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2|回覆: 0

[漢語詞典] 莫礪鋒·『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字怎麼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6-16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最早讀到的杜詩注本,對『朱門酒肉臭』一句中的『臭』字都沒加注。既然不加注,就意味着取其本義,就是『穢惡之氣』,當然也就讀作chòu。幾十年來我一直這樣讀,從沒想到還有其他的讀法。近年來才聽到不同的議論,有人說這個『臭』字應該讀xiù,意即『氣味』。也有人說仍可讀chòu,意思卻是指『香氣』。他們從而把這句杜詩解作『富貴人家的酒肉發出香氣』,而不是說富貴人家的酒肉多得腐敗變臭了。幾種不同的讀法,到底孰是孰非呢?

單純從字義來看,幾種讀法都有根據。【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鄭玄註:『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此句詩經中的『臭』字顯然泛指『氣味』。【易·繫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孔穎達疏:『氤氳臭氣,香馥如蘭也。』此處的『臭』字顯然專指『香氣』。但是我們理解詩句中的字義,必須把它放在具體的語境中,也就是必須注意其上下文的語意。這句杜詩見於【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作於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正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杜甫離開長安前往奉先探望家人,途經驪山,此時玄宗等人正在山上的華清宮裡尋歡作樂,宮外的百姓卻饑寒交迫。於是詩人寫道:『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南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二中引【孟子·梁惠王】中『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以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兩段話作注。從批判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這個旨意來說,杜詩確實與【孟子】一脈相承,郭注可從。但是如論字句的淵源,郭注仍不夠精確。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卷三改引宋人黃庭堅之言:『【孫子新書】:「楚莊攻宋,廚有臭肉,尊有敗酒,而三軍有飢色。」』其精確程度遠勝郭注,但引文不夠完整,出處亦有微誤。今人鄧魁英、聶石樵先生【杜甫選集】則據【藝文類聚·人部八】引王孫子【新書】:『楚莊王攻宋,廚有臭肉,尊有敗酒。將軍子重諫曰:「今君廚肉臭而不可食,尊酒敗而不可飲,而三軍之士皆有飢色。」』【藝文類聚】是初唐人所編類書中最著名的一種,正如聞一多先生【類書與詩】一文所言,類書對唐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杜甫本是一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人,他對【藝文類聚】一定爛熟於胸,對楚莊王攻宋的故事一定十分熟悉。當他想揭露當時社會的貧富不均現象時,這個典故自會浮上心頭,並現於筆端。杜甫晚年所作的【驅豎子摘蒼耳】中說:『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也是運用同一個典故。【新書】明言『廚肉臭而不可食』,這個『臭』字只能解作『穢惡之氣』。所以我覺得從用典的角度來看,『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字還是解作『發出臭氣』較為妥當。

那麼,說富貴人家的酒肉發臭是否誇張過度、不合情理呢?並非如此。杜詩對唐玄宗君臣在華清宮中的享樂情景有淋漓盡致的揭露:歲暮嚴寒之時,行走在驪山腳下的詩人感到『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宮中的舞女卻穿着薄如煙霧的羅衣,高官貴戚則享用着鮮如初摘的果品。窮奢極欲,莫此為甚!當時的達官貴人,除了貪婪金錢以外,對生活資料同樣貪得無厭。試看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大臣元載,據【新唐書】本傳記載,從他家抄出的財物竟有『胡椒八百斛,它物稱是。』胡椒是調味的佐料,即使是數十口之家,日用銖兩足矣。連胡椒都要積儲八百斛(合八萬升)之多,家有酒池肉林何足為奇!酒池肉林一時享用不盡,變酸變臭又何足為奇!

杜甫寫詩,向有『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的精神。清人趙翼評杜甫說:『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甌北詩話】卷二)後面所舉的例句即包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內。如果杜甫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是想用『臭』字表達『氣味』或『香氣』,那只能算是『說到七八分者』。只有用『臭』字表達腐敗發臭,才是『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這兩句詩才是驚心動魄的警句。顯然後者更符合杜甫的創作實際。

所以我認為,對『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字,不必追求新異的解讀,取其最常用的義項,更為合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詩,是詩聖杜甫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入木三分的諷刺,是對大唐王朝命運的深重憂慮,也是對千秋萬代的社會隱患的深刻警示。在我們對基尼係數保持高度警惕的當下,更應時時傾聽從歷史深處傳來的這兩聲警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