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皮毛『發汗』治療應該是開腠發汗,主以麻黃湯。病在肌膚『發汗』治療應該是『解肌』發汗,主以桂枝湯。
•『解肌』『發汗』『解表』與『開腠』『發汗』『解表』並無力量強弱之分,而是所治病位根本不同的區別。因此,可以認為桂枝湯功效並不弱。
說到桂枝湯的功效,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解肌』。【傷寒論】第16條後半段有關於『解肌』的原文:『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何謂『解肌』?『解肌』就一定比『可發汗,宜麻黃湯』的『發汗』力量弱嗎?【傷寒論】第51、52、235條條文明言麻黃湯的功效為『發汗』。容易造成桂枝湯力量弱印象的條文還有【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吐利止就一定是虛弱的表現嗎?脈浮弱就一定是虛弱之象嗎?治虛弱的方就一定功效弱嗎?
對於【傷寒論】第387條與第42條,有另外的解釋是:桂枝湯治的是『身痛不休』,可以治療 『不休』的『身痛』,力量應該不弱;桂枝湯治的『脈浮弱』,只是與『脈浮緊』相對而言,即『不緊』之意,與虛弱並無關係。
『可發汗,宜麻黃湯』的『發汗』功效就比『解肌』的桂枝湯強嗎?桂枝湯『發汗』的條文並不少見。【傷寒論】第56條:『……當鬚髮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7條:『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第234條:『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第276條:『可發汗,宜桂枝湯。』從『發汗』的原文來考察,並不能看出桂枝湯的力量弱。
有學者認為,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功效只是作用的部位不同而已,並非同一部位的病性不同,即作『表實』的『表虛』的分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從這段文字裡可以看出外感病由外到內的順序,病邪最初在皮毛,皮毛『失守』,就會到肌膚。病在皮毛和病在肌膚,相對於六腑和五臟的『里』來講都是病在表,也就是說,在表是一致的,但是病位實質上是不同的。
病在皮毛和在肌膚,貌似都需要『發汗』『解表』,但實質上兩個部位的『發汗』『解表』是截然不同的。病在皮毛『發汗』治療應該是『開腠』發汗,主以麻黃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的『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生氣通天論》裡的『體若燔碳,汗出而散』,【素問·玉機真髒論》裡的『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可汗而發也』,都應該指的是開腠發汗。病在肌膚『發汗』治療應該是『解肌』發汗,主以桂枝湯。正如柯韻伯所說:『初起無汗,當用麻黃髮汗,如汗後復煩,即脈浮數者,不得再與麻黃而更用桂枝,如汗後不解,與下後脈仍浮,氣上沖,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用此解外。蓋此時表雖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主治當屬桂枝也。』(語出【傷寒附翼】)
如此可知『解肌』『發汗』『解表』與『開腠』『發汗』『解表』並無力量強弱之分,而是所治病位根本不同的區別。因此,可以認為桂枝湯功效並不弱。
筆者對於桂枝湯『攻』的力量建立認識的是以下條文: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傷寒論】第91條和第372條從正面提示了桂枝湯『攻表』『救表』的作用,能夠與四逆湯相提並論,我們需要重視桂枝湯『攻』的力量。而【傷寒論】第29條從反面讓我們認識了誤用『桂枝(湯)欲攻其表』的反應。如此,桂枝湯力量很強、作用很急的形象便初步建立了起來。
掃清對於桂枝湯『攻』的作用的疑惑,芍藥功效的探究也功不可沒。說到芍藥的功效,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養陰養血、柔肝止痛。但是下面兩本公認的學習【傷寒論】藥物功效時必備的參考書中卻不是這樣描述的。
【神農本草經】:『芍藥,(中品)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芍藥,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裡的芍藥,功效要『霸道』很多——除、破、散、逐、去、利、通順等,這些字眼與養陰血柔肝似乎毫無關聯。
也許有人會問,那『益氣』如何解?這個和養陰血柔肝也沒有關係嗎?陳修園有這樣的一段話:『邪氣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其實,我們只要查閱一下【神農本草經》裡其他有『益氣』作用的藥物,就會對這個問題瞭然了。【神農本草經】中,如知母、茅根、紫草、丹參、漏蘆、茵陳、枳實等許多藥都可以『益氣』,這些藥究竟是攻邪的,還是補益的,我們查閱原文,一看便知。【神農本草經】:『枳實,味苦,寒,無毒。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益氣,輕身。』【神農本草經】:『知母,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這些都恰好給陳修園那段文字作了注。
『邪氣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芍藥功效的一個『攻』字,加上【傷寒論】原文中桂枝湯『攻』表的明文。桂枝湯『攻表』的功效便紮實地建起來。
學習是為了臨床,將桂枝湯定位於『攻表』後,對於各類表證,特別是雜證中的表證,只要排除腠理不開者,同時考慮到兼里虛時的複雜性,之後多用桂枝湯攻表,就取得一定臨床成績。
以上桂枝湯『攻表』功效的學習只為芻探,旨在拋磚引玉,請同道指正。
(責任編輯:高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