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9|回覆: 0

[文獻考古] 先秦『語』類文獻

[複製連結]
張居三 發表於 2017-8-30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秦存在『語』書。【國語·楚語上】記載,楚大夫申叔時在談論教育楚莊王太子時認為要用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和訓典等文獻。『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這段話提及的『語』是一類文獻的統稱,並非特指某一部文獻。

『語』本是與人談論的意思。【說文解字】有『語,論也』。論難曰語。段玉裁注曰:『如毛說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如鄭說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可知『語』與論辯相關。而我們知道『語』這類文獻,內容上確實重在針對具體的事物加以評論,這和【說文解字】的解釋基本吻合。

據載周代有乞言、合語之禮。【禮記·文王世子】:『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乞言,鄭玄註:『養老乞言,養老人之賢者,因從乞善言可行者。』即向耆老乞善言,正己行,以資政。

乞言、合語之禮啟發了人們有意識地對某些歷史事件作出評判,編輯『語』書也進入了一個更為自覺的時期,這樣史官記載的史實便成了『語』書選取的重要話題。西周春秋時期以禮治國,『語』書的編撰者對所選擇的歷史話題往往站在禮的角度加以評判。此時『語』書主要是針對施政中出現的『禮』與『非禮』現象的評論,求多聞善敗以鑑戒。其實,周初的統治者就以記載古代帝王言論的【書】作為施政借鑑的範本,但隨着夏、商乃至周初年代的漸行漸遠,那時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也因時移世易不盡為人所重,反而是西周后期乃至東周當時的歷史事件留下的經驗教訓更讓人戒懼,於是評判這一時段事件的『語』便成為最直接的提供給在上者作為鑑戒的參考文獻之一。如果說【書】是東周以前的記言史,『語』就是東周當時的記言史。從【書】到『語』,當是自然而然發展的過程。申叔時表述的『語』已是比較成熟的文獻形式,有明確的編撰目的,即『明德』。周王室及諸侯國有專門的史官負責收集整理現當代記言之史,以提供給為政者。這類資料當屬不同國別之『語』,如【國語】中的【周語】【魯語】【晉語】【楚語】等。

西漢劉向整理秘府典籍,見有以【事語】為名之書,記戰國事,即是按事類編次的記言之書,當為『語』書的支脈。與【事語】同類的還有【國策】【國事】【短長】【長書】【修書】等,這些文獻雖無『語』之名,但內容相似,且皆以記言為主。【國策】【國事】按國別記言。【短長】【長書】和【修書】即所謂欲令事長則長說、欲令事短則短說之書。與【事語】一樣,它們也是『語』書的支脈。劉向因此將這些內容和性質相近的文獻編輯整理成【戰國策】,從這個意義上講【戰國策】也是『語』書。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部佚書,無書名和篇名,全書十六章,一章一事,因事議論。篇幅短小,編輯體例混亂,卻與【國語】接近。張政烺先生認為是戰國時期編定的作品,可能是兒童學習的教科書。整理小組名之為【春秋事語】。這樣命名的原因在於一方面其內容形式與【國語】相類,另一方面也因為春秋時期有『語』書之故,何況劉向秘府所見亦有以【事語】為名之典籍。據此可以肯定『語』書的形式是多樣的。1987年湖北慈利出土了楚簡【吳語】兩卷,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簡中也可見二十餘種『語』類文獻,可知這類文獻在當時比較流行且數量種類十分可觀。

還有一種『語』,以記錄某個人言論為主要內容,如【老子】。【老子】乃五千精妙之『語』。【論語】大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其名是編定成書後才有。據班固【漢書·藝文志】可知『論』為『論纂』,『語』則為『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按【說文】以『語,論也』,『論,議也』,『議,語也』。可知三者為同義互訓。段玉裁曰:『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故孔門師弟子之言謂之【論語】。』是言『語』為『言語』之義。其實【論語】之『語』也可以理解為文獻形式。戰國時期儒、墨、道、法等各家紛紛著書立說。【孟子】【莊子】仍然用語錄對話的形式,但篇幅更長,是比較成熟的說理文。【荀子】和【韓非子】,則是純粹的長篇說理文了。比較而言,『語』多評判,諸子則重在評判中闡述對策;『語』的政治功用在於鑑戒,諸子則重在否定和倡導。從某種程度上說,諸子之書的形制也是『語』書自身發展的結果。

此外,經過專門搜集整理的有哲理意義的俗語、野語、鄙語等,也屬於『語』類的文獻。先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無數人生哲理警句,廣泛流行於各個階層。我們常常能在先秦的文獻中看到以『語曰』『野語』『鄙語』等領起的警句,用以幫助說理。如【墨子·非攻上】:『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荀子·君道篇】:『語曰: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眾人之痤也;修道之人,污邪之賊也。』【戰國策·秦策】卷三『范子因王稽入秦』有:『語曰:「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莊子·刻意篇】:『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秋水篇】:『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戰國策·韓策】卷二十六『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有:『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這些或許就出自類似於名言警句匯編類的文獻,篇幅極短,語言精練深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或許正是這類文獻客觀上啟發了諸子及其後學的創作,才有了【老子】【論語】等著作。【老子】【論語】篇幅較短,反映了『語』書由多方搜集整理向個人創作的發展趨勢。

    (作者:張居三,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