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6|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注釋:

1、浸潤之譖,譖,音zèn,讒言。意為:像水那樣一點一滴滲入的讒言,不易覺察。劉寶楠【論語正義】:『此言「譖」者,徐徐用言來說己,如水漸漬,久之生潤濕,令人常不覺也。』

2、明:察人事,辨是非。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篇】:『視曰明。明者,知賢不肖者,分明黑白也。』

3、遠:高遠,引申為:明之至。

歧義:

『膚受之愬』有兩解,

一解:愬,音sù,深切式誣告,切膚之痛的誹謗。朱子【論語集注】:『譖,毀人之行也。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謂『剝床以膚,切近災』者也。』

二解::愬,音sù,漸緩式的誣告,或潤物細無聲式的誹謗。邢昺【論語註疏】:『愬亦譖也,變其文耳。皮膚受塵,垢穢其外,不能入內也,以喻譖毀之語,但在外萋斐構成其過惡,非其人內實有罪也。』

邢昺承漢儒之說,認為『愬與譖』意近而相通;然若細思之,卻不如朱子之解貼切,今不採。

試譯:

子張問怎樣才算明智。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緩慢滲漬的讒言;像刀切膚那樣,疼痛難耐的誹謗,在你那裏行不通,那就可算是明智了。像水潤物那樣,緩慢滲漬的讒言;像刀切膚那樣,疼痛難耐的誹謗,在你那裏行不通,那就可算有卓識高遠了』

疏解:

世上沒人願意受讒言之惑,沒有人願意被不懷好意的人當槍使;可在現實中,讒言卻屢屢得行,誹謗的話常被視為忠言。無數好父子、好夫妻、好兄弟、好君臣、好朋友、好同事,因此而疏遠如路人,甚至反目而成仇、相互殘害,引發了無數親者痛而仇者快的悲劇,念之令人嗟嘆。

小偷若戴上標記,是偷不到東西的;讒言與誹謗若正行之,即便愚夫愚婦也不會上當。因此,讒言總需要喬裝打扮才能得行。

陸賈所謂:『讒夫似賢,美言似信;聽之者惑,觀之者冥』(【新語.輔政】)

元稹所謂:『世道難於劍,讒言巧似笙。』(【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

另一方面,讒言之行,不僅需要裝飾,還需要技巧。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非常信任,驟然予以誹謗離間,往往沒有什麼效果。因此,進讒,還需要進行前期鋪墊,還需要看火候。蘇軾所謂:『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而什麼樣的讒言最為厲害呢?那就是孔子所說的『浸潤之譖,膚受之愬』。

浸潤之譖,是把讒言喬裝打扮起來,採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緩慢而不動聲色地施加影響;如此日積月累,受饞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其浸滋,在潛意識中對被誹謗者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懷疑。

等到了一定火候,進饞者會選擇在受饞者情緒不穩定之時,針對誹謗的對象,精心編造關係受饞者切身利害的壞話,像拿刀切刺其皮膚一樣,讓他因疼而做出怒烈的反應——受饞者本已對被誹謗對象有了懷疑,現又情緒激動,所以根本不會去認真思考與調查,進讒者的話是否屬實,往往偏聽偏信,迅速做出錯誤的決斷,讓小人的計謀得逞。

因此,孔子盛讚那些能識破『浸潤之譖,膚受之愬』者,不僅明智,而且具有非凡地遠見卓識。

朱子在【論語集注】中對此論述比較透徹,他說:『毀人者漸漬而不驟,則聽者不覺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二者難察而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而不蔽於近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