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民藩,教授,主任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福建省中醫肛腸學科重要創始人。他從事中醫肛腸學科醫教研工作50餘年,長期擔任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肛腸科主任,功績卓著,成果頗豐。他是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一至四屆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理事,福建省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一至三屆主任委員及第四、五屆名譽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二、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陳民藩在50多年肛腸科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肛腸疾病防治模式,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在環狀痔、嵌頓痔和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複雜性高位肛門直腸瘺、肛腸病術後併發症、便秘診療方面具有療效顯著、療程短、復發率低等優點。現將其學術思想及臨證特點介紹如下。
多從濕熱論治
陳民藩主張兼收各家之長,對歷代醫家之長多加深討,認為金元四大家中河間苦寒、東垣之甘溫均各有其地區、氣候、社會條件差異。而丹溪亦絕非僅『陽長有餘,陰長不足』一說,實多承劉河間、李東垣二家之長。中醫學認為濕邪重濁黏滯,易阻礙氣機,導致升降失常,且濕邪易阻滯經絡。從發病部位看,肛門位於下消化道末端,病位屬下焦,濕性趨下,肛腸疾病以濕邪最為多見。從地域上看,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多濕、多熱,患者易感濕邪、熱邪,濕熱下注大腸,肛腸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凝聚,癖積留滯,可產生直腸息肉或惡性腫瘤。濕與熱結,下迫肛門,氣血瘀滯,筋膜橫解,腸澼為痔;濕熱蘊結,熱盛肉腐,釀液為膿,發為肛癰,破潰成漏。故治療上陳民藩主張肛腸疾病多從濕熱論治,但也要靈活辨證。
如肛周癰腫多為實證,也有本虛標實者,具體應用時根據病性病位使用。陳民藩在選方用藥中除用仙方活命飲等經典方劑外,他的經驗方多為二妙散加味衍化而來。二妙散來源於【丹溪心法】,組成是蒼朮、黃柏等份。原方用於治療濕熱下注之瘺證,也用於治療黃帶、下部濕瘡。方中黃柏苦寒清熱,蒼朮苦溫,善能燥濕,二藥相伍,共奏清熱燥濕之功。
陳民藩吸取中藥現代研究成果,篩選了鬼針草、土茯苓等有地域特點,且藥理研究證明有抗菌、抑菌作用的中草藥,與二妙散配合加強清熱利濕解毒作用,在臨床應用中被證明行之有效。
因時因證加減
陳民藩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善於根據疾病所處的不同時期、症狀及體徵差異,做到藥物的配伍也有所不同。同時重視兼夾證的分析,做到辨證論治主次兼顧同時把辨病方法與辨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濕熱蘊盛型:加赤小豆、茵陳、車前草、龍膽草。燥火型:加玄參、生地、火麻仁、麥冬、生大黃。風熱型:加白鮮皮、蟬衣、地膚子、芋環干。熱毒熾盛型:去蒼朮,加黃連、黃芩、山梔子、生大黃。氣血阻滯型:加丹參、丹皮、桃紅、皂角刺。虛寒型:黃柏、銀花、蒼朮改炒用,去蒲公英、連翹,加白朮、藿香、炒薏仁或神曲、罌粟殼。正虛邪戀型:加黨參、生黃芪、當歸。陰液虧損型:加知母、生地、鱉甲、太子參、丹皮。
陳民藩善於根據四季變化靈活掌握藥物配伍。春季多風,夏季多暑濕,秋季多燥,冬季多寒,故藥物配伍應用也應略有不同,同時根據患者體質差異加以辨證分析治療。春季加防風,夏季加佩蘭、荷葉、薏苡仁,秋季加玄參,冬季加荊芥。
重視虛實辨證
【瘍科心得集】云:『凡治癰腫,先辨虛實陰陽。』可見虛實不明,則治無可從。陳民藩認為肛腸病實證十居八九,但虛證亦常見。例如陰精虧損,多成漏症;脾氣下陷,多致脫肛;肛門染毒,多患癰疽;大便燥結易生肛裂;濕熱結聚,可生痔疾等。同是漏症,也要辨明虛實,虛證宜補益氣血或養陰清熱;實證宜瀉火利濕或清熱解毒。同是痔瘡下血,虛證宜健脾益氣攝血;實證宜清熱涼血止血。同是痔核脫出,虛者宜補,益氣血為主,佐以涼血利濕;實者宜清熱除濕為主,佐以補益氣血。同是腸燥便秘,虛證宜潤腸通便;實證宜通腑泄熱。此外尚有老幼久病多虛,青壯初病多實。虛實不清,則治必犯『虛虛實實』之戒。
重視脾胃之氣
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黃帝內經】中記載:『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脾胃將水谷精微散佈於全身,濡養各臟腑。 『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胃之氣濡養四肢,筋骨肌肉皆得其氣,則運行功能正常。『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陳民藩認為疾病發生有一個根本的因,即機體內正氣不足。人體的正氣來源於先天之精,更需後天水谷精氣的補充。脾能健運則胃氣充盛抗病力強,脾失健運則氣不足,抗病力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均能使脾胃功能受損。肛腸病多為濕熱下注而致,用藥多苦寒,易傷脾胃。陳民藩在臨床治療中處處顧護脾胃之氣,在清熱利濕之時,不忘健脾益氣。對虛寒型病例用藥時,少用苦寒之品,若要用時則改炒用。『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調了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中,脾胃功能的重要性。陳民藩更強調應將顧護脾胃之氣貫穿於疾病治療的始終。疾病早、中期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或祛邪扶正並得,後期以扶正顧本為先。
內外並重,證病結合
陳民藩憑藉深厚的中醫辨證論治功底,在肛腸外科的臨床實踐中,始終注重整體辨證論治方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外病內治、術後調理的理法方藥體系。對痔、肛裂、肛竇炎、肛旁炎、脫肛等專科疾病都有整體辨治的系列分型方藥,形成了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的協定處方如黃白合劑、黃術合劑,廣泛應用於專科疾病的辨證施治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中醫整體觀強調治病求本,外治是直取病灶,但內治則可以消除病理因素,棄內治外是『舍本求末』,棄外治內是『捨近求遠』。 陳民藩認為根據肛腸科疾病特點,疾病所處階段不同,內治外治兼用則可提高療效,防止併發症、後遺症。應用中藥外用熏洗、枯痔、掛線及手術等外治手段,配合內治,能鞏固臨床療效。陳民藩從醫50多年來先後研製了新枯痔丁、枯痔液、紫白膏、消炎生肌膏等有特色的專科外用製劑,沿用至今,皆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結合現代醫學的特點,陳民藩靈活把中醫辨證論治方法與現代醫學辨病方法有機結合,更加有效指導臨床工作。他的『內外並重,辨證、辨病結合』的學術思想,既能體現中醫肛腸診斷的特色,也豐富了臨床肛腸專科的治療立法。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