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用药理念,是调和生命体的平衡。
寒症用热性药,热症用寒性药。
湿症用燥性药。燥症用润燥药。
阳虚用扶阳药。阴虚用滋阴药。
气机不降用降气药。气机升发过度,用收敛药。
中医不能用西医理念来解读。
中药
不是寒症消炎,热症也消炎。
不是阳虚消炎,阴虚还消炎。
很多中药都能消炎杀菌,金银花消炎,连翘杀菌,苦参杀菌,玉竹都能杀菌,随便抽出几种中药,都能消炎杀菌,消炎杀菌对中医来说不是事儿。
中药治病不靠消炎杀菌。
中药
中药作用是靠它的性、味、归经、升、降、补、泻、行气、顺气、行血、破血、祛风、化湿、清热、润燥、收敛、升发等作用,恢复一个生命体“五脏六腑寒热燥湿”“补泻清消升发收敛”“经脉运行气血阴阳”的平衡。
就一个普通的风寒感冒,用“桂枝汤”以“辛温解表”的方式驱除风寒,就比打消炎针效果好,不信您试试。(10块钱1付,3付治好风寒感冒。比医院挂水少花一千元,还不折腾人。)
我们先来了解中药的性味。
中药
中药的药性,有寒、热、温、凉、燥、平之分。
中药的味道:有酸、甘(甜)、苦、辛(辣)、咸、淡、芳香之分。
每种味道,都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收涩作用。
甘味;有滋补作用。
苦味;有燥湿和清热泻火作用。
辛味;有发散和行气行血功能。
咸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就是治乳腺增生等瘰疬痰核病症)作用。
淡味;有渗湿利小便作用。
芳香;有化湿开窍(就是解除夏天闷热潮湿天气神志昏沉的状态)的作用。
中药
中药的性味,作用,是中药的生长环境决定的。
比如小河边生长的泽泻,因为生长在水中,自然拥有了“祛湿”的特性。
比如干旱砂石山坡生长的天冬,因为生长在干旱之地,自然拥有了滋阴的功效。
不同的生长环境,让中药形成了不同的功效。
中药性味和中医治疗理念结合,就形成了中医的用药方法。
中药
风寒---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用辛凉解表药
湿寒---用辛温、辛苦燥湿药
湿热---用苦寒化湿药。
风湿---用祛风化湿药。
暑湿---用辛平化湿解暑药。
燥热---用甘寒润燥药。
寒痰---用温热祛痰药。
热痰---用寒凉祛痰药。
燥痰---用润燥祛痰药。
阴虚---用滋阴药。
阳虚---用扶阳药。
阴阳两虚---滋阴扶阳药共用。
气虚---用补气药。
血虚---用补血药。
气血两虚---补气补血药共用。
中药
以上是中医最基本的用药方式。
从以上基础的用药方式,结合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升发收涩、补泻清消,性味归经,表里动静、药性互克或互相辅助等原因,又可以衍生出几百种针对具体疾病的用药方法。
比如,中风用小续命汤,表邪用疏风散,经邪用大秦艽汤,府实用三化汤,中藏用麻仁丸,泻火用凉膈散,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中暑用藿香正气水,表虚用玉屏风散等等。。。。。。。
具体的用药方式,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药
中药用药方式特别灵活,而且是一人一方,根据个人体质不同,同一种病,不同体质,药方也不同。
同是咳喘症,寒痰和热痰所用药方截然不同。
同是寒痰症,阴虚病人的寒痰症、阳虚病人的寒痰症、脾胃虚寒病人的寒痰症,用药也有差异。
同是心脏病,阳虚病人的气虚型心肌缺血要补气补脾以行血,血管内壁堵塞的病人需要破气破血化瘀散结,阴虚的心脏病患者需要填精髓并滋肾阴以生血,药方风格迥异。
初学者,大体学习一下用药方式,再结合中医各流派的用药特长,就可以看出一个药方的性味搭配,君臣佐使,升降补泻、收发动静等配伍方式,一个药方能治什么病,就一目了然了。
中医用药有几个不同风格的流派,但只限于风格不同,治疗套路还是基本相同的。
其中,伤寒派擅长治疗寒症。温病派擅长控制瘟疫。寒凉派擅长治火症热症。补土派擅长治疗脾胃症。滋阴派擅长治阴虚症、扶阳派擅长治阳虚症。
中药
攻邪派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愈病”,主张攻邪去病,善用吐汗下三法,但现代人体质远不如唐宋元明之人,比清末也差不多少,以现代人的孱弱体质,阳虚严重,正气不足,饮酒过度,空耗阴津、喜好熬夜手淫,肾经骨髓都快耗空,临床已经很少有人用攻邪的方式了。
经方派墨守成规,主张一切遵照古代经方和经方加减来治病。由于经方派是当代中医学院的教学主流,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开药方大多是经方加减的风格,水平有待提高啊。
药方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是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平”和中药的“升降补泻汗下和消”作用,进行配伍用药。
常见的配伍方式,我们举一些例子说明。
1、同类相从相辅相成(如桑叶配菊花,女贞子配墨旱莲)。
2、寒热并用(生石膏配桂枝)。
3、一升一降(前胡配桔梗,前胡降肺气、桔梗升肺气,两药配伍使肺气宣泄升降有序)。
4、一升一敛(柴胡配白芍,柴胡升肝阳,白芍收敛肝气,避免生发过度阳气散失)。
5、一补一泻(如葶苈子配大枣。葶苈子泻痰湿,大枣甘温补气,中和葶苈子寒性,泻痰湿而不伤脾胃。用于哮喘难卧或面目浮肿。)
6、一补一敛(如党参配五味子,党参补气,五味子收涩肺肾之气,达到补气不散的效果。)
7、一补一攻(党参配大黄,党参补气,大黄逐邪,用于老年便秘肠梗阻。)
8、一补一清(阿胶配黄连,阿胶补血,黄连清热清心火。用于温病伤阴耗血,心烦失眠,热痢便血)。
9、一补一消(白术配枳壳。白术补气,枳壳行气消失食积,用于胃脘气滞湿阻痞胀)。
10、和解表里。(柴胡配黄芩。柴胡升发解表,黄芩内泻邪热解里。)
11、动静相随。(当归配白芍,当归活血,白芍守肝守而不走。苍术配白术,苍术走窜全身,白术守脾,守而不走。)
12、异类相使(如黄芪配茯苓)。
13、气血双补(黄芪当归)。
14、气血同治(川楝子配延胡索,川楝子性寒入气分,延胡性温入血分,化解寒热气滞血瘀,用于胸痹肋痛心绞痛,少女痛经等)。(紫草配浮萍,紫草入血分凉血透疹,浮萍入气分,凉性升发,疏风清热透疹,用于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等。)
这一节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