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相关人物
石勒(274年—333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石勒实行多项措施,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刘曜(?—329年),匈奴人,前赵最后一位皇帝。善属文,工草书隶,在国内亦提倡汉学,设立学校。后为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杀身亡。
〖怙恶不悛〗涵义
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怙恶不悛〗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怙恶不悛〗辨析
〖怙恶不悛〗读音:hù è bù quān
〖怙恶不悛〗近义词:执迷不悟、固执己见、死不悔改、罪大恶极
〖怙恶不悛〗反义词: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从善如流、改过自新
〖怙恶不悛〗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怙恶不悛〗造句
1.对于那些怙恶不悛作恶多端的罪犯,一定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
2.对于怙恶不悛民愤极大的罪犯,我们应予严惩,不能手软。
3.这些歹徒坏事作尽,完全没有悔意,可以说是怙恶不悛,岂容宽恕?
4.一个人如果怙恶不悛,继续为非作歹,终将自取灭亡。
5.如若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
6.就算她不会悔罪,而且怙恶不悛,去命她来,因主的扇执正在主的手中。
7.怙恶不悛的罪犯能够沉思冥想他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道路吗?
8.现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就是一部怙恶不悛倒行逆施的历史,他那一切的措施都只有一个直接的目的,即在我们各州建立一种绝对专制的统治。
9.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怙恶不悛,终遭天谴!
10.他不听老师的劝告,一再怙恶不悛,终于玩火自焚,被学校开除。
〖怙恶不悛〗成语典故: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前赵的国君刘曜,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
和刘曜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曜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曜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曜交战,使刘曜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于是,刘曜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曜处拜谢。
刘曜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曜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刘曜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曜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曜,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怙恶不悛文言文〗:
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人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尚书·盘庚上〗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怙恶不悛白话文〗:
五月十一日,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上一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亲近民众善待邻国(的行为),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祸患,郑国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不同意。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办得到!” 〖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