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忠烈』靠女人到底該不該提倡?
梅蘭芳演出的【鐵冠圖刺虎】劇照 男人設定了一門忠烈的理論基礎,女人設定了忠烈的制度並嚴格執行着。 若談及大鼓大王劉寶全的京韻大鼓,最為珍貴的是1939年,卜萬蒼導演的電影版【寧武關別母亂箭】,這是民國時少見的大鼓錄像電影。劉寶全在開頭有一段話白,把曲目向觀眾做個介紹:明末大將周玉吉家在寧武關,他回家給母親拜壽,得知闖王打來了。周玉吉又要打仗又要拜壽,忠孝不能兩全。這時,周玉吉拔劍擲在地上,夫人會意拿劍自刎,小少爺(兒子)立刻一頭碰死在台階上,周玉吉上戰場殺敵。太夫人(周母)得知異常高興,命人舉火自焚。周玉吉奮力與闖王交戰,被亂箭射死,最後連掃地傳話的老院公都投河而死。 劉寶全講到這四個人的自殺,都是持着肯定、讚揚的態度,並有蓋棺定論:這個所有人都死了的行為,叫一門忠烈! 一門忠烈,人們更看重女人殉節 一門忠烈,不在於男主人自殺殉國和夫人自殺殉情,而是全家幾十口、上百口主動跟着一起死,甚至是男主人動手殺掉家人,是家族型的忠烈。用具體故事來說,不是陸文龍的父親陸登城破後舉劍自刎,夫人亦自殺的情況;而是崖山之戰,陸秀夫在背着小皇帝投海自盡前,先逼妻妾女兒跳海的壯舉。近者如庚子國難中,在北京的豐盛胡同,狀元崇綺一家將菜窖改為兩個坑洞,令僕人將全家一十三口活埋殉國。時七十一歲的崇綺在保定蓮池書院,聞訊後也投繯自盡。 改朝換代,都有一大批臣民舉家忠烈,以表明自己不事二主,或者受辱喪節。面對國家危亡、戰爭無可挽回的狀況時,並不是說打不過就集體自殺,還包含了古人的忠烈觀、家庭觀、倫理道德等。【禮記樂記】中說了: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這裏說得不明確,唐代的孔穎達進而提出: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三綱五常,忠君事主的思想下,做出這等極端的事情,在古人卻實屬正常。更正常的是,這種忠烈,往往是由女人來當主持人的。 一門忠烈是有承傳的,最初被立為榜樣的是東晉年間的名臣卞壼。卞壼在平定蘇峻叛亂時身亡,連同死去的還有兩個兒子。這是歷史記載的。民間以為這不夠,還加了卞壼夫人、卞母自殺殉節等劇情,卞母已經九十多歲了,很高興家裏有這樣的忠臣孝子節婦,自然也一同殉節。這時,戲核集中到女人身上。人們的眼睛不盯在卞壼殉國,而盯在卞夫人和卞母身上。由此看出,女人受世代讚揚是因為跟着男人一起死。在這種觀念貫穿的古代,男人是這樣想的,女人也是這樣做的。連皇帝也不例外。 那些由女人發起的忠烈故事 明末殉節的故事最多。可以參看由顧炎武的外甥、徐幹學的弟弟、徐元文的哥哥徐秉義所著的一部【明末忠烈紀實】,裏面收錄了因抗清而死的三百多位名人,書的目錄就是按照殉豫傳、殉蜀傳、殉楚傳排列的。 崇禎皇帝的殉國,在歷史上有着與陸秀夫背小皇帝跳海同等重要地位。這位苦命天子為普天下的男人做出了與劉禪相反的榜樣。在城破之際,崇禎殺掉後宮妃子和女兒以後,從神武門跑到景山上上吊,陪在身邊的是太監王承恩。此時,宮中的實景比金庸【碧血劍】中寫得還要慘烈。崇禎有七個兒子,四個沒活過四歲,三個失蹤(兩個在城破時,一個在被李自成收編封賞後);有六個女兒,四個早逝,另兩個是壽寧宮的長平公主和昭仁殿的昭仁公主,昭仁公主被他直接砍死,長平公主被砍掉左臂昏迷了五天後醒來。 到此,崇禎家的女人一門忠烈的故事剛剛開始。泰昌皇帝朱常洛是崇禎的父親,他的女兒樂安公主嫁給了宛平人鞏永固。城陷之日公主已經自盡,鞏永固把他們的五個孩子和公主的棺材綁在一起,說:此帝甥也,不可污賊手。他放火把五個孩子都燒死了,自己也舉劍自刎。 而結合【明史】以及參看蔡石山先生的【明代的女人】,崇禎的生母孝純皇太后劉氏娘家總共殉國的外戚有四十二位之多。明代防外戚不防宦官,公主往往下嫁平民,娘家親戚都沾不上光,卻落得滅門之禍。他們並不是宗室,不姓朱,女兒嫁到夫家是夫家的人,都能隱姓逃亡。而他們選擇了與大明共存亡。 保全貞節的故事並沒有停留在公主的寢宮。宮廷中有不少女官和青霞女子,是負責皇帝選妃子時的女性工作人員。那一百多位青霞女子集中在屋子裏,把門關死,放火連同自己一起燒掉了。宮內的金水橋畔,宮外的筒子河邊,有上百名宮女一起投河自盡,宮裏的水井也塞滿了死屍。有一位幼小的費宮人,在投井後被叛軍從井裏勾出來,要分配給軍士為妻,末了被李自成送給了部將羅讓。費宮人在新婚之夜,一連數刀刺死了羅讓,隨後自刎而亡,她才15歲。她的故事被改入崑曲【鐵冠圖刺虎】中,以梅蘭芳最為擅長。 女人為什麼要殉節? 三思起來,古人思維的出發點在於防患未然。女人殉節是防止被侮辱,那麼第一,城破了不一定必須被侮辱;第二,被侮辱了也不一定必須去死。究竟什麼,是古人必須發生一門忠烈的因素? 就這個問題,曾請教青年學者張曉波、周紹剛。周紹剛兄提出一點,在政權更迭時,往往是採用連坐制的。一旦男主人自盡,非但夫人子女無法獨立謀生,還極有被俘受虐的可能。由此想到樂籍制度中,前朝官員家屬會被充作營妓、從事下賤的職業。清代禁止官員嫖妓,並在雍正年廢除了樂籍制度。而犯官女眷的下場則是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還不如做營妓。如此看來,受辱的基點在於被抓。對於明末的女人而言,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既亡了國,又有可能失身,在這種因噎廢食的思維下,她們成了殉節的力主者。 還有一層意思,是家眷即拖累,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女人孩子們集體自殺是因為食物不足;進一層意思,是家眷的自殺有助於男人奮勇殺敵,【賽德克巴萊】裏的原住民是本着同歸於盡的方式戰鬥的。 可也有例外的故事,在明正統年間,遼東右衛指揮使僉事趙忠鎮守邊關,蒙古人來進犯。趙忠的妻子左氏為了勉勵丈夫作戰,和趙母以及三位女兒一起自殺。但這位趙僉事小宇宙爆發,非但沒有陣亡,還一下子擊退了蒙古人,最後受到朝廷褒獎。家眷的死成全了他的功績,這才真是鮮血換來的革命成果。無恥的事也有,反賊張士誠的女婿潘無紹,在城破時逼着七位侍妾自縊,自己隨後轉身投敵做了貳臣。 男人設定了一門忠烈的理論基礎,女人設定了忠烈的制度並嚴格執行着。包括高級妓女柳如是。錢謙益答應了投水自盡的做法,還在家鄉常熟的尚湖請來親朋故舊,搞了一場盛大的忠烈慶典,從早折騰到晚,最終他說出了千古名言:水太涼了。倒是柳如是投入水中,幸好被人救起。這個故事見於顧苓【河東君傳】,是可考的。 柳如是沒有死,錢謙益的名言還在繼續,比如頭皮甚癢。由此剃髮做官,被清史列入貳臣,背負千古罵名,乾隆皇帝最為看不起他。明末無行文人的榜首,錢大盟主算是榜上釘釘了。 女人是比男人愛國的,自古如此。 捨命不重要,忠、烈才是真 一門忠烈值得提倡麼?是古人太愚昧還是現代人太聰明?似乎有無數的理由來反駁它。 我們很輕易地從一個現代人的觀念,否定了古人兩千多年的終極目標。同樣是佔領北京。八國聯軍來了,滿漢士大夫自殺殉國;辛亥革命來了,滿漢士大夫照樣自殺殉國,由此有了【庚子辛亥忠烈像讚】一書,殉節者皆一時豪傑,讀起令人唏噓。僅僅三十七年後,日本人來了,沒聽說誰家一門忠烈。如老舍在【四世同堂】裏寫的那樣,有不少熱血青年出城抗戰,但除了宛平和盧溝橋,北京城區沒有發生巷戰,更沒有像宋末、明末那樣全城抗戰至最後一人,人們照常生活。對於日本人的痛恨,僅僅是關起門來罵幾句混合面不好吃罷了。 提倡一門忠烈的精神意義何在?古人說話做文章,都有誇張的習氣,宣揚一門忠烈的意思不是打不過就真逼着親人自殺,而是弘揚殉節者對於忠、烈的執着,就像英國約翰福克斯著【殉道史】一樣。是古人在弘揚他們的主旋律,樹立典型和標杆。如此誇張一門忠烈,換來的還是來了一百多鬼子,二百多偽軍的事,要是不這麼提,更得是貳臣多如牛毛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倘若廢那麼大力氣頭去否定古人的觀念,換來的只是低頭做順民了。 原標題:一門忠烈看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