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典忘祖】相關人物
周景王(?—前520年),東周君主。他是周靈王的兒子。景王在位時,財政困難,連器皿都要向各國乞討。
籍談(?——?),姬姓,籍氏,名談,又稱籍父,是籍游的兒子,晉國大夫。
【數典忘祖】涵義
數:數着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
【數典忘祖】出處
【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數典忘祖】辨析
【數典忘祖】讀音:shǔ diǎn wàng zǔ
【數典忘祖】近義詞:崇洋媚外
【數典忘祖】反義詞:飲水思源
【數典忘祖】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數典忘祖】造句
1、我們不能數典忘祖,把自己的祖國說得一無是處。
2、要大家都割捨掉對自己民族的感情,這種數典忘祖的事能做嗎?
3、縱然是留學國外,也要記得自己的文化根源,豈可數典忘祖?
4、如今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的人可多着呢!
5、你只知西洋的鋼琴而不曉得國樂中的胡琴,真有點數典忘祖了!
6、他這種數典忘祖的作法,我個人期期以為不可。
7、我們要重視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數典忘祖的笑話。
8、他總是數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孫。
9、沒有祖先哪有我們?為人子孫切不可數典忘祖。
10、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中國的古代文化,可不能數典忘祖啊。
【數典忘祖】成語典故:
前527年十二月,晉國的荀躒到成周去安葬穆後,籍談擔任副使。葬禮結束後,周景王和荀躒除去喪服飲宴,以魯國進貢的壺作為酒杯。
周景王問荀躒:“伯氏,諸侯都有禮器進貢王室,唯獨晉國沒有,這是為什麼?”荀躒向籍談作揖請他答覆。
籍談回答說:“諸侯受封的時候,都從王室接受了明德之器,來鎮撫國家,所以能把彝器進獻給天子。晉國處在深山,與戎狄為鄰,遠離王室,天子的威信無法到達,我們拜服戎人都沒時間,怎麼能進獻彝器?”周景王說:“叔氏,你忘了吧!叔父唐叔,是周成王的同胞兄弟,難道反而沒有分得賞賜嗎?密須之鼓和它的大路戰車,是周文王用來大蒐禮檢閱軍隊的。
闕鞏之甲,是周武王攻克商朝時穿着的鎧甲。唐叔接受了這些明德之器,用來居住在境內有着戎人和狄人的晉國地域上。這以後晉文公接受了周襄王所賜的大路、戎路的戰車,還有斧鉞、黑黍釀造的香酒,紅色的弓和勇士,保有南陽的土田,安撫和征伐東邊各國,這不是分得的賞賜是什麼?有了功勳而不廢棄,有了功勞而記載在策書上,用土田來奉養它,用彝器來安撫它,用車馬衣服來表彰它,用旌旗來顯耀它,子子孫孫不要忘記,這就是所謂福。
這種福佑沒有被記載,叔父的心哪裡去了呢?而且你的高祖孫伯黶當初掌管晉國典籍,以正卿的身份主持國家大事,所以稱為籍氏。等到辛有的次子董到了晉國,在這時才有了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後裔,為什麼忘了呢?”籍談對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後,周景王說:“籍談的後代恐怕不能享有祿位了吧!舉出了典故卻忘記了祖宗。”這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源。
籍談回國後,把這些情況告訴叔向。叔向認為周景王恐怕不得善終,作為天子沒有服滿喪期就飲宴奏樂,是不合於禮的。言語用來考核典籍,典籍用來記載綱常。忘記了綱常而言語很多,舉出了典故也沒用。
【數典忘祖】成語接龍:
數典忘祖→祖功宗德→德本財末→末路窮途→途窮日暮→暮色蒼茫→茫茫苦海→海涸石爛→爛如指掌→掌上觀文→文質彬彬→彬彬文質→質疑問難→難言之隱→隱天蔽日→日飲亡何→何所不為→為法自弊→弊帚自珍→珍禽異獸→獸心人面→面無慚色→色若死灰→灰身滅智→智小言大→大紅大紫→紫綬金章→章決句斷→斷髮文身→身名俱敗→敗德辱行→行若無事→事不有餘→餘響繞梁→梁上君子→子虛烏有→有約在先→先花後果→果行育德→德尊望重→重足累息→息跡靜處→處安思危→危急存亡→亡魂喪膽→膽大心粗→粗茶淡飯→飯牛屠狗→狗追耗子→子夏懸鶉→鶉衣鷇食→食玉炊桂→桂林一枝→枝葉相持→持齋把素→素餐屍位→位不期驕→驕兵之計→計日以期→期期艾艾→艾發衰容→容膝之地→地醜德齊→齊大非偶→偶變投隙→隙穴之窺→窺豹一斑→斑衣戲彩→彩鳳隨鴉→鴉默鵲靜→靜言庸違→違世乖俗→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衣蔬食→食不暇飽→飽經風雨→雨打風吹→吹網欲滿→滿谷滿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