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2|回復: 0

[思維啟發]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的谋略如何造福现代社会?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7-1-11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的谋略如何造福现代社会?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的谋略如何造福现代社会?

孙武

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兵学格言,出自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经典兵学著作〖孙子兵法谋攻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可预知胜利的情况共有5种:知道可以同敌人打或不可以同敌人打;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以有备对付无备;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这5项,就是可预知胜负的依据。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兵圣孙子预见作战胜利、把握战争规律的战略思维。它既包含了对客观军事力量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方面,也体现了对主观作战指导能力的高度强调,全面具体又深刻。其中,判定可以打或者不可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是基本前提;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合适的战法,识众寡之用是用兵的枢机;全军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上下同欲是政治上的有力保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以虞待不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将帅智勇双全、才华横溢而做君主的又不加牵制干涉,将能而君不御,是用兵成功的秘诀。五者互为条件、互为作用,构成了预知胜负、达成胜利目标的完整整体。 那么这仗不战则罢,凡战必胜,就像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在上述5个要素中,上下同欲是重中之重。具体说来,这句话包含两层深意。首先,主孰有道是上下同欲的基本前提。〖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主孰有道,认为政治清明,国君仁义爱民,是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孙子所处的春秋晚期,正是民本社会思潮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杰出思想家,孙子把主孰有道突出地放置在考察战争胜负诸要素的首位。这里的道,其本质含义就是指政治的清明与否。孙子充分意识到:如果政治黑暗,上下离心,关系紧张,矛盾尖锐,那么自己的队伍必然涣散软弱,战斗力低下,无法完成任务,走上破军亡国的末路。在孙子看来,修道而保法不仅是克敌制胜的前提,也是治国安邦的要义,是须臾不可忽视的。为此,他主张令民与上同意,即要求战争指导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统治者与广大民众的意志统一起来,上下之间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子讲的是令民与上同意,而不是令上与民同意,应该说是有深意存焉。即要做到上下同欲,将领统帅是关键,他们要起主导作用,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担当,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努力争取民众与士卒认同、拥护、支持自己或国君的决策,而不是放弃原则,一味去迎合与讨好大家的诉求,以至陷入盲从的困境。

其次,与众相得是上下同欲的理想状态。所谓与众相得,指的是上下之间、官民之间利益高度交集、关系和谐融洽,将帅关心爱护普通民众,普通民众爱戴拥护将帅,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携手合作,患难与共,前赴后继。即所谓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畏危。

至于怎么做到与众相得,孙子认为:第一,战争指导者能够以宽广的胸襟,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以众人之智为智,借众人之力为力,安国全军上兵伐谋,对战争持慎重的态度,与穷兵黩武划清界限,从而牢牢地立于不败之地,把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二,运用教育的手段,激发、振奋部队将士官兵的军心士气,同仇敌忾,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第三,在精神激励的同时,恰当地施以赏罚,重视对将士的物质奖励,即所谓取敌之利者,货也。第四,军队统帅在具体指导作战行动过程中,既认真考虑君主的根本利益,又充分关心普通士卒乃至百姓的疾苦,对上负责,对下安抚,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确保军队在行动上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从而进入齐勇若一的上乘境界。

孙子上下同欲、政胜为首的治军管理原则与立场,受到后世兵家的普遍推崇。他们从中接受启迪,并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条件,不断丰富发展孙子的这一理论。概括地说,这种发展表现为:强调上下一心,努力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与众同好与众同恶;要求军队内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寒暑与均,劳逸与齐,饥渴与同,不搞特殊化,讲求上下平等,贵贱无别;强调在战场上做到上下之间安危与共,荣辱一体;主张上下同欲要从平时做起,坚持不懈,认为只有平日抚恤得其心,才能做到临战之际得其死力。时至今日,这些治军原则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