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相关人物
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开国元勋》涵义
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
《开国元勋》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吴山顶上神仙》:“那时第一个开国元勋青田刘伯温先生与冷启敬相好,时常以道术互相参证。”
《开国元勋》辨析
《开国元勋》读音:kāi guó yuán xūn
《开国元勋》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
《开国元勋》造句
1、那时第一个开国元勋青田刘伯温先生与冷启敬相好,时常以道术互相参证。
2、曹操文德武功,一代英豪;潘美则是北宋开国元勋。
3、我们的开国元勋在我们难以想象的危难之中,拟具了确保法治和人权的宪章,一部被一代代人民用鲜血扩充的宪章。
4、我们的开国元勋们都相当重视恐惧对理智的威胁。
5、这些开国元勋们不仅呼吁美国人如此,更向世界发出这样的声音。
6、毛主席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的丰功伟绩不仅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且空前绝后,彪炳千秋,古今中外,无人敢比。
7、雷俊是谁,在拜月国是那种战神式的人物,他是拜月国开国元勋忠国公雷世兴的嫡孙,现在任正三品冠军大将军龙武军大统领。
8、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后,开国元勋们便想到要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这一利国益民的想法一开始是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中央高层领导的共识。
9、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开国元勋飞扬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铸造铁榜,写上申戒公侯的条令,警告他们不得倚仗功劳过于放肆。
10、开国元勋们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
《开国元勋》成语典故: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刘基是第一个开国元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