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8|回覆: 0

[醫藥臨床] 葉天士醫話賞析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6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為剛髒,內寄相火,五志過激,陽冒無制,必上擾清竅,出現頭暈、耳鳴、嘔涎等,此即『升之不息為風陽』,治以潛降法;若氣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為鬱氣』,治以疏肝理氣法。

•痙厥由暑熱而致者,是熱邪入營,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內閉外脫,當取寒涼以清熱,芳香以透竅。單清里熱則神識不醒,單用開竅則營熱不解。故清熱與芳香開竅並施。

•痿病多責於陽明脈空虛,或肺熱葉焦,或濕熱下注等。葉氏醫案中有任督失養而致者。下肢痿躄,病多久羈,隨用參芪,亦未能救下。葉氏用溫補任督法,藥如鹿茸、肉蓯蓉、當歸、補骨脂、巴戟天、枸杞子等。方如四斤丸、金剛丸等。

葉天士為清代醫學家,一生忙於診務,著作不多。所著【外感溫熱論】為溫病學建立了辨證論治體系。而由門人整理的【臨證指南醫案】,集中反映了葉氏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余自弱冠讀至古稀,其至醇至精,回味無窮。今就其醫話數則,析義如下,以冀與同道共饗。

傷寒必究六經,伏氣須明三焦

見於【痞】病篇。葉氏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傷寒當以六經辨證,而伏氣為溫病範疇,不可用六經辨證。案中有幾例伏暑醫案,為暑濕內伏,夾食發病,故用三焦辨證,葉氏擬黃芩滑石湯類方施治。

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

見於【吐血】篇。失血屬於危症,多由浮陽或痰火盤踞於上,絡脈受損所致。亦有少年陰火直上直降者,上為咳血,下為肛瘺。案中對失血治法論述頗詳,大旨為上焦以降浮火為主,下焦以固封陰精為要。通降之藥如黑梔子、牛膝、蘇子、鬱金、連翹、牡丹皮、降香等;固封之品如山藥、地黃、鱉甲、白芍、黃精、玄參、麥冬等。

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

見於【眩暈】篇。眩暈由痰而致者,並不少見。案中多處提到『內風夾痰』『痰暈』『痰多作眩』等。治療當以健脾化痰為主,佐以平肝熄風,健脾取白朮、半夏、橘紅、茯苓、陳皮等,熄風取天麻、菊花、鈎藤、白蒺藜等。但葉氏又常佐以滋陰藥,如何首烏、枸杞子、桑葚子、黑芝麻、柏子仁等,以冀滋水涵木,木平土安。

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見於【木乘土】篇。肝為風木之髒,性急而動,所生之病,多風多火,或乘脾胃,或上吸腎水,或木火刑金,或木復生火,故其生病,較他髒為多。但肝病首犯中焦者多,中焦者,樞紐也,病犯於此,脾胃失和,營衛不生,必旁及他髒,故曰『胃為傳病之所』。醫聖有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實其脾胃,乃防變之上策。葉氏所言,與醫聖之旨相同。

高粱無厭發癰疽,淡泊不堪生腫脹

見於【腫脹】篇。飲食不節,致病頗多。若膏粱肥厚,貪得無厭,久而營衛失和,經脈不通,在外發為癰疽,在內發為症瘕。但若一味地清淡飲食,『不食人間煙火』,會使氣血不足,營衛失養,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不分,遂生腫脹,這在營養匱乏時期,並不少見。有的人為了瘦身美容,節食過度,引起營養不良性浮腫,當今亦有所聞。

保和化食,白金祛痰,附姜暖中,參苓養胃,生脈斂液

見於【痞】病篇。痞病有虛證,有實證,不可一方通治之。食積者,用保和丸消食化積;痰積者,用白金丸(白礬、鬱金)消痰散積;寒凝者,用乾薑、附子類溫熱藥溫陽驅寒;氣虛者,用人參、茯苓類藥益氣健脾;還有因心勞過度而致者,當益氣養陰,用生脈飲治之。

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

見於【脾胃】【便閉】【泄瀉】等諸篇。脾胃之論,詳於東垣,所立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昇陽益胃等湯,誠補前人之未備。但東垣詳治於脾,而略治於胃,葉氏補之,擬定益胃湯(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等)滋陰養胃。且葉氏又將脾胃功能分而述之。此段醫話,最為中肯、完備。被醫家稱為『名言至論,深得內經之旨。』

升之不息為風陽,抑而不透為鬱氣

見於【肝火】篇。肝為剛髒,內寄相火,五志過激,陽冒無制,必上擾清竅,出現頭暈、耳鳴、嘔涎等,此即『升之不息為風陽』,治以潛降法,藥如焦梔子、羚羊角、菊葉、蘆薈、黃連,龍薈丸等。若氣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為鬱氣』,治以疏肝理氣法,藥如鬱金、瓜蔞、荷葉、薄荷、石菖蒲等。

開上郁,佐中運,利腸間

見於【濕】病篇。此乃葉氏治療濕病之三法,又稱『三消走泄法』。濕郁上焦,當開肺氣,藥如杏仁、大竹葉、瓜蔞皮、桔梗、鮮蘆根、通草等;濕郁中焦,當健脾運化,藥如白蔻仁、半夏、蒼朮、白朮、藿香、谷芽、陳皮等;濕郁下焦,當寬腸滲利,藥如厚朴、大腹皮、枳實、茯苓、豬苓、滑石等。

龍相寧則水源生

見於【肝風】篇。『龍相寧』指龍雷之火安寧,『水源生』指腎水不斷資生,唯此才能保持水火交濟,陰陽平衡。而臨床上常常見到水虧火旺證,即腎水不足、肝火旺盛。治療上可以採取『急則治其標』平息肝火法;也可採取『緩則治其本』滋水涵木法。前者如天麻、甘菊、霜桑葉、白蒺藜、雙鈎藤、茺蔚子等;後者如何首烏、地黃、山萸肉、白芍、女貞子、麥門冬、玄參、龜板、鱉甲等。

外飲以治脾,內飲以治腎

見於【痰飲】病篇。葉氏治療痰飲,遵【金匱要略】痰飲篇治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由外界風寒所致之痰飲,以肅肺健脾為法,方如外台茯苓飲、苓桂術甘湯、小青龍湯等;內飲者,由脾腎氣虛所致,以健脾溫腎為法,方如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

欲求陽和,須介屬之咸

見於【不寐】篇。葉氏治療不寐,有對肝陽不降,陰虧陽浮證之酸棗仁湯;有對陽蹺空虛,陽不入陰證之半夏秫米湯;有對膽火不寧,痰液擾心證之溫膽湯;還有對肝腎陰損,浮陽上擾之介類酸咸收斂法,藥如龜板、鱉甲、淡菜等,加入養陰之熟地、五味子、山萸肉、天冬等,以使陰陽和諧,夜眠自安。

久病宜通任督

見於【痿】病篇。痿病多責於陽明脈空虛,或肺熱葉焦,或濕熱下注等。葉氏醫案中有任督失養而致者。下肢痿躄,病多久羈,隨用參芪,亦未能救下。葉氏用溫補任督法,藥如鹿茸、肉蓯蓉、當歸、補骨脂、巴戟天、枸杞子等。方如四斤丸(組成為木瓜、天麻、肉蓯蓉、牛膝、附子,或加乳香、沒藥等),金剛丸(組成為萆薢、杜仲、肉蓯蓉、菟絲子)等。

穀食養生,可御一生;藥餌偏盛,豈可久服

見於【痹】病篇。痹病治療比較棘手,即是以毒藥攻邪,亦只能祛其大半,葉氏云:『愛護身體,勿勞情志,便是全功道理。』藥物是用來糾偏的,祛其所勝,使其平衡,尤其祛風寒、療痛痹的川烏、草烏、附子、馬錢子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而穀食頤養氣血,充實臟腑,補精御神,乃可享用一生。

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清神識

見於【痙厥】篇。痙厥由暑熱而致者,是熱邪入營,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內閉外脫,當取寒涼以清熱,芳香以透竅。單清里熱則神識不醒,單用開竅則營熱不解。故清熱與芳香開竅並施。藥如羚羊角、玄參、連翹、金銀花與石菖蒲、川貝母、炙遠志等;其成藥如至寶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及蘇合香丸等。

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

見於【耳】病篇。『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這裡所說『體虛失聰』,是指腎陰虧虛,心火獨旺,上擾於耳,形成耳鳴、耳聾,為虛證,治在滋腎陰而降心火,如熟地、生地、麥冬、天冬、白芍、山萸肉、鱉甲等,加以磁石、黑梔子、羚羊角等。膽絡附於耳,若膽火侵耳,出現耳聾聤脹,為實證,當用清泄膽火藥,如鮮荷葉、苦丁茶、青橘葉、夏枯草、牡丹皮、薄荷葉等。

久痛在絡,辛潤通絡

見於【症瘕】篇。葉氏說:『初病在氣,久必入血』;『初病在經,久病在絡』,並提出了絡病的治法,對中醫絡病學的完善與發展貢獻極大。案中所謂『辛潤通絡』以及『辛香通絡』,是指病入於絡脈,結聚成瘕,晝夜俱痛,當用辛潤之品,或辛香之品,前者如當歸須、青蔥管、桃仁、生鹿角、地龍;後者如香附、小茴香、桂枝、肉桂、吳茱萸等。這些藥物多為溫性,葉氏稱為『溫通營絡』,『苦溫通降』。

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

見於【虛勞】篇。虛勞病多損之於肺、肝、脾、腎,案中治驗,有填補精血法,有甘溫建中法,有扶陽溫腎法,有滋陰養肝法,有通陽守陰法。所用方藥以湯劑為主,兼用六味、八味、歸脾、虎潛、斑龍、資生、河車等丸劑。葉氏認為,滋補類方藥猶如『王道』,緩緩投之,日久建功,不可急於求成;與此相對的『霸道』方藥,如大黃、芒硝、附子、黃連、黃柏以及承氣類方等,以祛邪為上,久服則損正,這是治療虛勞病應當遵循的準則。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