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1|回復: 0

[儒家学说] 唐君毅论为人之学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9 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学漫谈】

唐君毅论为人之学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 张倩

唐君毅是20世纪港台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秉承并创造性地阐发了传统儒学的为人之学,赋予传统儒学的为人之学以现代性和世界性,推动了儒学的现代发展。唐君毅理论思考的价值基线是:『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应当是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2月版,第4页)他阐释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重建,就是在这一基线上展开,并在此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探讨人的本质、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如何融入世界文明、如何挺立中国文化自信精神等问题。

唐君毅赞同康德关于理性『兼为分析与综合』的观点,同时又植根于中国儒学传统。他用『道德理性』来表达人之为人的价值根据,指出:『此理性在中国儒家即名之为性理。此性理或理性,即不断生起创造一切具普遍性之理想之超越而内在的根原。』(〖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4月版,第36页)人依『理性』而有『理想』,依『理想』而有行为实践,并在现实活动中表现『理性』的超越与主宰能力。理性综合各种理想,进而发生道德行为,即是理性的功用;而理想与现实能够相一贯的根据,即是人心本有的性情:『此理想的原始的根,在人之生命存在与心灵,对有价值意义之事物之爱慕之情。此爱慕之情,柏拉图名之为Eros,中国先哲谓之性情。依此性情,而人形成一理想时,此理想即先实现于此性情之内,而亦求通过其身体之行为,以表现于外,而实现此理想于其周遭世界。』(〖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5月版,第488页)人的道德情感不能凭空出现,需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与他人共存共在,互相影响、契合才能产生。基于『情』,唐君毅把理性解读为一种与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主体意识,既包含生命的创造力,也包含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统一体。人具有不断为善的能力,并在现实生活自觉彰显理性的功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

传统儒学建立在宗法血缘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重视内在精神生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承担着以文化之、化民成俗的重任。『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儒学肯定心性情一体,以此来理解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创造能力。从孔子开始,『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包含着待人接物原则的修养,包含着治国术,还包含着学习的态度,更多的是从德性角度来分析。根据社会的状况决定自己的行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寻求个体行为与社会发展动态的平衡,是对君子行为的最高要求。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在日常交往中结成群体,按照礼义规范行事。而这种联系根源于人心人情:『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大略〗)。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与生活,来推度、把握他人的情感与生活,并依此理念而展开处世之道和生活结构: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他人与自我的亲疏远近而形成一个生活网络,依此来决定对他人的态度。唐君毅指出,『恕道』,即推己及人之道,意义在于『可以使人人皆在世间有一立脚点,以阻碍自己与他人之过失与罪恶之流行。义愤以及与人为善之心,亦皆可以直接使善之在世间,得其自然生长之路。』彰显人与人『互济』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同步发展是人获得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65页)

儒学通过对传统礼仪、礼俗的承续来发挥教化功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提升。当子路问及修养『成人』的道理时,孔子回答说,有了智慧、清廉、勇敢、多才多艺这四方面的品格,还必须『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礼乐均本于人的情感,『礼』主要成就人与人的生命精神活动的秩序、节制与条理,有『节制』和『尊敬』两方面意义;『乐』主要成就人与人的生命精神活动的充实、和融与欢喜,可以使人之内外生命相感通,亦与天地万物之活动相感通。

在唐君毅看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礼尚往来中熏养其道德智慧,看到生命之灵气的流行,欣赏到日用事物之美,化解人之心灵困顿并自觉提升人之生存境界。在这种生活中,人可以获得对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的生命感受,获得性与情合一的生命体验。礼乐精神在修养人格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内外相合、表里如一,对个人修养的完成起着贯通和整合作用。(〖东方人之礼乐的文化生活对世界人类之意义〗,〖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11月版,第202-219页)


现代世界的中国人,既是中国人,也是现代人,两者需要完美结合,行为做事能够合理性、合时代、合人情。在以意义的世俗化、生活的平面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国文化传统如何嫁接西方的宗教精神,而为生民大众提供安身立命的智慧,是唐君毅回答『如何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关键。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来寻求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促进现代中国人的自我陶冶,是唐君毅论『为人之学』的根本旨归。

唐君毅指出:『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存在,皆依于一道德自我,为之支持。一切文化活动,皆不自觉的,或超自觉的,表现一道德价值。』(〖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自序(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4月版,第5-6页)他以『道德理性』为中心,运思于经济、政治、哲学、科学、艺术、文学、体育、宗教等文化活动,强调各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统一,并高扬道德主体自我超越、自作主宰的力量,化解各种思想文化与现实力量相结合而造成的冲突。在唐君毅看来,作为现代中国人,需要在坚守中国文化的德性基础,保持礼乐教化的前提下,扩充道德理性『外向开拓』维度,发展科学、民主、法制等客观精神,既接纳现代生活的影响,又保持中国人的精神特征。

在唐君毅看来,反求诸己的精神是儒家君子人格最根本的特征,这种精神『表示一种精神上之最高的凝聚,从整个的外面世界,收归自己,即使自己过失,呈露在知过的自己之前。』(〖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2月版,第237页)反求诸己精神的缺失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产生精神病痛的原因,挺立这种精神是建设中国文化之必须。而中国人文精神之未来发展亦系于『确认中国人德性生活之发展,科学之发达,民主建国之事之成功,及宗教信仰之确立,乃并行不悖,相依为用者』。(同上书,第7页)他认为,反求诸己精神在科学哲学之中,可以使人在思想复杂、充满矛盾冲突之处稳定自己,使人的精神凝聚、撤退于自己之内;可使人之精神,于一切为必然之中保持自有和超越;可以使人在面对他人之批评与指责时无所寄心。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其根本精神亦包含着『对我以外之他人之从政能放心。此正是相信性善论者之所当至。』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反求诸己的精神表现在『一切从事竞选者,在原则上,同须求体察一切选民之意,同须用求诸己的工夫,去体察选民之意。』(同上书,第307页)

通过文化教养来促进反求诸己精神的推广,加强世人对人性本善且能不断扩充为善能力的信心,是唐君毅对中国人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立足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