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1|回復: 0

[思維啟發] 〖福建官箴〗为官须效前政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8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福建官箴〗:为官须效前政善

20160818_009

20160818_009

官箴,顾名思义是为官的箴言,概而言之,是对从政者的规劝与告诫。这些箴言,包括从政的思想原则、为官的行为矩范和个人的修身鉴诫。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有过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专制政治的基础和特征是人治,帝王『口含天宪,手握王爵』,『唯予一人治天下』,要求群臣百姓,一体忠诚于王朝和皇室。为求大一统而独尊儒术,为施思想禁锢而奉孔孟之道为圭臬。这对统治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产生了效果,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得以长期延续,历史上虽朝代屡更、外敌频侵,而国族始终长绵不绝,国家也能与时俱进、日新且强,直至近代社会大变局之时。究其原因,除了人民的坚忍团结与顽强奋斗外,至关重要者在于有传统文化的维系与共同价值观的支撑。

中国官箴是由历代王朝颁布或由名宦循吏、鸿儒硕士总结提出的。他们都是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与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凝练而成,主观上是个人从政施治的经验总结,客观上又施之于治国理政的社会实践。它突出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机体中,突出地表现在历代清官循吏、忠臣良将身上,记载在他们的家训、官箴中。

古代清官循吏是君王的得力工具,历史上却往往遭际不偶,多有无可如何的苦衷;他们又是黎民百姓期盼的『青天』『父母』,虽然载籍史不绝书,但民众仍憾其少。这些清循之官之所以能在浑沌污浊的封建官场中独善其身并有所作为,不但其智慧能力有逾常人,而且其人格操守也超卓群伦。他们秉持良知,信守承诺,坚毅作为,许多人成为百姓仰戴的贤杰、千古传颂的典型。他们的行为和箴言集中体现了古代宦场仕士的政治智慧与道德精神,其精义均在于告诫从政者应当忠诚职守,勤廉政事,善待百姓,洁己修身。所以,这些官箴实际上是古代官吏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后人昭示了历史的炯诫。这些官箴内容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忘身,以民为本,严于律己,诚以守职。宋明以来理学家所倡导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准则,成为许多有心从政与已然从政士人恪守的箴规。

由于官箴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关系密切,许多内容甚至直接来自孔孟学说和理学精义。这些箴言是我国古代正直官员和笃学名儒思想智慧的结晶与良知心声的表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因而具有借鉴作用。今天重温这些教言,人们仍然可以获得教益,因此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它的精义要旨,以助力于当今的廉政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

编纂〖福建官箴〗是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倡议和指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我们正是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组织编纂的。为使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并且具有亲切感,所以主要从古代和近代福建名宦循吏及硕士名儒的著述中,选取其对为官从政与克己修身有关的内容,进行归类编排,一共分为从政旨义、为官矩范、任人箴诫、修身准绳、待人正则、接物规诫、处事铭鉴七个目次。这些箴言是古代名贤深刻思考的产物,实践经验的结晶,语言凝练,意味隽永,品位高尚,具有深湛的思想内涵,而且内容警策,涉及面广,许多精彩的话语至今仍放射着真理的光芒,读之发人深省、使人深受教益。为便于阅读和理解,我们对一些难字与典故作了注释;为使读者更多地了解箴言的背景,对作者的生平仕历进行简单介绍,作为附录。由于历史人物众多,相关的著述与言论尤夥,所以只能选择著名或方便查找其著述的六十余位名贤,撷取他们的部分言论,自然难免挂一漏万或选择不周的缺憾。

书名『官箴』,所指是古代或近代出仕为官者的箴言,与现代领导者作为人民的公仆或勤务员者自不可同日而语;当今的从政执事者都要依法循规、遵纪守律,其法制载于典册,申诸口头,也非古代官箴所能比拟或范围的。由于历史环境、个人经历以及自身学识的局限,所选名贤言论及其从政经历,难免瑕瑜互见,希望读者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与辩证的态度,分析扬弃,正面理解箴言的积极意义。

〖福建官箴〗,卢美松 林怡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2月,18.00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