名人之中确有吟家,但也有吟得一般的,非名人也有吟得很好的。无论是否名人,其吟诵水平的高下,当按实际的吟诵而论。『常州吟诵』传人大都十分重视基础性的格律诗吟诵,古典文学各种体裁,多有优秀的吟例,整体水平之高为各地难以企及。欣赏他们的吟诵,可以明显地体悟到他们的学养、气质、品格、襟怀等,领略到『常州吟诵』的高品位。
当下,中华吟诵重新被国人重视。作为多年来从事常州吟诵的抢救与传承者,本人认为,在抢救和传承传统的过程中,应该坚守传统吟诵之根,尊重传统为先,发展传统为后。吟诵之根是什么?是『读』,吟诵本是一种读书方式,其节奏、音调都在『读』的基础上形成,如果与『读』毫不相关,那就难说是吟诵。『读』的要素为语音,尤其是平仄声调。如果全然不顾平仄声调,也难说是吟诵。吟诵必须形成音调,如果不成音调,即使有节奏、有感情、有抑扬顿挫,至多也只是朗诵,那是一种现代口头表演艺术,而不是吟诵。坚守传统与发展创新并非一对矛盾,两者是同向先后而行的,当今的吟诵便是由千年以上的传统不断发展创新而成的。如将采用普通话的吟诵视为传统吟诵的创新发展,似亦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它必须建立在普通话的语音基础之上。『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传承吟诵首先必须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传承人才,然后才谈得上传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长期坚持,如此才会真正将中华吟诵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