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5|回覆: 0

[中醫理論] 朱良春風寒濕性關節痛治驗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7-1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對血沉、抗『0』,黏蛋白增高而偏寒者,一般選用川烏、桂枝;對偏熱者選用葎草、寒水石、虎杖,驗之臨床確能降低三項指標。對依賴激素者,除側重用益腎培本外,還重用萆薢。

•對久治不愈者,非一般祛風、燥熱、散寒、通絡之品所能奏效,必須扶正培本,益腎壯督治其本,鑽透剔邪,蠲痹通絡治其標。臨床上除選用草木之品養血補腎培本外,又借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風逐邪,散瘀滌痰,標本兼顧,奏效自著。

風寒濕性關節痛是常見的病證。國醫大師朱良春對其研究有素,他注重治病求本,擅長運用蟲類藥蠲痹定痛,並配合中醫離子導入,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茲擇其要旨,介紹如下。

【辨證分型】

風寒濕性關節痛初起,若見證輕淺,治療及時,圖治較易;若病程長,反覆發作,症狀重的,尤當辨證論治,審證發藥。

風寒濕痹型

主症:全身關節或肌肉酸痛,遊走不定,以腕、肘、肩、膝關節多見,局部關節疼痛得溫則舒,氣交之變疼痛增劇.或兼見關節腫脹,但局部不紅、不熱。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弦,或濡細。

病機:風寒濕邪留注經脈,痹閉不利。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溫經蠲痹湯(自擬):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仙靈牌15克,川桂枝(後下)10克,烏梢蛇10克,鹿銜草30克,制川烏10克,甘草6克。

加減:風盛者加尋骨風20克,鑽地風20克,濕盛者加蒼白朮各1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關節腫脹明顯加白芥子10克,穿山甲10克,蜣螂蟲10克;寒盛制川烏、草烏加重至10~20克,並加熟附片10克;痛劇加炙全蠍3克研分吞(或炙蜈蚣);刺痛者加地鱉蟲10克、參三七末3克(分吞)、元胡15克;體虛者仙靈脾加至20克,並加炙蜂房10~12克。

病案舉隅:程x,女,50歲,教師。

初診:有關節痛宿疾,一月來因丈夫住院,日夜陪伴,睡臥過道後,不慎受寒,兩腕、肘、膝關節腫脹,疼痛難忍,膚色正常,手腕活動受限,兩膝行走困難,怯冷倍於常人。血檢:血沉7.0m/h,類風膠乳(-),黏蛋白:3.2mg%,抗『0』<500,白細胞:4200,兩手腕、兩膝關節攝片:未見異常。舌苔薄白,根膩,脈細濡,此風寒濕痹痛也,既有宿根,更為頑纏。故予溫經散寒,逐濕通絡。當歸10克,制川草烏各10克,六軸子2克,鹿銜草30克,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烏梢蛇10克,炙蜈蚣3克(研,分吞),炙僵蠶10克。5劑。

二診: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脹如前,苔、脈如前。藥既合拍,上方加白芥子10克。5劑。

三診:藥後已能行走,關節腫脹漸退,但疼痛尚未悉止,入暮為甚。舌苔薄白,質淡,脈細,寒濕痹痛之重候。病邪深入,腎陽虧虛,續當補腎助陽,溫經散寒,蠲痹通絡。熟地黃15克,仙靈脾20克,鹿銜草30克,烏梢蛇12克,地鱉蟲10克,蜣螂蟲10克,炮山甲10克,炒元胡10克,甘草6克。5劑。

四診:腕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自覺關節松適,腫脹亦退,唯膝關節腫痛未已,苔薄白,脈細小弦。原方改為電離子導入,以加強藥效。①上方2劑,濃煎成500ml,加入1%尼泊金防腐。膝關節處電離子導入,每日2次。②益腎蠲痹丸250克,每服9克,日2次,食後服。

1984年7月10日,血檢:血沉正常,白細胞:6.3×109/L,經用丸藥及中藥電離子導入後,膝關節腫痛大減,苔、脈正常。續配益腎蠲痹丸鞏同之。

隨診:1984年8月恢復工作以來,一直堅持上班,關節腫痛未作。

按:風寒濕性關節痛,一般均無鏈球菌感染史,是肌體遭受風寒濕邪侵襲所致,故抗『O』、血沉、黏蛋白,絕大多數屬正常範圍,症狀酷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常法選用防風湯、羌活勝濕湯等。以秦艽、羌活、威靈仙等較為常用。實踐證明,輕症尚有效果,重症療效並不滿意,且風藥多燥,易傷陰耗液。朱師對此型關節痛無表證者,均不予選用,從治病求本計,而予溫經蠲痹湯,一面扶正,一面蠲痹,在藥物選擇上作了推敲,如本『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古訓,又取地黃與之為伍,而達到養血補血之目的。同時又配以溫經散寒之川烏、桂枝,益腎壯陽之仙靈脾,祛風除濕之鹿銜草,鑽透、搜剔之蟲類藥:烏梢蛇、地鱉蟲、蜣螂蟲等,諸藥合用,以奏溫經散寒、蠲痹通絡之功。驗之臨床,確屬如此。

郁久化熱型

主症:手足關節腫脹,局部灼熱,初得涼頗舒,稍久則仍以溫為適,口乾而苦,苔薄黃或黃膩,質紅,脈細弦。

病機:風寒濕痹,痰瘀膠結,經脈痹閉郁久化熱。

治則:化痰行瘀,通絡蠲痹。

方藥:仿桂枝芍藥知母湯出入。

處方:桂枝8克(後下),制川、草烏各8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生白芍20克,知母10克,炙姜蠶12克,烏梢蛇10克,廣地龍10克,甘草6克。

加減:熱盛加虎杖20克,寒水石20克,生石膏20克,濕熱重者加黃柏10克,萆薢10~30克,晚蠶砂20克,土茯苓30~60克;苔膩而痰濕重者加化橘紅3克,全瓜萎20~30克。

病案舉隅:陳xx,女,49歲,農民,於1984年1月21日初診。

主訴:1983年冬令以來,每天均織布至深夜,自覺周身如浸涼水中,始停工而睡,入睡後亦不覺身暖,而天明仍堅持織布,漸至周身關節冷痛,似風扇在衣服內吹,徹夜疼痛不已,用熱水袋置痛處,亦不減輕,形體消瘦,口乾,舌紅,苔薄黃膩,脈細弦。此寒濕痰瘀交凝,氣血陰陽失調,郁久化熱,治宜散寒除濕,化痰和瘀,清泄鬱熱。

處方:川桂枝8克(後下),制川、草烏各8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生白芍15克,知母10克,虎杖2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地鱉蟲10克,甘草5克。5劑。

二診(1984年1月26日):藥後尚未奏效,苔脈同前,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鵠也。上方之制川、草烏改為各12克,加萆薢30克,附片8克。

三診(1984年2月3日):服上藥後關節冷痛明顯減輕,疼痛已能忍受,苔黃膩稍化,脈細小弦,藥既獲效,率由舊章。上方7劑。

四診(1984年2月10日):關節疼痛漸平,口乾亦釋,苔薄白,脈細小弦,予丸劑以鞏固之。益腎蠲痹丸250克,6克,日2次,食後服。

按:張景岳對痹證論治指出:『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陰證,然痹本陰邪.故惟寒多而熱少,此則不可不察』。、但風寒濕性關節痛遷延不愈,或過用溫燥之品,或稟賦陰虛之體。易於久郁化熱,而出現一系列寒熱錯雜證,如單純投以寒涼清熱之品,寒濕之邪凝滯更劇,病勢必增。朱師曰:『當寒濕未除,寒郁化熱之時,治宜辛通鬱閉,若誤用一派寒涼,血脈更凝,氣血壅遏,反助熱化,病必加重。』故治療時在用溫熱藥的同時,伍以寒涼清熱之品,如赤白芍、知母、虎杖、葎草、寒水石之類;如熱盛劇者,始可考慮用大寒之品,如紫雪丹、大黃、黃柏之類。

正虛邪實型

主症: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晦滯,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關節疼痛經久不愈,病勢綿綿,甚至徹夜不已,日輕夜重,怯冷,自汗,或五心煩熱,口乾,苔薄白,脈細小弦。

病機:久病及腎,正虛邪戀。

治則:補益培本,蠲痹通絡。

方藥:培本治痹湯。

處方:生熟地各15克,當歸10克,仙靈脾15克,雞血藤20克,鹿銜草30克,尋骨風20克,炙僵蠶12克,地鱉蟲10克,烏梢蛇10克,甘草6克。

加減:偏氣虛加黃芪15~30克,當歸12克;偏陽虛加淡蓯蓉10克,骨碎補10克,偏血虛加當歸、潞黨參;偏陰虛加石斛、麥冬。

病案舉隅:楊xx,女28歲,紡織工人,於1984年10月28日初診。

主訴:4年前產後,因過早下冷水操持家務,隨後兩腕、肘、膝關節疼痛增劇,難以忍受,而來院診治。頃診,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兩腕、肘、膝關節無紅腫,遇寒疼痛加劇,得溫則舒,氣交之變疼痛更甚。血檢:血沉14mm/h,抗『0』500單位,黏蛋白:4.9 mg%,苔白膩,脈細濡。此乃氣血兩虧,寒濕入絡。治宜補益氣血,溫經散寒,燥濕和絡。

處方:制川烏10克,川桂枝8克(後下),生黃芪30克,當歸12克,仙靈脾15克,生薏苡仁20克,蒼朮12克,徐長卿15克,炙蜂房10克,炙全蠍8克(研,分吞),甘草5克。5劑。

二診(1984年11月8日):服上藥後疼痛增劇,此非藥證不符,乃痹閉宣通之佳象,苔薄白膩,脈細,前法續進之。

①上方6劑;②取上方1劑,濃煎成250毫升,加1%尼泊金防腐,電離子導入,每日1次。

三診(1984年11月8日):服上藥加電離子導入,關節疼痛白晝已明顯減輕,唯入暮後關節仍痛,但能耐受。苔膩亦化,脈細。此氣血漸通,陰陽未和之象。續當原法繼進之。上方5劑。

四診(1984年12月2日):經治關節疼痛漸平,下冷水已不感疼痛。白細胞:5.6×109/L、嗜中性:71%、淋巴:29%。病員甚為欣喜,予益腎蠲痹丸250克,每服6克,日2次,食後服。鞏固之。

按:張景岳曰:痹症,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唯氣不足,故風寒得以入之,唯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此痹之大端也。痹證日久,氣血不足,病邪遂乘虛襲踞經隧,氣血為邪所阻,奎滯經脈,留滯於內,腫痛以作。本案選用黃芪、當歸益氣補血;仙靈脾、炙蜂房培補腎陽,使陽得以運,血得以行,具扶正祛邪之功,炙全竭、地鱉蟲搜風通絡,活血定痛;川烏、桂枝、蒼朮、薏苡仁、徐長卿溫經散寒,除濕通絡;再配合中藥電離子導入,內外合治,使藥直達病所,而取得較為顯著之療效。

【臨證心得】

(一)辨證與辨病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在辨病的基礎上辨證,有利於更準確地把握病情。人體患病除外邪致病因素外,正氣不足也是主要因素,而痹症又往往先有陽氣虧虛之內因,朱老臨症時多先分清寒熱虛實,常用炙蜂房、仙靈脾來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同時又達到祛風除濕,溫經通絡之目的。對血沉、抗『0』,黏蛋白增高而偏寒者,一般選用川烏、桂枝;對偏熱者選用葎草、寒水石、虎杖,驗之臨床確能降低三項指標。對依賴激素者,除側重用益腎培本外,還重用萆薢。據藥理報道,萆薢主要成分為薯芋皂甙,是合成人體激素的基本成分,使用萆薢後,體內可自行合成人體所需要的激素,防止激素副作用的產生,值得引用。

(二)內治與外治

先賢孫思邈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湯藥治其內,針藥治其外』的主張。50年代以來,理療工作者創中草藥直流電導入法,治療了大量的病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關於中草藥的有效成分能否電離、極性、藥液製備方法、導入治療等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近10年來,朱老在辨證淪治的基礎上,用口服湯藥加中藥濃煎液每日1~2次,在關節疼痛部位離子導入,進行內服外治相結合,取得了較為滿意之療較。

(三)治標與治本

痹證的治療原則,不外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留者去之,虛者補虛時又要考慮到留邪,才不至於誤實其實。如初起或病程不長,全身情況尚好,當用溫藥以溫散、溫通之;久病正虛邪戀,其證多錯雜,朱老認為:『久病多虛,久痛多瘀,久痛入絡,久病及腎』。而寒濕、痰瘀、濕熱互結,往往邪正混淆,膠着難解,不易速效。必須通盤考慮,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朱師通過長期實踐,明確指出:『對久治不愈者,非一般祛風、燥熱、散寒、通絡之品所能奏效,必須扶正培本,益腎壯督治其本,鑽透剔邪,蠲痹通絡治其標。臨床上除選用草木之品養血補腎培本外,又借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風逐邪,散瘀滌痰,標本兼顧,奏效自著』。朱老50年代即創製益腎蠲痹丸,經臨床30餘年驗證,對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增生性脊柱炎之療效達到97%以上。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