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4|回复: 1

[汉字五书] 汉字发展史上的节点及故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10-5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变成今天的模样都有谁的功劳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每一次的变革基本都脱离不了由繁到简的过程。汉字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对汉字发展起过推动作用?

AA

AA

西周

史籀发明了大篆

改变了一字多样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大变革发生在西周。

史籀是周宣王时候的一个太史。这个时候的汉字,用的还是从仓颉造字那会儿留下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合起来叫作六书。只要造的字遵循这六种方法,至于长的什么样就不管了。

当时的西周还算非常重视教育,小孩八岁,就要进学校认字,认字就是把六书的规则教给他们,至于怎么写,就随便你了,比如跳舞的“舞”字,有的人就造一个人在跳舞的字,有的人就造几个人在跳舞的字,有很多种写法(如下图所示)。现今留存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很多字是一字多样的。

史籀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不好办,一个国家文字都不成规矩,万一你造的字别人认不得怎么办呢?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叫“大篆”的字,又叫“籀文”。史籀把一些不能普及的字丢弃,把一个字的多种写法聚合成一个字,并遵循一定规则,比如之前有的字的偏旁忽左忽右,他就规定好偏旁只能在一边。最后他还把自己造的字做成一部书,叫《史篇》。史籀发明的大篆精简了很多异体字,同时对文化普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李斯推行小篆,终结了战国文字乱象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形成了七国鼎立的格局,讲求的都是用兵打仗,制度、法律、政治随意乱改,就连说话和文字也是各自改变,不遵周朝的“规则”。终于,末了秦国出来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登基后,发现各个地方使用的文字都不一样,这怎么能体现泱泱大国的风范?于是下令采用“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命令大臣李斯等人对当时的文字进行统一整理,用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而与秦文不同的文字全部废掉,这种字体后世称为小篆,又叫秦篆。

李斯等人整理的小篆,也和史籀整理的大篆方法差不多,都是对当时各地的文字先进行整理核对,然后精简一些异体字,省略和简化了某些字的偏旁,大多采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秦国的篆书,少部分是省改的秦国篆书,另外吸收了其他六国古文中的一些古字。秦始皇在推行统一文字时,采取的都是极端手段,谁不执行就杀头,所以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了。

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由政府宣导的规范化字体,所以字的结构空前统一,同一个偏旁在不同字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基本保持固定的形体。

程邈推广隶书,让狱吏写文书更方便

就在秦始皇大力推行小篆时,另一种文字也正悄然兴起。这就是隶书。

说到隶书,就要说说程邈,据说隶书就是他发明的。传说程邈是秦朝官衙中的狱吏,因得罪了秦始皇,被打入大牢。当时正是秦始皇厉行“焚书坑儒”的时候,官吏奏事极多,动不动就有人要坐牢杀头。但这些奏事如果用小篆写太麻烦,于是程邈就造了一种笔划省俭的隶书供狱吏们使用,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此程邈还得到秦始皇的嘉奖,不仅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御史,并推行这种文字在官狱中使用。这种文字叫作隶书,顾名思义就是狱卒皂隶用的。

但这只是个传说,据现在的考古发现,隶书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到了秦朝,由程邈等人发展推广了而已。因为正统的小篆写起来比较麻烦,当时没有毛笔,写字主要是刻字,所以肯定是笔划越少越好,于是这些狱吏就用一些笔划省俭的字替代正统文字,只要当官的人自己看得懂就行。后来这种文字渐渐在官吏中间流行。这些隶书的文字大多图快而省,很多字就丢失了六书的规则,比如“牛”字本来有两只角,隶书图省事就变成一只角,“鸟”字本来是很像鸟的形状,隶书就把它写方了,底部本来是个“匕”状字,隶书用四点替代,于是两只脚的鸟变成了四只脚。

隶书与小篆相比,“讹变”“省变”的现象严重,导致变体字的数量大增,文字也失去了六书规定的功能,给后人辨别古字、考证今天文字的来源带来很大麻烦,所以隶书的变革给后人留下很多争议。

武则天生造12个字,但只流传15年

到了唐代,楷书是法定的文字。武则天登基后,把权力也施加到了文字上。

文史和辞书学学者赵所生说,武则天发明了一些生造的字,这些字完全不符合造字的规则,都是她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而造的。当时一共造了12个字,把日、月、天、地、星、正、载、初、年、君、臣、照的写法全部改换了。据《资治通鉴》卷204记载:“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太后自名"曌"。”就是说这12个字是武则天的属下为拍她马屁而改造的,而这个叫宗秦客的人其实是武则天的亲戚,是她的“从父姊之子”。

从载初元年武则天改国号起到她去世,这15年间,这些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当时的碑刻、墓志、人物题名、文书等,凡是涉及这12个字的,都一律照改。现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史资料中还能看到。但武则天一死,第二年这些文字就都废止了,因为这些字实在和汉字造字的初衷相违背,是汉字由统一到混乱的典型,失败也是必然的。

除了武则天,历史上还有很多皇帝试图驾驭文字,比如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名字,都要避讳,这些避讳的字要么用其他字替代,要么就生造一个。比如“湻”,本作淳,但为避清穆宗载淳的讳而改成这个字。

唐代还有个故事值得一提。现如今我们使用的很多简写字在古代其实也早已经出现,比如“爱”字,就是唐太宗写草书时形成的。

汉字越写越草,宋代回头推行行书

民国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在自己的《文字音韵学论集》中曾写道:“无如秦朝亡后,到了汉朝……竟因陋就简,把这种差人皂隶写的字,当作正正经经的用场,无论诏书、律、令、历史、古书,都用隶书写,篆书虽没有废,却并不当作正经用,所以到汉中宗的时候,这些学士大夫,已经连小篆都不能识得。”

因为隶书的大量使用,所以小篆渐渐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只有专门研究的人才看得懂。但即使已经进行了大量省变的隶书,依然没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隶书的基础上,后人又研究出了楷书、行书、草书,这些文字比隶书还要省俭,特别是草书,越写越简单,以致后来已经完全没法认了,只能当一件艺术品欣赏欣赏,文字的功能已经没有了。

所以,到了宋代,不得不回头写行书。宋、元、明三朝,行书是最通行的文字,草书也有人写。

满清

早期只能写楷书

后期馆阁体遭诟病

满清时期,风头却变了,认为写草书是不敬,只能写楷书。康熙主持编纂以楷书为规范的大型字典。不过到了道光以后,一种馆阁体又兴盛起来,但馆阁体的文字跟六书严重违背,用笔也不合美术,写起来又浪费时间。但当时清代科举却明确要求考生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就无法进入翰林院,所以备受人们诟病。

汉字简化改革是从近代开始的。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而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勤恳 发表于 2020-8-18 1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每一次的变革基本都脱离不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