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眾』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現場 考古學一向給人的感覺是神秘、深遂、難解,與大眾相去甚遠。而23日下午鄭州落下帷幕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則打破了人們對考古學的古板認識,考古學正大踏步向民眾走來。 大會期間,國內11位考古大家進行了一系列主題演講,演講內容涉及國內外考古發掘成就,並全方位展示考古技術、發掘及文物保護全過程。這是中國考古學界面向世界的一次集體秀。中國考古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大會總計收到論文400多篇,涉及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各個時段的考古研究,是對近年來中國考古成就的一次分享。 此次大會是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會議。王巍說,此次大會改變了以往每年一次、百人規模的形式,擴展到由13個專業委員會主導,也一改過去學術會議閉門開會的傳統模式,實行開門辦會,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專業委員會討論的內容涉及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討論的內容更加廣泛而深入。 大會期間,記者也明顯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大會現場,不管是專家學者還是熱愛歷史和考古學的市民,經常串場旁聽。 這次大會的學術性、開放性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南昌海昏侯劉賀墓發掘領隊楊軍興奮地說,我是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的,但我也可以到文化遺產保護、公共考古專業委員會分會場去旁聽,這對我們來說是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的大好機會。 記者注意到,除了學術交流之外,大會還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師範學院、河南博物院等單位舉辦了15場公共考古公益講座。何以中國中國稱謂從何而來、舉世矚目的海昏侯墓發掘內幕、早年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等,演講者打破考古的神秘,讓聽眾領略到中華文明的魅力。 印度考古調查局考古所所長桑傑庫瑪爾曼紐爾可謂是此次行程收穫頗豐的外籍專家之一。他先後到鄭州市東趙遺址發掘現場、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嵩陽書院、洛陽龍門石窟等地實地考察。 中原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考古學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曼紐爾認為,這次考古大會,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積極參與遺產保護的學者提供了平台。雙方積極分享、交流相互的研究經驗,對後續的考古發掘工作至關重要,他很期待中印未來在考古領域的合作。 大會期間,一批已經走向國際的中國考古人悉數亮相,帶回了烏茲別克斯坦國費爾干納盆地明鐵佩古城遺址、洪都拉斯瑪雅城邦科潘遺址、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柬埔寨吳哥窟從事古蹟保護等最新學術成果。 據介紹,這次考古學大會,專家學者們在交流時達成一個共識,考古要走向公眾,走向國際,深入交流考古和遺址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和實踐經驗,以國際視野來推動關於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考古學重大課題的比較研究。 對此,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要以大會召開為契機,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考古合作,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展現中國考古人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