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5|回覆: 0

[醫藥臨床] 五臟精氣不斂 治當固本斂澀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1-4 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藏象學說認為,五臟主『藏精氣』,能化生和貯藏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宜『藏而不瀉』;六腑主『傳化物』,能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宜『瀉而不藏』。臟腑相聯,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藏瀉相合、動靜相協、出入有度、升降相因的有機整體。在不斷進行多層次的物質與能量的轉換與消耗中,呈現出一種複雜開放的動態平衡。

其實,生命活動一直處於遭受干擾或消耗的過程中,但只要不超過限度,臟腑就能『安分守己』,自我調節,各司其職。而若遇邪氣侵擾,淹留不去,或久病所累等,均可致髒氣(即五臟的機能活動)受損,衰弱無力,難司職守,甚而呈現一種渙散無制,滑脫不禁,本真失守的狀態。對此,治療時就不能坐視不理,當在補益髒虛、修復髒氣的基礎上,佐以斂藏,力阻耗散加劇,精微再失。茲就其證治梳理如下。

肺氣不斂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若素體薄弱,或病後體虛,或咳喘日久,均可致肺氣虧耗,失於斂固。臨證表現主要有二:其一可見肌腠疏鬆,汗液時時自出,動輒益甚。治療首當補益肺氣,同時加用固表斂汗之品,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等,用方可選【和劑局方】之牡蠣散(黃芪、麻黃根、牡蠣、浮小麥),以防進一步傷津耗氣;其二可見咳喘淹纏,氣虛、陰虛或氣陰兩虛之象日顯,治在益氣、養陰之際,再擇用五味子、罌粟殼、白果、訶子、烏梅等,用方視情可選【宣明論】之小百勞散(罌粟殼、烏梅),或【攝生眾妙方】之壓掌散(麻黃、白果、甘草),或【衛生寶鑑】之九仙散(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貝母、罌粟殼),或【朱氏集驗方】中的一服散(阿膠、烏梅、紫蘇、杏仁、半夏、罌粟殼、生薑、甘草),以復肺之氣陰,佑肺之肅降。

心氣不斂

心藏神、主血脈,神宜靜而血宜動。若平素心虛膽怯,一遇驚擾,則心神動搖,惶恐不寧,此當鎮靜以定其志,斂心以養其神,治以安神定志丸加酸棗仁、五味子等;若熱病後期損及心之氣陰,時見怔忡,當補斂結合,方選生脈散;若久病耗散陽氣,心氣浮越,難以自制,心悸不已,治當益氣溫陽,並加煅龍骨、煅牡蠣等以重鎮、澀斂心氣;若大汗淋漓,漸見肢冷神昏,此為亡陽之候,當回陽固脫救逆,以參附湯合煅龍牡急煎服用。

脾氣不斂

脾主運化水濕、統血,又因生化氣血而被稱為後天之本。若因飲食不節、思慮勞倦,或它病所及,均可致脾氣不足,不能盡職,甚而中氣散佚。脾虛失運,水濕內停,下趨腸道,發為泄瀉;若久泄不止則致脾氣衰減,治當健脾除濕,併合澀腸止瀉。【醫宗必讀】『治瀉九法』中即有『酸收』『固澀』二法體現此意,用藥可選罌粟殼、訶子、石榴皮、赤石脂等。尤其是罌粟殼,【本草綱目】稱其為『為澀腸止瀉之聖藥』,並言『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方如【和劑局方】之真人養臟湯,【普濟方】中罌粟散(罌粟殼、木香、陳皮)等。因其一藥多能,還可止痛、止咳,故民間多有應用,只是常不合規。此如【本草經疏】言:『罌粟殼,古方治嗽及瀉痢、脫肛,遺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輒用,殊為未妥。不知……瀉痢脫肛,由於下久滑脫腸虛不禁,遺精由於虛寒滑泄者,借其酸澀收斂之氣,以固虛脫,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為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初痢失治或誤治,可致痢久不愈,治當溫中健脾,並予斂澀,如赤石脂、禹餘糧、罌粟殼、肉豆蔻等,方如【傷寒論】中的桃花湯等。

脾虛停濕下注,循而傷及任帶,則發為帶下,治當健脾滲濕,並加收斂止帶,如芡實、五倍子、蓮須、白果、椿根皮、白雞冠花等,方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固沖湯、【傅青主女科】之易黃湯等。

脾虛無力固攝,則可致血溢脈外,或見吐血、便血,或見紫斑,或見崩漏,或見月經過多,治宜益氣健脾,並選用白及、血餘炭、仙鶴草炭、灶心土等收澀止血,方選歸脾湯、黃土湯等,或用棕櫚炭、煅龍牡、五倍子固沖攝血,方選固沖湯等。

脾氣虛而散漫無收,可見脘腹脹滿,在益氣健脾的同時,可酌加炒白芍,此意如【藥品化義】所言:『白芍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

肝氣不斂

肝具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疏泄,主藏血,體陰而用陽,善升好動,桀驁不馴,為病多具主動性與攻擊性,常致四鄰不安。正如【四聖心源】言:『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致病過程常見疏泄太過而呈肝旺失制之態,有橫逆乘脾犯胃、上逆沖巔擾竅二勢。而細究其源,其疏泄太過往往緣於藏血不足、肝體失柔,因而欲制肝需養肝、斂肝。斂肝之品,首推白芍,此如【本草求真】言:『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次選烏梅,如【醫門八法】認為:『烏梅最能補肝,且能斂肝,功效甚大,凡肝經病證,用之皆效。』【醫醇剩義】中有調營斂肝飲(當歸、白芍、阿膠、枸杞、五味子、川芎、棗仁、茯苓、陳皮、木香、大棗、生薑),主治『操煩太過,營血大虧,虛氣無歸,橫逆脹痛』,從中即可看出,斂肝之要者全在柔肝之體、抑肝之用。

腎氣不斂

腎內寓元陰、元陽,為水火之宅、陰陽之根,宜謐藏,不宜動擾。腎氣耗損,則可致精不能固、水不能守、氣不能收。

精不能固則可見遺精、滑精,治當補腎澀精,斂澀者可選芡實、蓮子、煅龍骨、煅牡蠣、金櫻子等,方用金鎖固精丸等;水不能守、膀胱失約則為遺尿,治當補腎止遺,斂澀者可用山茱萸、海螵蛸、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等,方如縮泉丸等;腎不納氣則見喘息,呼多吸少,治當補腎納氣,斂澀者可用白果、山茱萸、五味子、訶子等,方如【張氏醫通】都氣丸。

若久泄因於腎陽虛者,治當溫補脾腎,並固澀止瀉,用藥可選肉豆蔻、五味子、赤石脂、石榴皮等,方如四神丸;若久淋而見小便滑膩如脂膏者,多因脾腎失固,方選張錫純膏淋湯(山藥、芡實、龍骨、牡蠣、生地黃、白芍);若淋證日久,時作時止,遇勞即發,多因脾腎兩虛、濕熱未盡,方選【和劑局方】中的無比山藥丸(山茱萸、澤瀉、熟地、茯苓、巴戟天、牛膝、赤石脂、山藥、杜仲、菟絲子、肉蓯蓉);若水腫患者而見尿檢有蛋白者,多因脾腎兩虛、不能斂固、精微滲漏所致,治當補益脾腎,並宜酌加芡實、覆盆子、肉豆蔻、蓮須、金櫻子等以斂澀攝精。

基於上述,筆者有如下幾點認識:(1)髒氣失斂的特點是五臟失藏,均是在素虛或久病的情況下,引發髒氣虧虛、失於約束而致;所失雖有不同,但不外乎氣、血、精、津液等精微營養物質;(2)防止精微散失,治當固其根本,即髒氣復原,自可職司其守,而斂澀只是避免病情走向深重,不得已的補救或輔助手段而已;(3)斂澀法適用的病證多病程長、病情重而病勢緩,但也有病勢危急者,如亡陽欲脫、崩中或小便失禁等,除採取回陽救逆等措施外,還應考慮綜合救治;(4)斂澀法據『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原則,為正虛無邪者而設,故邪氣未盡者,一般不主張使用,恐閉門留寇,再生變故,但對於正衰邪不強者,亦可酌用;(5)斂澀藥常有一藥多能,如罌粟殼、烏梅均有止咳、止痛、止瀉之功,五味子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之功,但性味、歸經有所差異,因而最好選擇與病變病機相符或相近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