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7|回覆: 0

[儒家學說] 陳來:淺談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7 2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陳來:淺談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於我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崇德尚義

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儒家的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範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義之邦』的社會風尚。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為那些捍衛正義和美好生活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激勵和支持。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慾,在價值評價上對堅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進行褒揚,對追求個人私慾的人加以貶斥,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

在這種道德取向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自覺修養和意志鍛煉,同時在政治上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注重用道德禮俗實現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反對以刑罰暴力管理社會;對外則強調『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這些都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文明的特色。

群體優先

在中國傳統的人文文化中,重視人但不是強調個人,而是重視人倫。中國傳統文化總是把人作為一定的倫理關係中的人、在一定的倫理關係中負有倫理責任的人,從而使個人的德性和價值實現緊密地與他和他人的關係相聯結。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所代表的政治關係、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和忠孝仁愛信義的德性品格相互配合與對應。人活着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倫關係的美滿。

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處理群己關係,強調群體的利益高於個體的利益。群體的利益是公,個人的利益是私,於是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天下事就成為中國人發自內心的責任,成為一種不可遏止的憂國憂民情懷。孟子說,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就是要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又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漢代以後的士大夫始終強調『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之名教是非為己任』。北宋范仲淹自頌其志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東林黨人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初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天下』的觀念,是中國士大夫能超越家庭主義、地方主義而始終把國家整體事務作為己任的文化思想的根源。在這種思想文化裏,不僅個人對他人、對群體的責任意識始終被置於首位,也凸顯了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犧牲個人和局部利益維護整體和全局利益、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上的價值取向。


進取有為

進取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亡之際更成為激勵人們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的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讀來迴腸盪氣的詩句具有強烈的感召力量,無不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發揮了愛國主義的激勵功能,培育了中華民族反抗壓迫、維護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華文化從夏商周以來傳承連續,從未中斷。在民族融合中,國家的政治統一成為歷史的主流。所以,中華民族不僅幾千年來文化傳承連續不斷,而且賴以生存的政治實體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基本保持了穩定統一。抗戰時期,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並世列強,雖新而無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亘今』。他總是引用【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來說明中國是文明古國,但始終在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在這種發展中保持了文化的連續性。

近代歷史學家曾就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特徵探討過三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至此?歷史學家認為,從這三個特徵來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然有一種偉大的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文化,它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凝聚力。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掘它、維護它,承擔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

文化自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連續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儒家的文化自覺。首先,2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來的文化,確立了中國最早的經典文本,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意識,並形成了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而後,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努力傳承六經、代代傳經釋經,後又形成一種道統的意識,歷代的儒家學者始終以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和維護華夏文化的生命為神聖使命。其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注重歷史的傳統,很早以來歷史的記述不斷,而且受到珍視。歷史的記述起着承載民族歷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儒家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最後,很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在政治實踐、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動中始終自覺傳播、提供、強調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使得這些價值觀念滲透在一切文化形式之中,從而影響到全體民眾的文化心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