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9|回覆: 0

[中醫理論] 『以我爲主,爲我所用』推動中醫理論創新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前段時間,一位同學告訴我,有一篇題爲【國醫大師告訴你:中醫是這樣看病的】的文章,瀏覽量近50萬人次了,是第一次系統揭示辨證論治的內涵,這可是空前的啊!我立即找到了這篇文章,原來是國醫大師孫光榮在【中國中醫藥報】4版上發表的長文。原文標題爲【中醫臨床思維模式——中醫辨治六步程式】,是用一個典型病案爲例闡釋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即『中醫辨治六步程式』。

我認真拜讀了四次,真是醍醐灌頂,發人深省!原來這『中醫辨治六步程式』是環環相扣,而且絲絲入扣。這才是符合中醫臨床實際的,真正的規範化、標準化,而不是模仿西醫的所謂規範化、標準化。由於這篇文章的內容很深刻、很豐富,不是我一個中醫藥大學學生所能全部領悟的,我只能通過學習和初步感悟,僅談一下尚不成熟的兩點讀後感,請大家批評指正。

【中醫藥確實博大精深,但必須與時俱進】

孫光榮教授指出:『中醫藥學發展至今已越兩千年,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培植澆灌,來源於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經驗,來源於先賢后學的傳承創新,因而呈現博大精深的理論和汗牛充棟的文獻。』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中醫藥的診療技術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因爲,中西醫運用現代科技的差異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當西醫學在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的基礎上建立時,中醫的理論體系卻早在中國千百年來『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理念的指導下建立起來。而現代人還遠遠沒有深刻認知這一成熟、先進、超前的理論體系。因此,我認爲當前中醫學需要的創新,重點不是理論方面的創新,而是實踐方面的創新,是技術方面的創新,是操作方面的創新。

傳統中醫爲什麼沒有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這並不是中醫不需要,而是因爲近代,特別是自清代以來中國閉關鎖國導致了現代科學技術落後。特別是西學東漸之後,中醫藥文化的母體中華傳統文化式微,使得中國人沒有將智慧和力量充分運用到創造中醫藥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方面,中醫界也沒有機會創造和應用這些現代科技來充實自己的『診療武器庫』。這在客觀上加速了西醫地位的日漸攀升,西醫學簡單明了的思維模式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技術普遍爲大眾所接受,於是逐漸成爲我國醫藥學術的主流。所以,近百年來中醫發展的環境十分惡劣,導致不少群眾對中醫不懂、不信、不愛、不用。而當時間『天翻地覆慨而慷』地推移到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和政府歷來重視中醫藥,在中醫重新起步、開始正常發展之時,卻由於現代科技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時代和群眾要求中醫對比、效法、追蹤西醫,這就導致近幾十年來從上至下在中醫藥學教育、科研、臨床各領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西律中』。這樣,中醫臨床思維已經不再純粹,中醫辨治使用科學技術也變得不再純粹。

國醫大師孫光榮『中醫辨治六步程式』的提出,深入闡明了『中醫是這樣看病的』,讓我們看到了中醫辨治是嚴格的、有章法的,是可以認知、可以學習、可以效法、可以複製、可以傳承、可以推廣的。

我學習全文之後認爲:從理論上來說,應該要求技術服務於辨治思維,而非辨治思維順從於技術,更不能把西醫的儀器、方法強加於中醫。以案例來說,孫光榮教授的原文通篇提到的典型案例中關於問診的資料是這樣描述的:『約一年前,漸起不能入睡、失眠,驚夢,懶言,淡漠,自責,傷感,煩躁……無髒躁(更年期症候群)病史,患者及家族無精神病史;體檢除收縮壓偏高外(140/80mmHg),其餘理化檢查一切正常,心、腦電圖亦無明顯異常改變。某西醫三甲醫院診斷爲「抑鬱症」……轉至某三甲中醫院,收治腦病科,以重劑安神定志類等方藥治療亦罔效。追詢本病發病之初是否因進食糯米之類食品而致飽脹厭食?經患者及其親屬回憶,確認上年正月元宵節進食湯圓以後數日即發病,亦未引起重視,漸次少與家人交談,亦厭倦開會發言,日漸病深。』

由此可見:患者先去西醫的三甲醫院做治療,西醫院根據病人主訴做了相關檢查,但是沒有發現陽性指標,實際上就是檢查結果沒有診斷的參考價值,是根據臨床表現診斷爲『抑鬱症』,便用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予其治療,無效後又去中醫三甲醫院治療。中醫醫院根據西醫診斷的『抑鬱症』,將患者分入腦病科進行治療。這首先就沒有能做好『四診審證』『審證求因』『求因明機』這『辨證』三步程式,是直接套用了西醫的診斷結果;隨後就用安神定志類藥物進行治療,貌似對症而實際上是又沒有認真做好『明機立法』『立法組方』『組方用藥』這『論治』三步程式,可謂是『西醫診斷、中藥配方』。患者若有失眠、淡漠等抑鬱症狀,本身就可以由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的病因引發,必須審證、求因、明機。

不可否認,直接明晰病因、病機對於多數中醫師來說確實不容易,而國醫大師們是具有中醫臨床思維的大家,自然嫻熟『中醫辨治六步程式』,可以通過四診,再加上自己長期臨床經驗,就能一語中的。然而,並非所有中醫師都有幾十年臨床經驗,尤其像我們這些年輕的、剛入門的新一代中醫人碰到這樣的病例,加上又有西醫三甲醫院的診斷,那就自然、甚至必然在診療思路上會『依葫蘆畫瓢』。

那麼,我們需要如何來做呢?當然,首要的是具備紮實的基本功。這基本功主要是從『讀經典、多臨床、拜名師』而來,要通過課堂學習、自修練習、跟師實踐,充分學習並精求中醫學的經典理論,學會用以中醫臨床思維模式來指導臨床實踐,才能熟練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醫辨治六步程式』,通過傳統四診來診斷,逐步釐清真實的病因、病機。如孫光榮教授原文中列舉的典型病例,即使我們不能依賴於自己的臨床經驗迅速判斷出患者是食滯導致的情志病,但至少也能通過『中醫辨治六步程式』找到接近真實的病因病機,讓患者去做脾胃功能的相關檢查,這就是技術服務於辨治思維了。因此,博大精深的中醫學,在臨床應用中必須結合病患的實際,運用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結合現代科技進行與時俱進進行診療。

【臨床需求是推進技術模塊化、專業化的不竭動力】

談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檢查,孫光榮教授指出:『四診是中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就是靠四診「觀其脈證」。當然,X光、磁共振、B超、窺鏡等現代科技手段,可以作爲四診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

數位化服務於中醫辨治究竟要朝什麼方向發展?大方向有兩個,一個是『虛擬技術』,一個是『操作技術』。這裡所說的『虛擬技術』是指診斷程序化、軟體化。例如,我校已故現代中醫診斷學先驅朱文鋒教授首創的中醫診斷系統,就是一次極具啟迪之功的嘗試,並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操作技術』,指的是診療時所用的實際操作技術,包括各種儀器、機械設備等等,比如我校已經投入教學使用的脈象採集系統、指紋採集系統,這些設備都有機會投入臨床使用,同樣也是有益的,並給人以啟迪的嘗試。

然而,上述系統或設備,現階段能投入臨床使用並且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嗎?答案是『尚不確定』。因爲其中尚有或多或少的需要改進之處。就我比較了解的脈象系統和指紋系統而言,兩者共有的不足之處在於操作時間長;而且脈象系統就實際操作而言並不是特別準確,指紋系統需要在指尖塗上香柏油等等。這些都給臨床的實際應用造成了不便。然而,不能否定是,這些設備系統已經爲我們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設計基礎以及實踐基礎,我們便可以有針對性地下真功夫,比如加強準確性、拓展全面性、優化便捷性等等。

孫光榮教授在原文中闡述:『人體解剖實際上是離開了生命活體的氣機而進行的,沒有離開生命活體的氣機所產生的病證的病理與解剖所觀察的結果不是完全一致的。』上述內容是孫光榮教授對中醫臨床思維特點『司外揣內』形成原因的解釋。那麼,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儘可能研究出不傷『身體髮膚』的系統、設備。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縱然不可能做出測定『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太過與不及』的方法與儀器,但與X光等有關的一系列現代放射技術是可以爲中醫所接受並使用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優化、調試,使這些技術的使用能更適應中醫的六步辨治程式。

總之,對待一切新興技術,都要在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下大膽創新,因爲臨床需求是推進技術模塊化、專業化的不竭動力。

點擊標題閱讀——【中醫臨床思維模式——中醫辨治六步程式】 

(責任編輯:高繼明)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