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楊某,男,72歲,2008年5月7日就診。近半月以來,自覺氣喘稍咳,動則尤甚,面色少華,不思納谷,胸脅脹悶。全胸片檢查發現左側胸腔中等量積液,心電圖正常。延請導師江蘇省中醫院單兆偉教授診治。
刻診:察其舌苔白膩,舌質紫斑,脈弦。辨為肝肺不調,飲停脅下。治宜四磨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藥用:白參5克(另煎兌入),檳榔10克,葶藶子15克(布包煎),烏藥10克,枳實10克,桔梗10克,沉香3克(後下),姜半夏10克,澤瀉30克,生甘草5克,大棗7枚。藥用3天後,氣喘明顯減輕,咳嗽止,胸悶亦緩。效不更方,繼服1周。複查B超示:左側胸腔少量積液。再診時以原方去檳榔,加核桃仁30克,炒白朮10克,共服半月而愈。
【按】:【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呼吸出入,五臟相關。此案患者喘咳兼見胸脅脹悶,觀其舌有紫斑,察其脈弦,單兆偉一改常法,從疏肝理肺入手,取檳榔、枳實、半夏開其鬱結,烏藥破瘀泄滿,沉香以納氣入腎。喘咳之證多為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肝氣左升與肺氣右降須賴中氣的旋轉正常,故在疏肝理肺的同時勿忘補益中氣。中氣如軸,樞軸的轉動正常,更要求動而有制,故配合葶藶子、澤瀉瀉肺利水以治其標,人參、大棗、甘草補中以固其本。
遣方用藥的精妙就在於補中藥斡旋其間,則四維得以升降,肺之宣發肅降功能恢復,咳喘乃平。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