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7|回覆: 0

[中醫理論] 冬病夏治理論及運用探討

[複製鏈接]
王玉生許雯 發表於 2017-8-15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冬病夏治在中醫學理論及養生保健思想指導下,已成為體現『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一項重要防病措施,筆者就其理論思想內涵及臨床應用簡述如下。

【冬病夏治基於天人合一】

兩千年前的中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即將一年四季的氣象變化結合醫學臨床,其豐富的內容及系統的理論為人類健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氣其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這種『生之本,本於陰陽』的生命活動與天地四時陰陽的運動變化說明了天人相應觀的重要性。一年四季的陰陽氣候變化改變着人體的生理,同時也影響着人體的病理改變,所以【內經】要求我們要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並要積極地改變這種陰陽變化對人體的病理影響。因此,冬病夏治、扶正固本的理論依據即來源於這種一年四季陰陽變化的理念之中,以達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從而以『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以達到人盡終於天年。

【冬病夏治基於『春夏養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冬病夏治即是在這種『春夏養陽』『從陰陽則生』的養生理論指導下所制定的防治原則。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為什麼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季節天氣陽盛炎熱,影響人體致腠理開泄,皮膚汗孔在熱脹冷縮的影響下汗出較多,尤其是炎熱三伏天,汗出更多。汗液的排出,一則陰液耗傷,二則陽氣亦隨之耗傷,『陽加於陰,謂之汗』就說明陽、陰同時傷耗。宋朝的嚴用和在【濟生方】中說:『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陰液的虧耗,可以用飲水來補充,可陽氣的暗耗則無法補進,這就形成了體內陽氣偏虛的局面。在炎熱夏季,現代人又喜以冷食冷飲,這又形成了傷及體內陽氣的結果。人們多喜開空調以降低室內溫度,或經常吹風扇以取涼,這同樣也傷體內的陽氣。三者合之,夏季傷及陽氣的現象必然形成。

秋冬季節氣候變涼變冷,人體腠理密閉,皮膚汗孔也緊閉,體內陽氣不易外泄而內閉,冬季又以食熱食為主,所以即形成了陽盛陰虧的局面。明朝的王綸在【明醫雜著】中說:『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處,故宜補之……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這皆說明夏月傷及陽氣的必然性。健康之人,通過『春夏養陽』及『秋冬養陰』可以平衡體內陰陽,但是遇到身體虛弱之人、常病之人,或是夏季傷及陽氣過重,這種陰陽的相對平衡很難達到。所以,患慢性病的人入冬季節病情加劇或於冬季發病。如果不重視『春夏養陽』及『秋冬養陰』這一順應四時變化的養生方法,人的身體就會受到影響而患病。

筆者就有一深刻體會:1981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進修時,七月三伏天,醫院內配製了冷飲供職工飲用,筆者每日飲用約1500ml,夜間又坐地鐵,在站內看書至夜間10時,這樣20天後患感冒發熱至39℃,最後還是按陽虛感冒服助陽解表藥3劑而愈。我國北方有句民諺『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同樣也說明了春夏陽氣易傷而應保養陽氣的重要性。

【為什麼冬病夏治】

所謂冬病即冬季發病或冬季加劇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風濕性關節炎、鼻炎、虛寒性的脾胃疾病及某些老年慢性病等。

為什麼會冬季發病或冬季加劇呢?這還得從夏季傷及體內陽氣說起,炎夏傷及陽氣,不能很好地恢復,拖至秋冬季寒冷時,內外陰寒盛,這時身體失去了陰陽的相對平衡,至冬寒時怎能不發病呢?由此可知,體內陽氣內虛是冬季發病的主要原因。

在陰陽失去相對平衡的情況下,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導致不少慢性病的發作或加劇,這已引起醫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寒冷天氣時可促使心絞痛惡化,或引起心肌梗死的發作等。有學者對慢性支氣管炎進行了4年的連續觀察,發現每年發病均於11月至第二年1月呈現高峰。

為什麼要冬病夏治呢?前已述夏季是傷及陽氣的主要季節,當人們不注重春夏養陽,傷及陽氣以後而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至秋冬季的寒冷季節,就加重了冬季發病的程度。所以,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思想指導下,在炎熱傷陽季節中,以補助陽氣的辦法,促使體內陽氣的恢復,至冬季達到陰陽相對的平衡,從而阻止冬季的發病,減少冬季發病的程度。明代張景岳非常重視人體陽氣的重要作用,他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得陽者生,得陰者死……人得天地之氣有生,而有生之氣即陽氣也,無陽則無生矣。』可見夏季補充陽氣,對冬季發病防範的重要性。也可以說冬病夏治,即是冬季發病或冬季加劇者,在炎熱夏季,一要防陽氣的傷耗,二要採取必要的手段以補助這耗傷的陽氣,從而達到冬病夏治、扶正固本的目的,以防冬病復作或減少冬病發病程度的作用。

【冬病夏治應注意的問題】

冬病夏治這一『上工治未病』的防治法寶,一直有效指導着歷代中醫的臨證治療。我們適時、恰當地應用能起到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應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筆者認為應注意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該清楚了解冬季發病,或冬季病情加劇的具體情況,必須2年以上連續冬季發病或加劇的疾病,才稱之為冬病。

第二,冬病夏治是在『春夏養陽』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所以這『夏治』主要是以補陽為主,是以三伏炎熱時期的治療為最佳時期,但必須在四診辨證的前提下,診其是否陽虛以及陽虛到什麼程度。

第三,在『夏治』補陽的同時,注意不可因補陽而傷陰,可選用辛甘、辛咸、微溫之品,不可用大辛大熱之品,以防傷陰。常用補陽又不傷陰的藥物有:鹿膠、菟絲子、巴戟天、肉蓯蓉、紫河車、胡桃肉等。臨床上可採取陰中求陽或陰陽雙補的治療方法,總之以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為佳。

第四,『夏治』時一定要在四診辨證的基礎上,診其何臟腑陽虛,即以補何臟腑為主,如果各臟腑陽虛皆不明顯,可採取以補先天腎陽為主或補後天脾陽為主或是先、後天同補。

第五,『夏治』的具體方法要以輕、清、廉、簡為主,多配製膏以外用,口服以丸、散劑或以藥代茶飲。

【冬病夏治的運用】

冬病夏治並非只是針對慢性支氣管炎的夏季貼膏治療,而是應用於冬季規律性發病、冬季病情加劇的所有病證。筆者多年來依此理論,沿用四診辨證確屬陽虛而需夏季補陽患者,多能取效。現歸納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參考。

屬心陽虛的冬病夏治法,可應用於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高血壓性心臟病及一切心臟疾病屬冬病夏治者。①助心氣茶飲:龍眼肉15克,桂枝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日1劑。②人參歸脾丸,生薑水沖服,日3次,每次1丸。

屬肝陽虛的冬病夏治法,可用於規律性冬季發病的痛經、月經不調及各種慢性肝炎、肝硬化等。①助肝陽茶飲:菟絲子15克,骨碎補12克,鹿膠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日1劑。②右歸丸,日3次,每次1丸。

屬脾陽虛的冬病夏治法,可用於規律性冬季發病的各種慢性胃炎、胃潰瘍及各種慢性腸炎等。①助脾陽茶飲:生薑12克,白朮12克,大棗12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日1劑。②附子理中丸,日3次,每次1丸。

屬肺氣(陽)虛的冬病夏治法,可用於規律性冬季發病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鼻炎等。①溫肺氣茶飲:胡桃肉30克,紫河車粉15克,用雞蛋調後上熱鍋成煎餅,分2次食用,三伏天每日食1個。②芥子外貼膏:白芥子5克,細辛5克,延胡索5克,甘遂5克,人工麝香1克,生薑汁調和成膏,三伏天分3次貼肺俞、膏肓、大柱穴,貼1~2小時去掉,每10日1次。③三建膏:天雄5克,川烏5克,附子5克,桂心5克,官桂5克,桂枝5克,細辛5克,川椒5克,乾薑5克,麻油熬加黃丹收膏,攤貼肺俞穴,三伏天每10日1次,1~2小時去掉。

屬腎陽虛的冬病夏治法,可用於規律性的冬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及一般的腰膝痛等。①助腎陽茶飲:肉蓯蓉15克,鹿膠12克,開水泡茶飲,日1劑。②金匱腎氣丸,日3次,每次1丸。③右歸丸,日3次,每次1丸。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