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2|回覆: 3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二十八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8-24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8.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解讀】

28.1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覺察到健勁時,就應該保持柔韌的一面,爲天下之谷.爲天下之谷,常德就不會背離,復歸到嬰兒的狀態.

『溪』本當作『谿』,亦爲山谷之意。所謂『復歸於嬰兒』也即『如保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云: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在這裡老子主要是強調『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的規律,老子第十章亦云:『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8-25 03:52 | 顯示全部樓層

28.2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覺察到彰顯時,就應該如一的保持隱默,爲天下之法。爲天下之法,常德就不會差爽,復歸到平淡的境界。

所謂『式』本義是指『法度,規矩』,引申爲『榜樣、典範』等等。比方說:『抱一而爲天下式』

『無極』一說始見於【老子】,但是老子並沒有所謂『無極生太極』的說法,更沒用『無極』來定義形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如:『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這都是後來陰陽家、道家、儒家進一步發揮和詮釋的結果。所謂『極』,本義是指房屋的正梁,代指房屋正中的最高處。引申爲『最高的,最終的,最遠的』等等,但是『極』在這裡指『極端突出』。所謂『無極』實際指就一個人獲得的名利權位在得到彰顯時,一定要如一的保持隱默,謙虛,沖淡的心態,率先垂範,作爲天下的榜樣,確立天下的法度,這樣才不會偏離常德,復歸到平淡的境界。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8-27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28.3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

覺察到尊榮時,就應該如一地保持謙卑,爲天下之谷,爲天下之谷,常德才能充足,復歸到自然純樸的狀態。

實質上,這一節,主要是繼續詮釋『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內涵,不管是事業如何如日中天,名氣如何彰顯昭著,地位如何尊榮富貴,都要始終保持一種虛懷若谷,含蓄內斂,謙卑遜讓的良好心態,老子指出:『故貴必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爲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又云:『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稱也。』

老子這種『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的辯證統一思想,用其自身的語言來說就是『抱一而爲天下式』。【老子】第三九章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謂地無以寧,將恐發;謂神無以靈,將恐歇;謂谷無以盈,將恐竭;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謂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老子第二十二章則云:『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唯有『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方能做到『燕然超處』,保持自然渾樸的心性,保持恬淡適懷的心境,保持謙和平易的心態。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8-28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28.4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儘管儒家同樣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但是【老子】在治國理念上跟儒家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分歧。跟【老子】思想中道法自然,清靜無爲的基本立場不同,儒家思想往往有一種強烈地內在衝動,希望把一切都納入秩序和等級之中。特別是先秦之後的儒家往往不管是隆禮,還是重法,無一不是在上下之間極力強化尊卑有別,而在同一層次務求整齊劃一。如【禮記.王制】云: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 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分,其餘以祿士,以爲間田。凡九州,千 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

上引兩節文字所表現的正是儒家思想的這一特徵。【王制】中的這種主張,並沒有多大的現實依據和可能性。比方說『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四海之內爲何是就是九州,而不是八州或十州呢?州爲何就是方千里呢?州爲何不多不少必須是百里之國三十呢?這種人爲分割實際上嚴重地違背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自然而然,老子反對這種近乎『天方夜譚』式的『有爲之治』。老子云:

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

結合治國而言,也是如此。所謂『聖人』在【老子》裡實際上均是指聖明的天子。『朴散,則爲器』,對於分封而言,就尊重歷史形成的格局。所以,老子說『散』不說『割』,而【王制】的做法,則是典型的人爲分割。所謂『聖人用之,則爲官長』實際上也就是任用當地的民族、宗族、地方的首領,而不是封建親戚,並且人爲的搞出『公、侯、伯、子、男』之類的森嚴等級。老子最後強調『大制不割』。所謂『大制不割』亦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應有之意,對於燴一鍋小魚,難道還用得著切割嗎?

一些所謂的儒家學者自許爲『知人、知天』,但是其結果往往是搞出的是烏托邦式的『數位化管理』,無異於閉門造車,痴人說夢。『多聞數窮』地做學問,做到這種地步,倒還真不如『不學無術』。【王制】是當時一些所謂的儒家主流學者提出的『施政大綱』,既然『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儒家學者提出主張就必須要做到嚴謹慎重而切實可行。但是類似於如『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治國主張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一通所謂的『引經據典』,居然能把一個天下搞出了1773個諸侯國,事實上甚至可能連一個諸侯國的地圖都沒見過。

所以【老子】講『道』是強調尊重和服從事物本身內在規律,而一些儒家末流講『道』,落到實處往往就出現一種以人爲的規矩和教條代替『規律』的傾向。當然,規矩固然要講,等級固然要明,但是如果到了上文所引【王制】部分所反映出的程度,是不足爲取的。用儒家自身的話來說就是『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之,不可以爲道。』所以,【王制】中的許多主張從來就沒有實現過,也不可能實現。但是儒學發展史上中這種不務實而尚空談的流弊,這樣不明理而重規矩的惡習,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偏執,同樣也表現在其它許多方面,每每深重禁錮著黎民百姓的身心自由,屢屢給華夏文明的進步和發展造成深重的災亂。

- c4 |) Y' u% `: B2 L$ ^# |
% o, @. _3 p.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