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3|回覆: 0

[儒家學說] 【中庸】之和諧思想 『中庸』之內涵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17 2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庸】之和諧思想 『中庸』之內涵

【中庸】之和諧思想 『中庸』之內涵

    如果要想了解【中庸】這本書的內在價值,那就必須了解『中庸』二字的具體涵義。由這個詞可以看出,『中庸』是由『中、庸』二字的合成,它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中』的涵義,『中』是中庸的中心意義,了解了『中』也就了解了『中庸』思想的一大半了,這是毫無疑義的。

    『中』在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中間、折中的意思,是量上的中點。這引起了許多人對『中庸』的誤解。其實我們現在講的『中庸』的『中』並非指量上的,而是哲學意義上的。它在不同的學者眼中,其解釋是眾說紛紜,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我們可以概括爲三個層面來解釋『中』。一是從方法論上說,這是適度之義,做事運用的是一種不過分,也無不足,而且是恰到好處的方法,就如朱子所說:『中者,無過不及之名。』這是運用上的一種策略;二是在行爲上,【說文】:『中,內也,從口|,下上通也。』段玉裁【說文解說注】:『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別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就是說在處理人際關係與做事之中,要圓滑、合宜、無所偏倚而恰如其分,這是施行中庸的實踐性;最後就是從道德層面上說,陸九淵說:『中之爲德,言其無適而不宜也。』就是說中庸是一種道德,還是至高無上的道德,而且還是一種被稱爲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這是從思想上做到中庸。從上面可知,學者對『中』的解釋雖是用不同的語言表達的,但其內在意義即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有恰當好處、中和、和諧之義。

    而庸在現代漢語的解釋是平庸。中庸的『庸』也是哲學層面上講的,其也有兩層涵義。一是常理,定理。這在何晏的【論語集解】中就有此解釋,說:『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使用的道理、正道,這是比較多人認同的一種解釋;二是運用。【說文】『庸,用也,從用庚。庚,更事也。』是表示在規律不變的原則下,合理的變更與變通使用。總的來說,庸是平常、平易而行的意思,但它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其本質、規律以及實際情況而有適當的靈活性和掌握與變化的通常之理。

    把『中』『庸』二字的解釋結合起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庸』二字的實在意義,就如程子嗣所說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地之化,雖廓然無窮,然而陰陽之度,明寒暑晝夜之變,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爲中庸。』大概意思是說無所偏倚的就叫『中』,不改變常理的就叫『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不變的定理。而『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爲人處世始終保持不偏不倚。這是必須堅持不能改變的法則。如果要用簡單的話來解釋中庸的話,那就是正確而普遍的真理,它不是平庸而簡單的中點而言,而是一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所不用的思想觀念。


    中庸與和諧

    【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由子思根據孔子平常的言行闡發出來的文本。其主要內容是關於中庸之道、治國經學及治學方法的論述,著重講述的是『中和、中庸』以及『誠』的思想,並在於闡述中庸之道是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其思想涉及到了各各領域,方方面面,可謂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用。在方法論上,認爲我們要在認識和處理事情問題時,不應過頭與不及,而是找到一個最佳的處理方法,也就是選擇一個正確的處理切入點。也只有這樣,做事才能夠事半功倍;從宇宙觀上看,【中庸】主張的是『天人合一』,就是我們要在天道與人道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才能使我們進修人道,最終邁向天道這個聖人才能擁有的至德;從政治觀上看,【中庸】主張的是人治、德治(即孔子的仁政),那些統治者認識到了中庸思想,就會知道他與老百姓的關係,從而實施以人爲本的政策。而在學習上,【中庸】倡導的是在『誠』的基礎上,採取『博學之、審問學、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方法,也就是誠心的自學自省。可以說本書是整個儒家思想的基礎與靈魂,更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範疇,其基本特徵是適中、和諧、適得事理之宜。

    【中庸】其價值是大家都認同的,並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高度讚美。朱熹:『蓋其憂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功;其慮之也遠,故其說之也詳』,無論從言語上說,還是其功用上看,其都是其得我們去欣賞與學習的。而二程對其更加崇尚。程頤說:『善讀【中庸】者,只得此一卷書,終身用不盡也』程顥說:『【中庸】之言,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大家都說半本論語走天下,而二程則認爲讀中庸獲益終身。由此可知,它的理論觀念至今仍有極大價值,是值得我們去深究探討的。那我們來看看它在我們現實生活是到底怎麼運用的。

    現在我國所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這裡的和諧,其本質就是『中庸』,只是換一種說法而已。從古至今,『貴和尚中』都是東方文明的精髓所在,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而中庸思想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來的,並是此升華。要想使社會得到安穩、文明、富裕,最終邁向共產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中和』二字,也就是說凡事要以『中和』作爲出發點、方法論甚至是最終目標,其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包括集體、社會、國家)、人與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中庸』思想可謂是古代時期儒家學者用來教導人們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以及人自身內部各種矛盾關係的至高道德,這與我們現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可謂是相輔相成的,其共同目標都是指向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首先中庸思想有利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從人類的誕生之日起,我們就以依賴自然而生存著,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可以說沒有自然世界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存活。所以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不僅關係到我們現在的生存問題,而且關係到人類社會的未來是否可以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我們日益發展的社會裡,金錢的作用越來越顯現,並且有些人甚至以金錢作爲自己的最終目的,這個利益驅使著他們從自然界中掠奪更多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多利益的途徑,可以說爲了滿足他們心裡的欲望,不斷的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這不僅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使人類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險——洪災、沙塵暴、沙漠化等侵害。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越來越明顯,汶川大地震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對自然有多少殘忍,自然就會加倍的奉還,從中奪去了多少條人命,多少個孩子成爲孤兒並失去了家園。這個現象的發生,除了自然現象之外,罪魁禍首其實是我們人類自己,我們不斷砍伐樹林,不斷的開山種田,這都損害了我們與自然的友好關係。這場地震把人類從掠奪自然利益中清醒了過來。覺得如果再這樣無節制的掠奪,將會使人類滅絕。於是一些人就開始反思,並提出了以非人類即自然爲中心的思想,反駁以人類爲中心。但我們試想想,如果真的以自然爲中心,那我們必將對自然呵護有加,最終演變成溺愛。那我們人類不是一點也不能碰自然了嗎?那人類不是也要走向滅亡嗎?那又何必反省呢?所以說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都有將問題絕對化的傾向。我們只有清楚的意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僕人,按照中庸思想強調的適度原則,人類與自然應該是朋友,是應該和諧相處的鄰居。我們如果能夠平等地與自然對話,理性地與自然握手,與自然共同發展,共同前進。那麼,自然界才會越來越美好,人類的前景才會越來越來光明。


    其次就是在人與人和諧上的作用。人與人的關係簡稱爲人際關係,富蘭克林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暢行,達到無往不勝,首先要懂得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那麼要怎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呢?可以總結爲四個方面:第一,要有容人之量。古人語:『宰相肚子能撐船』這把寬容的人比喻爲宰相,試想一下,一個再有能力的人,要想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宰相,那要有多大的阻礙呀?有屬下的與其它臣的嫉妒與陷害,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君臣關係。應如何處理這三者的關係,那就要用中庸的容人之度,如果事事都與他人斤斤計較,那他不是豎立更多的敵人,俗話說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戰友。只有擁有寬容之心的人,才不會對人對事斤斤計較,才能釋懷盡情與別人交往。從而交更多的朋友,這對自己的前途有很大的幫助哦。第二,做人要厚道。也就是說做人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人家成功不要嫉妒,別人衰敗了也不要嘲笑。因爲每一個人都會成功與失敗,如果今天你嘲笑他,有一天你失敗了,他也會反過來嘲笑你的。何不多一點忠厚,大家彼此互助互勉,從而大家都更快的邁向成功的道路。第三,爲人處世要有人情味。在人與人相處之時,人情味使人溫馨,『火藥味』則使人煩燥。那爲什麼不多點人情味,多點關心別人,使大家都感到舒服呢?只有你的幾句真誠的關懷話語,與伸出援助之手,才能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熱情,下次有難也不會棄你而去。第四,要以誠待人。誠實是中華第一美德。【中庸》裡的思想可歸結爲三個原則——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而誠也是中庸的主要思想。其曰:『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至高的真誠,才能充分發揮自己本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良天性;也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最終達到至仁至善的境界。我們只有待人真誠,別人才會反過來對我們真誠,從而使我們的友誼更加牢固。

    最後中庸對人與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有促進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用『中』的原則下來做到自我修養,最終實現個體的身心和諧。中庸的思想內容里包含了自省、克己、慎獨的方法論,這是被評爲增進自我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一、自省。孔子就承認自省是自我修養的最重要的方法,其對弟子曾參曾論述道:『 吾一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對三件事進行自我反省,幫別人謀事是否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無認真的複習?這看似平常,但其論述了通過自我反省,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方面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從而不斷的改進,最終達到身心內外能夠和諧的全面的發展。二、克己。克己就是自我克制,做到嚴於律己,這體現了中節的思想。孔子說:『克己復禮爲仁。』其意思是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爲符合禮的要求就叫做仁。我們都知道孔子提倡的是以禮來駕馭情的,而仁是中庸的一種形式,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使其與禮想諧和,否則就會像孔子所說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 非惑與?』就是說如果不克制自己,就會衝動做出傷害自己或朋友甚至親人的事情來。就像馬加爵事件中,有很多人都在說,人少點歧視,多點關懷,那就不會出現這個事件,但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克己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夠嚴於律己,就不會去取笑別人,而主人公也就不會一衝動之下去買個錘子,回來後把取笑他的舍友全殺光啦,因爲如果他做到克己,做到對自我仇恨的情感的控制,那他就能像孔子一樣用禮即中庸的寬容與忠厚之心來駕馭恨與怨的情感,從而有的原諒這些無知的人,因此不會發生如此的悲劇。二是慎獨。慎獨是中庸思想的原則之一,可見慎獨的重要性,而且它要比克己更要求自覺性,它是獨處的一種自我監督。【中庸】上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我們不能片刻離開道,如果可以離開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君子在別人看不見之時要謹慎,別人聽不到之時要有所畏懼。越是隱秘的事情越是容易顯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是容易顯現,也就是君子在獨處獨知的時候,就更應該謹慎。這與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監督是一樣的。這三個自我應該貫穿於我們一生當中,我們一刻也不能離開這三個自我,而且還要將其貫穿於我們人生的全部過程,而這需要一種強有力的約束精神。這種精神就叫慎獨。也就是說,在自己一人獨處的情況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爲、聽不見自己的言語,自己也能謹慎地進行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總之一句話,在獨處之時也要以中庸之道來要求自己。不然就算你掩飾得再好,多會有泄漏的時候,因爲紙永遠也是包不住火的。

    中庸之道雖然是至高之德,孔子認爲只有聖人與偉人才能夠做到的,其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由此比較可知中庸是很難做到的,就算是選擇了中庸,也會像孔子所感嘆的:『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就是說不能夠堅守呀。因此其再次感嘆:『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就是說中庸是至德,但很少能做到呀。孔子也只認爲兩個人能夠做到中庸。一是舜能夠『用中於民』;二是顏回,其能夠『拳拳服膺而弗失』。但別看孔子把中庸說得高高再上,好像是高不可攀似的,其實不然。它的存在就像老子的道一樣,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用的,我們雖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我們是時時刻刻都在運用它的。小到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所說的吃飯要吃七分飽(吃少會餓,吃多會太飽)有利於身體健康,其實這是中庸思想的一種小表現;大到國家政策、全球治理當中,我們前面所講的構建和諧社會,這可是國家的政策問題,是關係到我們人類能否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這也要運用到中庸之道的思想。我們人生當中是沒有離開中庸之道的。(謝麗玲)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