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58|回覆: 0

[醫藥臨床] 王玉英治胃痛著眼於『通』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11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王玉英對胃痛的辨證論治有獨特認識和體會,治療經驗可歸納爲:和降胃腑,升健脾陽;平調寒熱,補虛瀉實;活血化瘀,行氣益氣;疏肝解郁,調和木土,臨床療效顯著。

•在診治胃病的過程中始終著眼於『通』,時刻注重顧護脾胃之陽氣,用藥平和,平調脾胃之氣血、陰陽、寒熱、虛實,以恢復脾胃氣機升降正常爲目的,融補、瀉、溫、清、消、和、斂等諸法於一爐,執簡馭繁,以適應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點。

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玉英教授出身中醫世家,師從劉渡舟、馬雨人等中醫名家,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數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各科疑難雜症,每獲良效。王玉英繼承和發展了李東垣、葉天士、王清任等歷代諸家對胃痛的認識,師古而不泥古,衷中參西,結合大量臨床實踐,形成了對本病證治的獨特認識和體會,臨床療效卓著。現將王玉英治療胃痛的經驗介紹如下。

【和降胃腑,升健脾陽】

胃爲腑屬陽,胃氣宜降,以通爲用。脾爲髒屬陰,脾氣宜升,以健爲常。過食寒涼、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等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導致脾胃氣機失常,升降失司,虛實夾雜,不通而痛。在治療上,考慮到脾胃生理特點的不同,立和降胃腑與升健脾陽爲治療胃痛之大法。【醫學真傳·心腹痛】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王玉英繼承並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爲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則脾陽方可升健,脾胃之氣血才能沖和調達。在診治胃病的過程中始終著眼於『通』,時刻注重顧護脾胃之陽氣,用藥平和,平調脾胃之氣血、陰陽、寒熱、虛實,以恢復脾胃氣機升降正常爲目的,融補、瀉、溫、清、消、和、斂等諸法於一爐,執簡馭繁,以適應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點。

王玉英喜用香砂六君子湯作爲本病的常用基本方。此方通補兼施,健脾和胃,行氣燥濕,溫中止痛,益氣化痰。方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升健脾陽,半夏、陳皮、木香、砂仁和降胃腑。兩類藥物融於一方,既能升清,又可降濁,補氣而不壅氣,行氣而不傷氣,實現治胃和治脾的統一。隨症加味之法:大多數胃痛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常於本方中加入炒三仙、雞內金、萊菔子以助消導降濁;氣虛較甚者,加生黃芪、山藥、升麻、柴胡等以升健脾陽;氣滯胃脹痛加枳實、厚朴、蘇梗、烏藥等和降胃腑;反酸者加煅龍牡、瓦楞子、烏賊骨等,並將炒三仙易爲焦三仙;脾腎陽虛,大便溏泄者加芡實、蓮子、補骨脂、炮姜或附子;大便不暢者,辨證選用赤白芍、生熟地、當歸養血潤腸,酒大黃活血通下,檳榔、枳實、厚朴等行氣通便,決明子潤腸通便。其中酒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5克,待大便通暢,即當撤去,仍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治驗 張某,女,25歲。2007年10月16日初診。患者胃痛一年余,素食欲不振,喉中有痰,疲乏無力,便溏,舌淡紅,脈細數弦。本次月經推遲一月未行。此爲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治療當健脾益氣,補血活血。方以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治之。處方:木香6克,砂仁6克,清半夏12克,陳皮10克,黨參15克,炒白朮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香附12克,烏藥12克,雞內金15克,7劑。一周後複診,言胃痛減輕,食慾增加,大便已不稀,月經來潮。仍覺疲乏無力。脈較前略緩。原方加生黃芪20克,以增益氣養血之功,繼服14劑。一年後因他病來診,言服前方14劑後,胃痛未再發。

【平調寒熱,補虛瀉實】

和降胃腑,升健脾陽是治療胃痛的基本原則。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既要把握原則,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運用。各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歸根結底,都是導致了脾胃的寒熱、虛實發生了變化。因此,治療的重點和難點在於根據患者的症狀,判斷其病情寒熱虛實的比例和程度,隨證治之。故平調寒熱,補虛瀉實,是對和降胃腑,升健脾陽基本治法的細化、深化和具體化。這也是王玉英治療本病的一大特色。

王玉英參考李東垣陰火理論,提出寒熱錯雜證的本質依然是寒,熱象爲標。『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爲陰火傷其升發之氣……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脾胃論】)。脾胃既虛,運化功能減弱,胃腑通降失調,水谷停滯胃中,蘊久則化熱。胃熱上蒸,出現面生痤瘡,口腔潰瘍,嘔吐反酸,舌紅等熱象。因此,脾胃元氣虛弱是產生這些熱象的根源。治療上,『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加寒水之藥降其陰火,黃柏、黃連之類』,『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論】)。即仍需以補益脾胃、平調寒熱爲主,用方以半夏瀉心湯爲基礎,加白朮、茯苓、砂仁、炒三仙等。對於黃連的應用,是王玉英治療胃痛的特色,常用劑量是3克。如熱象不明顯,或平素胃寒,黃連可不用或僅用1克。若熱較盛,見口苦,反酸,煩躁,舌紅,脈大有力等,黃連可用至6克。胃熱因於肝鬱者,可用龍膽草代替黃連,用量在1~3克之間。痤瘡者,加桑葉、白芷、益母草等。濕熱盛者,症見頭面油垢、口粘、痰多等,加藿香、佩蘭、蒼朮、白豆蔻等以增強原方燥濕和胃之功,加薏苡仁、豬苓、澤瀉等清利濕熱,加石菖蒲、遠志、枳實、竹茹等開竅化痰。

本病的虛實特點可以歸納爲本虛標實,本虛貫穿於發病的全過程。具體來說,本虛包括氣虛、陰虛和陽虛。氣虛者,香砂六君子湯爲其對證之方。陽虛胃痛,可用理中湯治療。對於陰虛胃痛的治療(患者體質多羸瘦,渴不欲飲,胃痛,燒心,便秘,舌紅苔少,甚則光紅無苔,脈細無力),王玉英師葉天士治胃病之法,在香砂六君子湯中合入沙參、麥冬、石斛、生地、玉竹等甘涼濡潤之品,令其甘守津還,以養胃陰。這也是王玉英治療陰虛胃痛的獨到之處,即辛甘溫健脾胃之陽與甘涼濡潤養脾胃之陰並舉,既防止了單純辛甘溫而導致更傷脾胃之陰的發生,也避免了甘涼濡潤而產生的滋膩礙胃的弊端。標實主要包括氣滯、血瘀、寒凝、熱郁、濕阻、食積、痰飲等。根據標實的不同,分別採用不同的方藥治療。

治驗 劉某,女,52歲。2008年9月20日初診。主訴胃痛十餘年,加重一周。患者上周因生氣而導致胃痛,現胃中嘈雜疼痛,胃脹,燒心,反酸,納差,渴不欲飲,氣短乏力,自汗。舌紅,苔白厚干,中有剝脫,脈弦細無力略數。面色萎黃。證屬脾胃氣陰兩虛,氣滯濕熱內生,虛實夾雜。治宜健脾益氣養陰,理氣清熱燥濕。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木香6克,砂仁10克,陳皮12克,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黃連5克,焦三仙各10克,沙參12克,玉竹12克,石斛15克,薏苡仁30克,煅牡蠣30克,枳實12克,烏藥12克,制元胡15克,7劑。複診:胃痛明顯減輕,偶爾仍痛,已不燒心、反酸,其他諸症均有好轉,舌苔白略厚,脈弦細無力,手冰涼。前方去牡蠣、元胡,黃連減至2克,加蘇梗12克,西洋參3克,桂枝3克,7劑。其後仍以此方加減出入治療一月余,隨訪10個月,胃痛未見復發。

【活血化瘀,行氣益氣】

瘀血胃痛表現爲食少納差,胃痛不止,痛如針刺,痛處不移,入夜加重,便黑,舌質暗青,甚則紫,舌有瘀斑或瘀點,脈澀,面色多黧黑或晦暗。女性患者如伴見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等症狀,與胃痛的病機一致,也有助於病在血分之診斷。從疾病來看,慢性胃炎以病在氣者居多,消化道潰瘍則在血分者多見,可以作爲參考。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並無明顯瘀血症狀,但按常規辨證治療乏效,根據『初病在氣,久病及血』理論,亦當考慮病在血分之可能。

治療當活血化瘀,行氣益氣。活血、化瘀、行氣是爲了和降胃腑,益氣是爲升健脾陽。膈下逐瘀湯是王玉英治療瘀血胃痛的常用方。本方出自王清任【醫林改錯】,由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元胡索、甘草、當歸、川芎、五靈脂、紅花、枳殼和香附組成,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王玉英在應用本方時,常配伍四君子湯,以升健脾陽,使之行氣活血而無傷氣破血之虞。胃脹、腹脹加三棱、莪朮等破氣活血消積;胃痛甚者加白芍、乳香、沒藥、元胡;便血者,加炮姜炭、茜草炭、蒲黃炭、大黃炭、仙鶴草等化瘀止血。治療過程中,隨著患者瘀血症狀的改善,即當逐漸撤減活血化瘀之藥,漸增補氣藥的用量。

注重活血化瘀,是王玉英治療胃痛的一大特色。王玉英認爲,胃痛在血分者,瘀血不去,既阻礙氣機的運行,也妨礙新血的化生,又進一步產生瘀血,加重病情。因此,治療須用活血化瘀之法,截斷病情進展,建立良性循環,使胃腑正常通降,更輔之以健脾益氣之藥,則脾陽方可升健,脾胃之氣血才能調和。

治驗 唐某,男,27歲,2008年12月27日初診。主訴胃痛多年,遇冷則加重。平時胃中常反酸,食後脹痛,咽喉不利,口中有異味,鼻塞,大便干,2~3日一次,素飲酒多,工作壓力大。體略胖,舌胖大紅,苔白滑,脈沉滑有力。經某西醫院診爲慢性淺表性胃炎。此爲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寒濕食積鬱而化熱,胃絡不通之胃痛,故以膈下逐瘀湯加減,疏肝和胃,理氣活血,化濕消積,和降胃腑。處方:桃仁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烏藥12克,制元胡1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制五靈脂15克,紅花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枳實12克,香附12克,酒大黃5克,煅龍牡30克,炮姜10克,良姜6克,炒三仙各12克,雞內金20克,藿香、佩蘭各12克,僵蠶12克,蟬蛻12克,7劑。複診:服前方7劑後,胃痛即止。現大便稀,日兩三次,仍鼻塞。此胃腑已暢,恐傷脾氣,前方加黨參15克,白朮12克,白芷12克,7劑。半年後陪同其妻來診,言一直胃痛未發。

【疏肝解郁,調和木土】

長時間不良情緒的刺激,是導致胃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經云:『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五志過極,肝木偏旺,郁而化火,橫逆乘土,胃失和降,脾不健運,不通則痛。此爲肝胃不和,患者還可伴見煩躁、口苦、反酸、口腔潰瘍、呃逆、腹脹、便秘、面生痤瘡等『陰火』症狀。或有患者素體脾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滯不運,木郁土壅,升降失司,發爲胃痛。此則爲肝脾不和,病機多虛,多寒,虛實夾雜,常見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腹脹、便溏、心煩、失眠等症。

治療當疏肝解郁,調和木土,基本方爲柴歸芍香砂六君子湯。肝胃不和者,可將原方中的黨參易爲藥性更爲平和的太子參,並酌情分別選用清熱、理氣、通下之品。清熱用黃芩、黃連、龍膽草等,理氣用枳實、厚朴、三棱、莪朮等,通下用檳榔、決明子、酒大黃等。肝脾不和者,於基本方中加芡實、蓮子、生薑、大棗;情志抑鬱者,加香附、鬱金、合歡花等;心煩、失眠等加黃連、梔子、丹皮等;失眠重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珍珠母重鎮安神,酸棗仁、柏子仁養血安神。

治驗 姜某,女,25歲,2008年4月24日初診。主訴胃痛半年,近日加重。現胃中有燒灼感,反酸,食少,腹脹,怕冷,手足心熱。舌質淡,脈細弱。半年來體重減輕9千克。工作壓力較大。證屬肝鬱脾虛,食積化熱,故出現寒熱虛實錯雜之症,治宜疏肝健脾暖中,消食化積清熱,處方以柴歸芍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醋柴胡10克,當歸15克,赤白芍各12克,木香6克,砂仁10克,清半夏15克,陳皮12克,黨參15克,白朮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12克,雞內金20克,黃連3克,吳茱萸3克,烏賊骨30克,煅龍牡各30克,烏藥12克,厚朴15克,檳榔12克,炮姜10克,14劑。5月27日因外感頭痛就診,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6月3日三診:胃痛已愈,胃納佳,大便略不成形。此次以月經量少、經時腹痛而求診。查患者面色青白,舌淡嫩。仍屬脾腎不足,氣血不充之證,故仍以健脾和胃爲主,加補腎調經之品。處方:木香6克,砂仁10克,清半夏15克,陳皮12克,黨參15克,白朮12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12克,雞內金20克,當歸15克,赤白芍各6克,山藥2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2克,胡黃連3克,炮姜6克,7劑。後以此方加減出入治療2月,月經正常,胃痛未再發。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