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6|回覆: 0

[中醫理論] 路志正:『調中輕靈』思想探析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7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脾胃居中央,為氣機升降之樞以輔佐五臟氣機升降,脾胃一調則周身氣機皆調,脾胃一健則五臟六腑俱健,此乃『持中央,運四旁』。

•臨證用藥如將用兵,不在多而在獨選其能,藥不貴繁,量不在大,唯取其功,所謂四兩撥千斤,『輕可去實』。輕銳禦敵,貴在選兵擇將和兵將組合得當,用藥君、臣、佐、使合理搭配,特別重視藥對。

•臨證處方遣藥必須維護氣機運動,不能呆滯氣機,宜動靜剛柔相配,輕靈活潑。

恩師路志正教授系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宗易水學派,博採眾家,德技雙馨,現將其『調中輕靈』思想介紹如下。

【調中·以脾胃為核心,主張『持中央,運四旁』】

素問·刺禁論】云:『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路志正認為脾胃居中央,受納水谷、轉化精微以溉諸髒,為氣機升降之樞以輔佐五臟氣機升降,故為『使』『市』,脾胃一調則周身氣機皆調,脾胃一健則五臟六腑俱健,此乃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諸虛不足求之脾胃,貴在健納化

素問】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飲食水谷經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轉化、輸布,將水谷轉變為精微物質,輸送到其餘臟腑,發揮其營養作用。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諸臟腑失於滋養而功能衰退,產生疾病。路志正認為諸臟腑虛損當從脾胃着手,貴在健納化。脾主運化以胃的受納為基礎,是『化氣』和『成形』的過程。脾胃納化正常則生化有源,諸虛得補;況且藥物內服賴脾胃納化,才能發揮作用。路志正治諸虛常以黃芪、黨參、白朮、淮山藥、山楂、雞內金、生薑、谷芽、麥芽等,助脾胃受納運化,以資氣血生化。

諸氣鬱滯求之脾胃,貴在調升降

氣化活動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特徵。【素問】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脾胃居中央,是氣機之轉樞。朱丹溪【格致餘論】曰:『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氣機升降皆以脾胃為之轉樞,才能正常升降出入。路志正治諸氣鬱滯常以枳實、厚朴、升麻、沉香、青皮、蘇梗、藿梗、陳皮、香附、木香、砂仁、娑羅子、生薑等調脾胃升降,樞機轉則氣機暢。調升降不能單純降與升,要升降相依,升中有降,降中佐升。如氣逆之證,在降逆時稍佐以昇陽,以防降氣過度,常用旋覆花、半夏、藿梗降胃氣,以人參、生薑升脾氣。氣滯者,以人參、黃芪補脾胃升清陽之氣,佐陳皮、蘇梗、香附、瓜蔞等行氣通降,以通為補。

外感疾病調脾胃,助衛氣祛邪外出

人體具有防護、保衛作用的主要是衛氣。衛氣能溫養臟器組織,滋養腠理,開闔汗孔,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衛氣由脾運化水谷精華所生,脾胃虛弱則衛氣虛,無力祛邪;脾胃旺盛則衛氣足,邪易外達。故【金匱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路志正治外感疾病常以葛根、升麻、防風、白朮、蒼朮、桂枝、枳殼、厚朴、生薑等調脾胃,鼓舞衛氣,祛邪外出。

諸情志病調脾胃,以使意安思定

素問】中記載『脾藏意』,脾『在志為思』。路志正認為意雖根於先天,但產生於後天,任物之後才有意,由意而生志、思、慮、智,意對後天之諸神志起着調控作用。誠如【靈樞】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脾思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各髒情志變化,各髒情志變化也可影響於脾思而產生相應的變化。情志病的關鍵病機是氣機失常、氣血不足、痰濕上擾,而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氣血生化之源、痰濕之源,故治療情志疾病當從脾胃入手。路志正治情志病常佐白朮、藿梗、淮山藥、太子參、茯苓、沙參、厚朴、半夏、陳皮、山楂之類調和脾胃,以使脾健胃和、清升濁降,從而意安思定。

痰濕為患,貴在調脾胃以絕其源

脾為胃行津液,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脾胃運化升降功能正常則水液代謝正常,水谷精微能正常利用,反之則津液停聚為痰濕,濁氣內壅。路志正認為痰濕為患,貴在調理脾胃以絕其源,以健脾降濁、調脾胃升降為主,常用芳香醒脾、開胃降濁之品,如藿香、厚朴、荷葉、半夏、白朮、蒼朮、茯苓、薏苡仁、扁豆、佩蘭、豆蔻、陳皮、生薑之類。

養生重在調脾胃,納化旺而氣血暢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是生命之本,故路志正認為人雖以腎為先天,但壽命與脾胃密切相關,養生的關鍵在於調脾胃,使脾胃納化旺盛。對於飲食,路志正認為要據四時五味的相宜選擇食物,春季宜省酸增甘,多食山藥、百合等甘味之品,以養脾氣。夏季雖酷暑難耐,也不能過多飲冷,逆之則傷脾胃,導致水濕內停。同時,要注意不吃油膩、炙烤等難以消化的食物,飲食保持八成飽,做到『飽中飢,飢中飽』『熱無灼灼,寒無愴愴』,反對暴飲暴食,饑飽不調,注重谷肉果菜、粗細合理搭配,以補益精氣津血,保持脾胃健運,營衛和調,氣血充沛。路志正主張每天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綠茶屬茶中之陽,可使清陽上升,心神俱旺,並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使心腦得以滋養。午後陰氣漸升,脾胃功能有所減弱,油膩食物妨礙脾胃納化,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可健脾消食,促進消化,消脂肪。『胃不和則臥不安』。夜間陽氣趨里,氣機下降,長期飲用普洱茶可護胃、養胃,熟普洱中的咖啡因經多年陳放發酵,作用減弱,喝後不會興奮,能使人安靜入睡,更有補氣固精作用。

路志正認為調脾胃以養生,還應重視怡情志和動形體。思關乎情志,思慮過度既傷脾,又導致情誌異常而損傷諸臟腑。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造成心理疾病很多,嚴重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胃病或引發其他系統疾病,故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都要重視怡情志。怡情志就是要心情開朗,加強道德修養,淡泊名利,減少欲望,時刻保持知足常樂的狀態,如此才能健康長壽。

脾胃主受納運化,為氣機升降之樞,故喜動,動則升降有序,氣血生化正常,故應適當動形體,如導引、按摩、太極拳、八段錦等,以促進脾胃納化,氣血流暢。路志正每天晨起後,先吐納以吸收新鮮空氣,後練八段錦,內養臟氣,使陽氣含蓄體內,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日漸黃昏則散步以流動氣血、調和脾胃。

調脾胃要顧潤燥,平和中兼顧

脾主健運、升清,以陽動為主,故喜燥惡濕。胃主受納、降濁,以陰潤為用,故喜潤而惡燥。【臨證指南醫案】云:『蓋胃屬戊土,脾屬己土,戊陽己陰,陰陽之性有別也。』【臨證指南醫案】又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內服藥物因藥性有陰陽寒熱燥潤之偏,故不可偏頗,當順脾胃之性,兼顧潤與燥。【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云:『脾稱濕土,土濕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胃土以燥萬物,脾土以濕化氣。脾氣不布則胃燥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萬物也。』路志正臨證不僅用藥平和,而且使用燥劑時,為防止傷陰耗液,常佐淮山藥、沙參、麥冬等以滋陰潤燥;使用滋補劑時,為防止滋膩太過助濕,常佐砂仁、陳皮等芳香辛燥之品,從而潤燥相宜,相得益彰。

【輕·輕名利是為醫之本,藥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能中病】

路志正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認為醫道猶治國之『王道』,醫者當輕名利,治病當遵循『輕可去實』的古訓。

輕名利是為醫之本

王者治天下,以仁政為主,輕刑法。王道即人道,路志正認為醫乃仁術,當以人為本。他常以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告誡弟子,大醫是精通醫術、醫德高尚、淡泊名利之醫。臨證要勇於為患者擔當,『省病診疾,至意深心』,對病人一視同仁,『但作救苦之心』,不要追求名利,不能盲目、重複進行理化檢查,處方用藥力求做到『簡、便、廉、驗』,盡最大可能地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

治病如禦敵,貴在輕銳

兵者,國之器,禦敵衛國也。藥者,醫之器,療病護身也,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專設【用藥如用兵論】。【吳子·論將】云:『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路志正認為治病如禦敵,貴在輕銳。所謂輕銳,就是要藥用其專長。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各有所司。而且中藥還需炮製,炮製可以改變藥之性味,既可增強功效,又可減少毒副作用,如不知其理,焉能下藥?路志正認為醫者須知藥之性味、功效、炮製,取其專長,方能恰到好處,收效顯著。他臨證處方均註明炮製、煎服方法。如消腫散結用生半夏,燥濕化痰用石灰、甘草炮製的法半夏,燥濕化痰、消痞和胃用白礬炮製的清半夏,降逆止嘔用生薑、白礬炮製的姜半夏,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用竹瀝炮製的竹瀝半夏。又如白芍,平肝斂陰生用,養血調經炒用,養血溫陽、通經活絡則善用桂枝炒的桂白芍。

輕銳禦敵,貴在選兵擇將和兵將組合得當。路志正認為用藥當君、臣、佐、使合理搭配,特別重視藥對。藥對是兩藥配伍成對,是方劑的基本單位,可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路志正常用對藥達100多種。如氣滯用厚朴花、娑羅子配對,厚朴花寬中下氣,娑羅子疏肝理氣,升氣於左以助胃氣下降。濕勝則瀉,清氣在下則瀉,對於泄瀉,則以防風、仙鶴草配對,防風為風藥,味辛以疏肝而條達氣機,風藥勝濕,仙鶴草苦澀收斂,用其性以止瀉。水濕內停以炒杏仁與炒薏苡仁配伍,生薏仁健脾祛濕,杏仁降肺兼能宣肺,通調水道,潤腸通便,二者合用以使脾健肺宣,水濕從二便出。

輕可去實,用藥當味少量輕

王者治天下,輕刑法。路志正認為疾病的發生雖然有外感和飲食、情志、勞逸所傷之分,但病機不外乎陰陽失調、氣機失常、氣血失和,治療不可猛峻,貴在輕便、輕簡、輕淡,『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臨證用藥如將用兵,不在多而在獨選其能,藥不貴繁,量不在大,唯取其功,所謂四兩撥千斤,『輕可去實』。王孟英【溫熱經緯】云:『輕藥竟可以愈重病,所謂輕可去實也。蓋氣貴流通,而邪氣撓之,則周行窒滯。』路志正反對味多量大的驢馬方,認為藥量過大、五味雜陳、味厚氣雄,則矯枉過正和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則不能運藥,產生不良反應,導致藥源性疾病。現在個別醫生喜大方量重,病重藥重固可,病輕藥重則藥過病所,誅伐無過。如有人用熟地黃常用20~60克,則有滋膩礙脾之弊,甚則腹滿泄瀉、食慾頓減,尤其是一些脾胃病患者,本已虛弱,每日納谷數兩,尚不能運化,況斤余藥物煎湯入腹,脾胃焉能承受和運化吸收。

路志正臨證處方用藥一般不超過12味,每味用量一般不超過12克,常選質輕味薄性平和之品。如宣肺止咳多選桑白皮、枇杷葉、荊芥穗、薄荷、功勞葉、竹葉等;醒脾化濕用荷葉、藿梗、蘇梗、厚朴花等;條暢氣血用素馨花、雞冠花、娑羅子、綠萼梅、玫瑰花、雞冠花、預知子、佛手、香櫞、玉蝴蝶等性味平和、微辛流動之品;養陰常用沙參、石斛等;益氣常用太子參;清熱解毒用玉蝴蝶、鳳凰衣、金蕎麥、金蟬花、馬鞭草等;清熱利濕用雞矢藤、椿根皮、石見穿、玉米須等;補氣祛濕用五爪龍、金鵲根等。

【靈·善思變是大醫之本,恆動是生命之本,暢通氣血是愈病之機】

路志正認為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中醫成才之路,但能否成為中醫名家、大家,關鍵在於『靈』字,要善於變通、敢於創新,用藥不要壅滯呆滯,以取效靈驗為目的。

師而創新,中醫之本

繼承創新是中醫的成才之路,路志正認為讀經典、跟名師的關鍵在於領會經典、名師學術思想,善思善變,靈活應用經典理論、名師經驗指導臨床和進行創新。路志正求古訓,采眾長,勇於創新,終成大家。

痹病和風濕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歷代醫家對痹與風濕類病積累了大量經驗,但古籍中對痹與風濕類病的記載及分類極不統一,將痹病稱為『痹證』,不利於指導臨床實踐和學術發展。路志正和焦樹德發起成立了痹證學組和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研究。首先,以『痹病』代替『痹證』,編輯出版了【痹病論治學】,將病名中的證與證候中的證區別開來。然後,在總結醫家經驗基礎上,結合現代研究成果,以『風濕病』代替『痹病』,將現代疾病中諸如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等幾十種疾病統歸於中醫風濕類疾病,並提出了『燥痹』『產後痹』,主編出版了【實用中醫風濕病學】,使之成為新學科。又如『痛風』,絕大多數人認為是西醫的病名,路志正在研究古代醫籍,尤其是朱丹溪的【格致餘論】的基礎上,根據朱丹溪的社會生活環境,認為朱丹溪所言痛風與現代醫學所言的痛風是基本相同的,將痛風的病因病機概括為血中有熱,污濁凝滯;飲食不潔,酒色過度;正氣不足,再感風、寒、暑、濕之毒;情志不暢,傷腦動神等,導致內臟失調,氣血偏盛,陰陽失衡。急性期多屬濕熱阻絡,治以清熱利濕、疏風通絡、消腫止痛為主。慢性期多脾腎兩虛、痰瘀阻絡,治以健脾益氣、補腎通絡、疏風定痛為主。

濕為六淫之一,但歷代醫家認為南方多濕,北方多燥。路志正通過深入研究,提出『濕邪為病最多最廣』『百病皆有濕作祟』『不獨南方多濕,北方濕病亦多』『濕多兼燥』等觀點,主編出版了【中醫濕證學】,詳細介紹了各種濕證證治。

路志正致力於以經典指導現代疾病的防治研究。如1960年在包鋼工作時,工人孫某被鐵水灼傷,面積達63%,三度燒傷35.7%,出現敗血症,持續高熱、神昏。西醫主張用抗生素殺菌消炎,用冰鎮法降溫。路志正據中醫溫病理論和『給邪以出路』的觀念,反對冰鎮,以清營解毒、滋陰寧神為法,用清營湯和黃連解毒湯加減及安宮牛黃丸治療,病人很快脫離生命危險。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肆虐,最初的防治方案沒有中醫藥,路志正和焦樹德等上書國務院領導,建議積極運用中醫藥防治。路志正根據溫病理論,提出用輕清宣化、表里雙解、清氣涼營、辛溫復辛涼、開達膜原、通陽利濕等治法,主張中藥內服外敷、肌肉注射,注意熱、毒、虛、瘀、閉、脫的轉化和相兼,早為防護;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徵應以肅肺化痰、止咳定喘、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為法則,被寫進了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方案,得到了推廣應用,提高了療效。路志正被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科協分別授予『抗非典勇士』與『全國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靈活變通,圓機活法

路志正認為中醫治病貴在辨證施治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能拘於古方、古法和某一經驗方藥,臨證必須靈活變通,圓機活法。

路志正常以【黃帝內經】之『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所便』告誡弟子,臨證必須綜合考慮患者生活習慣、個人體質、居處環境、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靈活應用中醫藥,制方務求穩妥。如瘦人多火,補益升發之品不宜多;胖人多濕,理氣流動之品不可少;老人陰虧陽衰,慎用苦寒清瀉;壯年氣血方剛,不可過於溫補。春夏應防昇陽助火,秋冬當防苦寒傷陽,龍膽草、梔子等應慎施;長夏濕令用事,陰柔滋膩之品不宜過多。

路志正強調中醫要以辨證論治思想為指導,現代藥理研究結果僅做參考,不能作為遣方依據。如冠心病,當代中醫根據古代經驗和西醫的認識,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則,確實取得了顯著療效,降低了死亡率。但隨之而來的是有些中醫一見冠心病,動輒活血化瘀,忽視其他法則,致使一些病例療效不顯。路志正據【黃帝內經】中九種心痛的論述,認為冠心病的發病非獨在於心,五臟氣化失常,濕、痰、瘀均可引發,系統闡述了厥心痛、肺心痛、脾心痛、腎心痛、肝心痛理論,提出『化濁祛濕通心』的治療大法。

路志正認為治病方法眾多,有藥物、針灸、導引、按蹻、食療等方法,藥物治療又有內治、外治之分和有湯、散、丸、膏、丹、酒等多種劑型形式,不同方法的作用形式、起效時間、藥效持續時間等均有所不同。臨證應根據患者就診時的體質狀態、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臨床表現、生活環境等,靈活應用治療方法,方能取得顯著療效。

動靜剛柔相配,輕靈活潑

路志正認為臨證處方遣藥必須維護氣機運動,不能呆滯氣機,宜動靜剛柔相配,輕靈活潑。調理陰陽氣血要從全身情況和臟腑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着眼,如疏肝理氣多配當歸、白芍以養肝血;溫心陽常伍小麥、蓮肉、黃精以益心陰;補肺氣合沙參、麥冬以潤肺陰;溫中佐山藥、芡實以和脾陰,或加石斛、玉竹、麥冬以養胃陰;補腎陽輔以首烏、地黃、枸杞,意在從陰長陽;補氣伍養血,養血多配益氣,使氣血調和、氣煦血濡。清降時不可過於寒涼沉降,黃連、木通、大黃等大苦大寒之品過用則傷中陽,導致脾傷陽陷,宜稍加升清之品,如葛根、升麻,以防折損氣機之升和損傷中陽。溫補不可濫用辛燥,以防化火,劫傷陰血,稍加甘淡之品。陰虛火旺,不可滋膩沉降太過,佐疏達流暢之品,靜中育動,防其滋膩過度,呆滯氣機。路志正認為藥物內服,賴脾胃之納化,才能吸收輸布,發揮藥效。故務必注意順脾胃之性,輕靈活潑,佐預知子、佛手、香櫞、綠萼梅、玉蝴蝶、玫瑰花、娑羅子等性味平和、微辛流動之品,以增納助運。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