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𫖯身后七百余年来,尽管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人物,这是没有异议的。 赵孟𫖯 如果我们梳理评价赵孟𫖯的这些人的言论可以发现,年轻气盛的时候,往往因他的宋宗室身份仕元而对他的艺术成就大加贬谪,而到了晚年,却因真正认识到赵孟𫖯的价值所在而推翻年轻时的狂狷言论,这些人中,傅山是一个,明代的董其昌也是一个。 董其昌是明代至今影响深远的书画大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不仅仅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非凡,而在他的一些理论评述中,大多是站在艺术哲学的审美高度来评价古今书画艺术的,因而从董其昌开始,“书卷气”开始成为中国书画界文人的至高追求。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评价赵孟𫖯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年轻的时候,董其昌将自己和赵孟𫖯做了一番仔细的对比: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 如果以一种单纯的布局章法来看赵孟𫖯书法与董其昌书法的对比,董其昌的这种评论是非常到位的,圆熟流畅、字、行紧凑、且墨色变化不是很丰富,这是赵孟𫖯书法最直观的印象,因此有人将赵孟𫖯的书法比作是艳丽的牡丹,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再看董其昌的字,墨色稍淡,纤弱而不柔媚,章法布局空旷疏朗,确实有一种幽兰的感觉。 赵孟𫖯手札 然而,这只是赵孟𫖯的字给人表面留有的印象,如果从细微处再看赵孟𫖯我们也不难发现,赵字艳丽外表隐藏的也是文人洞达的骨力,赵孟𫖯自己也说穷一生之力精研二王,承接的是二王笔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董其昌在晚年心气平和的时候再看赵孟𫖯,认为赵孟𫖯的书法史承接晋人风骨的,这和年轻时狂狷的说赵字“俗”,是一种强烈的反差。狂放不羁的傅山先生为什么在晚年的时候感慨赵孟𫖯“足异”,这是傅山对赵孟𫖯书法由衷的佩服。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如果单纯以时人的眼光来评价的话,评价的结果难免是偏颇的。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有着怎样的风格,也应回溯到作品当时产生的年代这个大的背景中,结合个人的境遇、思想,才不辜负艺术评论这几个字,评价书法作品的优劣也是如此。 赵孟𫖯书法 看待赵孟𫖯的作品,也须先从了解赵孟𫖯的生世开始。 赵孟𫖯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南宋末生于湖州。史书称其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十四岁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了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居家,更致力于学问。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将赵孟𫖯引见元世祖。世祖见赵孟𫖯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大喜,使坐于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方设立尚书省,命赵孟𫖯起草诏书,颁布天下。世祖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大家认为凡贪赃满至元宝钞二百贯者,论死罪。赵孟𫖯则认为太重,因为钞法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以贬值之钞来决定人之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至元钞来定罪,是想阻碍至元宝钞的流行。赵孟𫖯页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轻重。赵孟𫖯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这人哑口无言。世祖打算重用赵孟𫖯,但遭到一些人的阻止。 赵孟𫖯楷书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赵孟𫖯为集贤直学士。之后赵孟𫖯官运亨通,但据史书记载,赵孟𫖯为宦期间,秉公直言,为官清廉,也深得元世祖赏识。 元世祖有意让赵孟𫖯参与中书省政事,赵孟𫖯坚持不肯。他预料,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其父诬告是同服劳役的人将掀儿杀害了。赵孟𫖯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过了一月,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赵孟𫖯料事如神。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𫖯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𫖯还京,这才无事。其后,调赵孟𫖯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大德三年 (1299年),又任命为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后调任泰州尹。至大三年(1310年),召赵孟𫖯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告假还乡。仁宗在东宫时,就闻知赵孟𫖯之名,即位后召他任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赵孟𫖯小楷 延祐元年(1314年),改任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元仁宗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把赵孟𫖯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子瞻,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乐意的人想离间仁宗与赵孟𫖯的亲密关系,仁宗不加理会。既而又有人上书,奏请朝廷不能让赵孟𫖯参与编修国史。仁宗说:“赵子昂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还罗嗦些什么?”赐赵孟𫖯钞五百锭,叮嘱侍臣:“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普庆寺库存中支给。”赵孟𫖯曾数月不至宫中,仁宗问左右,都说赵孟𫖯年老畏寒。仁宗令御府赐与貂鼠皮裘。 赵孟𫖯书法 赵孟𫖯原是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起家的。后来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以赵孟𫖯代之。赵孟𫖯就任后,先去拜谒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延祐六年(1319年),获准南归。仁宗又遣使催他回朝,因病未能成行。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遣使到赵孟𫖯家中,命他书写《孝经》。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病卒,年六十九岁。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如此看来,后人之所以贬谪赵孟𫖯的书画艺术,就是因为他是宋室帝裔,为蒙元朝廷效力之故,故损其“媚骨”,如果我们撇开他是赵宋之后,以他为官期间的所作所为,还能批评说赵孟𫖯的人品不行吗? 赵孟𫖯书法 显然不能。宋亡后,在蒙元时代,赵孟𫖯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超人的才气,继承着传统的汉家文明,而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像赵孟𫖯这样诗书画印、音律等都为一代宗匠的人物,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赵孟𫖯长卷《后赤壁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