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一般被認為是道家與法家思想的結晶,但其實【韓非子】僅僅受到戰國時代南方道家代表【老子】的影響,並沒有北方稷下道家的色彩。因此【韓非子】就成了以【老子】為理論基礎的道法家代表著作,其與齊國稷下以黃帝為偽托的道法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道法家理論。【韓非子】為代表的南方道法家與稷下道法家的合流,在漢初才逐步完成,形成漢代影響深遠的黃老學派法家政治實踐。
關於道家學說的發展,目前的文獻條件還無法給予充分的說明,其中齊國稷下道家與楚國南方道家的關係是一個比較受關注的問題。稷下道家有田駢、慎到、環淵、接予等代表人物,從他們那裏並沒有看到多少【老子】學說的影響。齊國稷下道家時期,黃老(偽托黃帝的道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是否合流,存在很大的疑問,我們從文獻中得來的感受,此時北方齊學道家似乎並沒有和南方【老子】道家形成理論上的交融。我們在【漢書·藝文志】中所看到的偽托黃帝的道家著作計有【黃帝四經】四篇、【黃帝銘】六篇、【黃帝君臣】十篇、【雜黃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偽托黃帝相力牧之作)。雖然這些作品並不一定都是齊國稷下道家的作品,但偽托黃帝作文章的風氣在戰國之盛,可見一斑。這也是後來『黃——老道家』合流的一個歷史條件。
郭沫若先生在【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下編釋『陳侯因敦』銘文,『皇考孝武桓公(指桓公田午),恭哉……其唯因(齊威王名),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說明田齊將自己的統緒繫於黃帝。由此,田齊治下的稷下學派諸多理論著作偽托黃帝就不足為怪了,這些學說以黃帝來支持田齊的政治正當性也是合乎情理的。戰國時代偽托的黃帝著作,除了道家以外,還有陰陽家、小說家、兵陰陽家、天文、歷譜、五行、雜占、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類,依託黃帝是戰國時代著述的一大潮流,而齊國稷下學宮這個學術中心是推動這個潮流的最重要源頭。
【韓非子】篇章中涉及道家的比重是有限的,而這些道家篇章的核心內容又來源於【老子】。韓非為戰國晚期人,此時黃老合流可能已經開始,然而在【韓非子】一書中並沒有充分地體現齊國北方道家的主張,其旨趣更多地在於【老子】。我們從郭店簡出土竹簡的情況看來,楚地喜讀【老子】的風氣是比較普遍的,甚至將【老子】相關的書籍作為隨葬品。先秦韓國文化上受楚國影響很大,這使得韓非對【老子】學說非常熟悉。然而要完成將【老子】的自然論與法家法、術、勢三派的理論融合,可以說並不是靠韓非一人一時之力就能夠勝任的。雖然【老子】對【韓非子】具有深刻的影響,但二者在理論上卻又並不完全融合在一起。我們在【韓非子】這個文本中,已經看到了相當的理論努力。
綜觀【韓非子】五十五篇,其與【老子】相涉的篇章並不多,只有【主道】【揚權】【解老】【喻老】【功名】【大體】等篇可以明確看到韓非對【老子】自然論的吸收。其餘篇章基本不脫開法家的基本主張:包括『執二柄』『去賢智』『法後王』『參刑名』『固法令』『重耕戰』『抑工商』等,這些主張在富國強兵的宗旨之下,並不依賴於對自然本源屬性的認知。因此可以說,【韓非子】『法術』的合理性既可以來源於富國強兵的國家目標,也可以來源於【老子】的自然論,這兩種來源既是並立的,也可以加以區分。雙重源頭必然造成理論上相互牴牾的問題。例如,【老子】在政治上主張『小國寡民』,這對於直面戰國人口膨脹、土地資源日漸稀缺現實的韓非來說,是無法加以採用的,列國諸侯也不能對這樣的政治取向採取同情的態度。正因為如此,【韓非子】對【老子】的這種政治取向就採取了忽略的態度,『小國寡民』的思想在其著作中少有反映。
【韓非子】在【五蠹】篇中提到世人皆習管、商之書。我們從傳世的【管子】來看,【管子】就是戰國時代齊國法家的代表作,其內容偽託了管仲的事跡言行。【商君書】是商鞅改革的經驗總結,是秦國法家的代表作。【管子】在當時已經普遍流行,是不爭的事實。【管子】裏面保存了大量齊國道家(偽托黃帝的道家)和陰陽五行的理論,從而使得我們了解齊國道家和法家融合的一種道法學說的形態。顯然,【韓非子】是在齊學傳統之外的另一種道法合流的努力。
從史書中可以知道,吳起曾學於曾子,說魏文侯以『在德不在險』;商鞅是三晉之士,曾說秦王以『王道』『霸道』,皆不被採用後才改用法家之說。韓非和李斯也曾從學於荀子,深諳儒家的『三代』敘述與禮法主張。可以說,法家除了早期的管仲(此時儒家還未興起),其他的重要代表人物,先學於儒家的占很大比重。由於儒家復古學說不用於世,戰國時代政治改革者干君王以法術的是主流。法家脫胎於儒家,進而反對儒家的一些基本主張,認為這些主張不能合用於當世,這是戰國時代法家的基本面目。這些法家大多都執着於富國強兵的國家目標,而沒有其他的理論根源,這樣的法家我們可以稱之為『儒法家』,商鞅、吳起可以說是儒法家的代表人物。
從偽托黃帝的道家著作及【老子】中尋找法家學說合理性來源的『道法家』們有一個從戰國到漢初逐步發展的過程,【管子】【韓非子】是這其中重要的理論環節,這種學說大概只有到了漢初才逐步在理論和實踐上完備起來,但同時也遭到了司馬遷等對儒家持同情態度者的反對。只有釐清【韓非子】的道家學說來源,才能將【韓非子】的【老子】自然論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看到道法合流在【韓非子】中的不充分性,以及這種合流在後世是如何充分發展的。合流後的『黃老』道法家主導了整個漢初的政治實踐,直至武帝時期漢代經學的興起才替代了『黃老』道法家學說成為主流政治思想。
(作者:徐淵,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