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5|回复: 0

[儒学动态]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儒化中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6-1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推进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这首先包括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和继承发展,同时认真汲取人类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逻辑,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以什么名义忽视、排斥和拒绝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儒化中国”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儒化中国”

本文作者:奚广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不是截然对立的

按照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儒学为标志的中华传统文化独立于世界文明发展史之外。它和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与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它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来源。应该说,这是一种不符合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虚无主义论调。

习近平总书记曾精辟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学体系和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都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的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学问。前者形成于华夏大地的农耕社会,后者形成于工业时代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它们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表述不尽相同的共同理念和追求,但如果认为人类文明在19世纪取得的最先进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和历经几千年发展不辍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干、不可以融通的,那无疑是片面的、非理性的。

事实上,那些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先进中国人,能够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吸收过来、运用起来,并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作为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科学,其形成发展有着广阔丰富的思想文化来源,是建立在宽广深厚的多样化人类文明文化成果之上的。用这一历史观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难看出它们必然不是狭隘、封闭的,而是开放、多元的,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阐明,中共指导思想的文化理论基础,除了共产主义思想方法,还有中国文化遗产、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他强调,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以这样一种时代精神,才能够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从中提炼和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进行开掘、继承和弘扬。

把脏水统统泼到儒学头上不符合历史实际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有两点需要澄清:

其一,中国共产党人走的是一条返本开新之路,而不是某些人说的“儒化中国”。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理想的基因。《礼记》提出,人类未来的美好社会应当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具体设想是,大同世界中,财产共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低一个层次的是小康社会,社会井然有序,治理有效,国泰民安。千百年来,这就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体现了经济生产富庶、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我们党吸取与创新这个思想成果,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第一步目标定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鼓舞、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用新的思想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应当总结发扬这些经验,把创造创新深化下去,进一步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衔接起来,建设时代进程和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共同体。

其二,有论者认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为落后反动的思想文化“招魂扬帆”,是为复辟封建主义摇旗呐喊。这完全违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深刻阐明,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并不是颂古非今。

新时期,我们党更充分认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脱离历史条件而简单套用所谓民主自由来否定儒学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把所有脏水统统泼到儒学头上,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是公正之言。

汲取儒家治国理政经验切忌照抄照搬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着力点:

一是以民为本,崇尚仁爱。儒学的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以民为本、崇尚仁爱。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也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打造自由人联合体。正是把二者有机融为一体,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观点和路线。党的十八大确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加大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实事的步伐,日益落实让发展成果更大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这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赖,焕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攻坚克难的智慧、迎接挑战的勇气,充分彰显了以民为本这个思想利器的威力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践表明,重民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条红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伟大创造。

二是塑造符合人性道德和社会担当的新经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道德伦理、价值观教育,这对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力量和智慧。

秦代以来,中国有统一的疆土、货币、文字、交通、度量衡,商品货币关系一直存在。儒家针对商业经营活动实际,提出了开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育,倡导以义取利、义利相兼的精神。新形势下,我们要弘扬优秀的伦理观与价值观传统,弥补市场经济之不足,繁荣经济、发展社会、推进公正、造福人民,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塑造符合人性道德、社会担当的新型企业和新经济人。

三是道德教化与干部培训。儒学创造并推行的政治哲学和行政伦理闻名于世。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专门编写“经筵”教本《帝鉴图说》,精选117个正反面治国理政的案例,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讲解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清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同治年间确定15个专题,以南书房张之万等编写的《治平宝鉴》为教本,结合宋、元、明、清的治国理政故事,教授如何弘扬道德、遵行礼义、躬亲朝政的道理。当然,这些道德礼仪教育和安排,有其历史局限性,而且在古典君主政治下难以贯彻始终。因此,照搬照抄是不对的,但也不能忽视它的积极意义。

总之,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经验,适应今天的情况,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党与以规治党结合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标题: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儒化中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