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5|回复: 0

[城建考古] 陕蒙史前石城发现与年代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7-8-1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北部相继发现了一些史前石城,并率先由内蒙古文博单位在包头市附近和岱海地区展开发掘,确认了一批遗迹保存良好、遗物出土丰富的史前石城聚落,揭开了我国北方地区长城沿线史前考古的新篇章。时至今日,陕蒙两地发现的史前石城大约七、八十处,发掘或试掘者亦有约二十座,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地石城在陶器类型、建造技术、聚落结构等方面高度相似。近年来,随着笔者参与工作的神木石峁、榆林寨峁梁两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陕蒙两地史前石城年代比较的材料愈发丰富,故此略谈一二。

  

  陕西北部石城聚落的发现

  目前资料显示,陕西北部最早开展工作的石城聚落为榆林市佳县石摞摞山遗址,该遗址处在黄河一级支流——佳芦河流域,是1987年陕西省文物局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遗址面积逾10万平方米,2003年发掘,石城由山峁顶部的内城,山体中下部的外城以及沿西南外城平行的护城壕组成,发现了内涵丰富的龙山时期遗存。

  

  陕北地区石城聚落的大规模工作与张忠培先生倡导的“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文化、生业及环境研究”密切相关,在该项目研究理念的指导下,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主,开展了陕北地区石城聚落的流域调查和重点试掘工作。流域调查工作主要实施于无定河一级支流——大理河流域,发现了二十座龙山时代的石城聚落遗址,并在2004和2005年对金山寨和寨山遗址进行发掘。刊布的考古资料显示,金山寨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所处山峁三面环沟,沿坡垒砌石墙,遗址上散落有大量龙山时期陶器、石器等遗物残件,发掘的房址多为石砌白灰面结构。寨山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亦为临沟矗立的黄土山峁,沿坡地带发现多处石墙残迹。出土陶器以喇叭口圆肩圜底瓶、直口圜(平)底瓮、筒形罐、单耳罐、宽弧裆单把斝等为主要组合。

  

  另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在吴堡县后寨子峁遗址也有重要发现。遗址分布在三座相连的山峁上,在地势较低的两座山峁上发现石砌围墙遗迹,墙外还发现有护城壕。出土陶器以缸、瓮、喇叭口尖底瓶、鼓腹罐、高领罐、盆、平底碗、单耳杯为主要组合,不见空三足器。

  

  2008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视为陕北地区石城聚落发现和确认的一次飞跃性工作。随着前期发现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界对陕北史前石城的关注越来越多。“三普”期间,史前石城的调查成为陕北特别是榆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截至目前,虽未有准确数据见报,但在大理河以北的陕北高原腹地,史前石城聚落的数量已具相当规模。

  

  2012年神木石峁石城的发掘确认,揭开了陕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石城聚落考古工作的新篇章。除了对石峁城址及城内重要地点进行发掘外,石峁考古队还就石峁遗址所在的秃尾河流域展开石城聚落专题调查,确认了数座史前石城聚落。

  

  2014至2015年,石峁考古队还发掘了榆林寨峁梁遗址,该遗址与石峁同处秃尾河流域,在石峁遗址正南方向约20公里处,三面临沟,现存的石砌城墙长度逾200米,城内发现了绕于山坡、高低错落、成排密布的房址。出土陶器数量丰富、器型多样,以直口圜底瓮(罐)、单把宽弧裆(斝式)鬲、双鋬鬲、喇叭口圆肩平底瓶、圆腹罐、高领罐、带耳罐等为主要组合。

  

  上述工作表明,陕北地区是史前石城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域,特别是一些经过大面积发掘的遗址,揭示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非常一致,集中体现在陶器组合上。若以尖底瓶和空三足器为主要标型器,陕北地区史前石城大致可分为前后时期,前期以喇叭口钝尖或圜底尖底瓶、口沿下贴附平行泥条的筒形罐和敛口瓮等为主要陶器组合,本地学者一般定期为“庙底沟二期”;后期以空三足器、直口圜底瓮、敛口瓮、豆、管流盉、甗等为主要陶器组合,内部还可细分,本地学界一般称之为“龙山时期”。 


e83a692d79f8a5435598c80c47381cf3.png

  

  内蒙古中南部石城的发现

  

  内蒙古中南部石城聚落的考古工作开展早、关注多、研究深入,依据学界主流意见,该地区石城聚落大致分为三个组群:一是包头市东近的大青山南麓,二是呼和浩特市东南的凉城县岱海周边,三是准格尔旗和清水河县的南流黄河两岸。

  

  大青山南麓石城的选址极有规律,在黄河北岸的台地上,自西向东依次有阿善、西园、沙木佳、黑麻板、威俊5个地点9座石城聚落。其中,阿善和西园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较为丰富。发掘者认为,阿善石城属于发掘揭示的“阿善三期文化”时期,陶器组合在阿善遗址第三期和西园遗址第三期中均有体现,以口沿下贴附平行泥条的敛口瓮、折腹钵、圆腹罐、喇叭口罐(或瓶)等为主,未见空三足器。

  

  岱海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南阴山南麓的凉城县,20世纪80年代相继发现了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和大庙坡等石城聚落,其中以老虎山遗址发现最早、面积最大、揭露最多、遗存最丰,合围的石砌城墙中沿山峁等高线整齐排列着很多房址,故此,发掘者将同类遗存命名为“老虎山文化”,陶器组合以空三足器(单把鬲,或称单把斝式鬲、双鋬鬲)、敛口瓮、筒形罐等为主,其中筒形罐腹部多装饰对称的器耳。

  

  黄河自西而东流至内蒙古托克托附近南折而下,流经准格尔旗和清水河县,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较多的石城聚落,主要有:白草塔、寨子圪旦、寨子塔、小沙湾、马路塔、后城嘴、寨子上。与前两处石城聚落不同的是,南流黄河两岸出现了新的陶器面貌,以白草塔石城最具代表性,陶器组合为:空三足器(双鋬鬲、单把鬲)、豆、高领罐、敛口瓮、筒形罐等。需要指出的是,该区域同时还存在着类似阿善三期的石城聚落,如小沙湾石城,陶器中明确出现似尖底瓶的喇叭口圆肩篮纹瓶,底部附有一下凸泥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石城聚落同样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明确不见空三足器,同时还发现类似尖底瓶的喇叭口瓶;后期以空三足器最具代表性,且又有详细分期的类型学证据。  

  

  年代整合

  

  陕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同为史前石城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域,两地石城早期通见敛口瓮和筒形罐,较为一致的特点是口沿下都附有数道平行泥条;“喇叭口尖底瓶”与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区别明显,底部形态具有强烈的“示意性”,目前大青山南麓虽未见完整器物,但南流黄河两岸的小沙湾石城F4亦有明确的共存器物群。

  

  张忠培先生认为空三足器的出现代表了龙山时代的来临,笔者有同样的认识,如此,则本文所说陕蒙地区史前石城后期已进入龙山时代,以空三足器最具特色。后期又可细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以寨峁梁、石摞摞山、老虎山等石城为代表,典型陶器有:单把(斝式)鬲、宽弧裆双鋬鬲、直口圜底大瓮、细柄豆、双鋬手筒形罐、敛口瓮等。晚段石城较多,如寨峁、白草塔、寨子塔、寨子上等,以双鋬手鬲(瘤裆或尖角裆)、三足瓮、粗柄豆、折肩罐、管流盉、甗等为主要陶器组合。

  

  绝对年代同样重要,目前所见的材料显示,本文所说的前期上限在公元前2400至2500年,近几年来随着以石峁遗址为主的测年数据不断公布,明确说明陕蒙地区史前石城的下限当不晚于公元前1800至1900年。(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卫雪 邵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8月14日第7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