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始作俑者】相關人物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梁惠王(前400年—前319年)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始作俑者】涵義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後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始作俑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始作俑者】辨析
【始作俑者】讀音:shǐ zuò yǒng zhě
【始作俑者】近義詞:開山鼻祖、首當其衝
【始作俑者】反義詞:中流砥柱
【始作俑者】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比喻首先做壞事的人
【始作俑者】造句
1、都是你這個始作俑者,害大家都受到牽連。
2、為收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老師處罰犯規的始作俑者。
3、既然你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後果如何收拾,自然由你來承擔。
4、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誰是始作俑者已無太大意義,當務之急是找出解決的方法。
5、在這片河川地,傾倒垃圾的始作俑者,實在可惡,如今垃圾推積如山,不知該如何處理。
6、既然你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後果如何收拾,自然由你來承擔。
7、我懷疑詹金斯是這場混亂的始作俑者。亞特蘭蒂斯可能是所有已知文明的本源,他卻只是對此嗤之以鼻。
8、曾經引領世界革除君主制度、世襲頭銜和等級階層的美國真想成為倒退風潮的始作俑者?
9、他們已學會把這些思想完全送還給始作俑者。
10、如果愛默生是始作俑者,衣缽相傳,一直可以傳到薩羅揚的【快樂時光】之類娛人耳目的輕率之作。
【始作俑者】成語典故: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着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着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着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着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這是最權威的解釋,其經典之處在於,它不但是對這句話的解釋,更是其出處。事實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一語即非出自【論語】,也非出自【禮記】,而恰恰是出自孟子與梁惠王的這一席話。正是【孟子】史無前例地記載了孔子的這一句話,並同時闡述了孔子這麼說的理由——因為俑太像人了。在這裏孟子並沒有解釋“其無後乎”的具體含義,但言下之意無疑是鄙視的態度。從某種角度來說,孟子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與其質疑他的理解,還不如乾脆質疑他憑空捏造孔子的話。
除此之外,宋朝的朱熹還對此作了補充。他說:“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集注】)”
“芻靈”即用茅草紮成的人馬,為古人送葬之物。【禮記·檀弓下】記載:“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明器指的是古代人們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 即冥器。)
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天運”篇中也出現過“芻狗”,即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意丟棄踐踏。
孔子如此厭惡發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贊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並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決不是贊同真人殉葬,而是贊同使用草人。俑人不過比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對,何況用真人殉葬呢?商朝時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考古發現很多商代墳墓中都有人殉的遺蹟,周朝予以禁止,轉而採用芻靈,即草人來取代活人。後來有些諸侯國漸行奢華風氣,使用更加像人的精緻俑人,這其實在開歷史的倒車。
如果把孔子的話,放到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難發現,他是希望回覆周禮,以免文化的倒退。
除此之外,對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還有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解讀,即為始作俑者含義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認為真正含義,是指“開始作俑來殉葬的人,難道就絕後了嗎”,孔子的本意是讚揚始作俑者,而不是責罵始作俑者。依據有:句式上,“其無後乎”為反問,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之類一樣。事實邏輯上講,孔子時代,已經普遍採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責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絕後,和事實邏輯不符。
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惡劣的風氣,第一個採用以俑殉葬的人應當被責罵唾棄,難道後來以俑殉葬的人就不應當被責罵唾棄嗎?孔子思想的整體邏輯上講,“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一個提倡仁慈的人,對用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禮的人,自然應當是讚賞的態度而不是責罵的態度,況且孔子認為人類“性相近”,如果換作你是將被用來殉葬的人,對你是否很殘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對發明用俑代人來殉葬免除人死之災的人,應當是持肯定的態度。理解一句話的含義,應當放在其語境中。
【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換句話說,用棍棒打死人,用刀殺死人,(或者以政治的方式害死人,或者以殉葬的名義亡人,)有區別嗎?“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孔子說,開始作俑的人,難道沒有後人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