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壺禮
第一部分:筵席邊的射禮——投壺 柯列葩布,匪罕匪綢,雖就置猶弗然,矧迥絕之所投,惟茲巧之妙麗,亦希世之寡儔,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於便安,紛縱奇於施捨,顯必中以微觀,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環瑋百變,惡可窮贊。——三國 魏 邯鄲淳【投壺賦】 代題記
圖:投壺之禮示意圖
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云:『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不管什麼原因,投壺脫胎於射禮是公認的,兩者在形態、意趣、方法、規則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可以說,投壺是一種以矢代箭、以壺代侯的小型的射禮,是一種『筵席邊的射禮』。
爲什麼要行投壺禮?不如問,問什麼要行射禮?禮射是漢民族特有的民族禮儀,講究道德引導、立德正己與君子之爭,投壺之義即含禮射之義。
投壺的發展簡史
【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這是投壺比較早的記載。【禮記】出現了一篇【投壺】,詳細記載了先秦投壺的規則和方法。投壺活動在漢魏時期仍是王公大臣的娛樂活動,在河南南陽漢畫館中珍藏的一塊刻有投壺場景的畫像石常被提及,畫像中部一壺一酒樽,壺內有兩矢,樽內有勺,在鼓樂聲中,賓主二人正抱矢投壺。投入壺中的爲勝,投不中者爲輸,對輸者要進行罰酒,由旁邊的司射裁判。如圖:
圖:漢畫像石中的投壺
東漢以前,投壺『禮』的意味較濃,魏晉南北朝開始向技藝多樣化發展,增強了娛樂性。宋代大儒司馬光對投壺有悖於古禮而娛樂化的趨勢頗爲不滿。宋神宗熙寧五年,他著述了【投壺新格】一卷,根據古禮之義對投壺做了全面的總結。他說:『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爲國,可以觀人。何以言之?夫投壺者不使之過,亦不使之不及,所以爲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爲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他還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則,以『禮』的眼光,做了修改。在投壺方式上,司馬光定有『有初』(第一箭入壺者)、『連中』(第二箭連中)、『貫耳』(投入壺耳者)、『散箭』(第一箭不入壺,第二箭起投入者)、『全壺』(箭箭都中者)、『有終』(未箭入壺者)、『驍箭』(投入壺中之箭反躍出來,接著又投入中者)等。
明代,隨著社會發展日益繁盛,投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明【投壺奏矢】稱,當時的投法有140種之多。到了清朝,投壺日趨衰落。但直到清朝末年宮中也還在流傳。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內還有一個『投壺亭』,還保存了六隻古代銅質投壺。
組圖:各種投壺實物和投壺活動
圖:明宣德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投壺
圖:【投壺新格】投壺方式
圖:投壺
圖:古畫中的投壺
圖:韓國民間節日時的投壺
圖:台南藝術大學投壺
『投壺之禮』和『投壺之戲』
投壺自產生時起就具有兩種屬性,一爲禮儀,一爲遊戲。早期的投壺,『禮』的成爲爲主,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投壺遊戲性的一面日益加重,規則也不斷變化。
投壺,既具有與射禮相同的禮義,如立德正己、君子之爭、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又具有投壺獨特的禮義和價值。投壺是一種主人在宴會上娛樂嘉賓的遊戲,同時又有防止宴飲歡樂過於放縱的作用。賓主禮讓,安心寧神,既有遊戲之樂,又保證了歡宴娛樂的分寸。投壺顯然可以愉悅身心,矯正怠情。魏邯鄲淳【投壺賦】曰:『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於便安。』『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晉傅玄【投壺賦序】曰:『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