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4|回覆: 0

[中醫理論] 李佃貴和胃七法治療慢性胃病

[複製鏈接]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佃貴教授,第三屆國醫大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行醫50多年,博採眾長,衷中參西,擅長治療脾胃病。

和胃法屬於和法範疇,是治療胃氣不和之大法。『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靈樞·五味篇】)『胃不和則精氣竭』(【素問·厥論】)。可見調和胃氣在臨床治療脾胃病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李佃貴運用和胃七法治療慢性胃病,療效顯著。

化濁解毒和胃法

慢性胃炎臨床常以胃脘痞滿、痛或不痛、胃中嘈雜、食納減少等為主要表現,中醫學多將其歸屬於痞滿、痞證、胃脘痛等範疇。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以及對目前人們的生活飲食規律的觀察,認為慢性胃炎多因飲食內傷、情志不舒,導致肝胃不和、胃氣失和、通降失職、清陽不升、濁邪內停, 日久則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濕濁中阻,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濁毒內蘊之勢。

濁毒內蘊既是一種病理產物,也是一種致病因素。於濁毒的治療化濁解毒和胃法要貫穿始終,藥用茵陳、黃連、苦參、藿香、砂仁等,並隨病情輕重加減用藥。輕度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屬中度者用黃藥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腸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為癌變者藥用三棱、莪朮、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蟲、蜈蚣、防癌抗癌。經臨床驗證,採用此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患者,可截斷大部分癌前病變的繼續發展,甚或逆轉。

養肝健脾和胃法

本病病程較長,久虛不復,木本克土,乘虛而入,所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養肝,重在養肝之體陰,而用肝之陽,體陰與用陽之間存在着既對立相反,又互根互用、密切聯繫的關係。在生理上,肝藏血,血養肝,肝血充足,肝體得陰血之柔養,而後能發揮疏泄氣血、調暢氣機之用;肝疏泄,血歸肝,疏泄正常,則血行暢達,藏血充足,而後能發揮充筋、養目,滋養臟腑的陰柔之性。由上述可知,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肝臟的特點都是以陰柔為主。肝血充足,陰柔正常,肝體得養,則肝用正常,肝之疏泄暢達而不亢逆;若肝之陰柔不足,肝之剛用之性必疏泄太過,升散無制,而致種種病證。

和胃,即是通降調和胃氣之意。胃為六腑之一,具有傳化物而不藏的特點。只有使其保持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受納腐熟之功。臨床多採用百合烏藥散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應用。百合烏藥散出自陳修園【時方歌括】,有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之功效。當歸芍藥散是【金匱要略】中用於治療婦女妊娠腹痛和腹中各種疼痛的著名方劑,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白朮組成。方中芍藥補血和營,斂肝柔肝,緩急止痛,佐以當歸、川芎養血調經,行氣和血,更配以白朮、茯苓、澤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全方共奏調和肝脾,溫通氣血,滲利水濕之效。合而用之,脾得健運,肝得柔養,氣血通暢,濕化瘀解,則諸症自愈。兩方合用,正合養肝健脾和胃大法,臨床上只需辨證為肝脾不調,肝鬱血虛、脾虛濕困,引起的疼痛、脹滿皆可用之,肝氣條達,脾氣升清,胃氣通降,諸症自消。

疏肝理氣和胃法

丹溪心法·六郁】云:『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凡郁皆在中焦』,故肝失疏泄,肝氣鬱結,首先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肝氣犯胃者,肝鬱化火,橫逆犯胃,肝胃氣機不暢,則胃脘脅肋脹滿、疼痛;氣鬱化火,胃失和降,則曖氣吞酸,呃逆嘔吐;肝失條達,心神不寧,則煩躁易怒。疏肝理氣和胃法適用於脘脅脹滿、胸悶、善太息、精神抑鬱、甚則急躁易怒、頭眩或上腹痞滿、暖氣、納呆、噁心嘔吐、口苦、大便塘泄,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者。臨床常用枳術散加川厚朴、薑黃。辨證加用能升降諸氣的三焦氣分藥廣木香;功善行氣寬胸之瓜萎、薤白;暢達中焦之檳榔、萊菔子;行氣散結之荔枝核、烏藥。如此三焦氣治,氣行則血行,氣血調和,病易恢復。若氣鬱化火,以口乾、口苦為主要表現者,取龍膽瀉肝湯之意,選用龍膽草、黃芩、梔子清瀉肝火;以大便秘結不通為主要表現者,少加入蘆薈瀉下清肝。

降逆止嘔和胃法

在脾胃病中,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胃主降,肝氣鬱滯,乘脾犯胃,脾胃升降運動失常,脾胃納運失職,氣不能上下,而引起脘腹脹滿疼痛、腸鳴腹脹、嘔逆噯氣、大便失調等病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抓住主要病機:氣滯鬱結、氣機不暢。具體當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故採用降逆止嘔和胃法治療胃氣上逆諸症,契合病機。臨床常選用香蘇散去陳皮加柴胡、青皮組方。香附理氣暢中、養血和血;紫蘇辛溫解表,溫中行氣;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甘草調和諸藥,兼以補中。五味相合,使氣機得暢,疏肝安中,痛、脹、噯、吐等自愈。如肝氣不舒甚者可加鬱金、佛手等;偏火熱者加黃連、梔子;伴有反酸明顯者,加左金丸、煅瓦楞子等;食積者加焦神曲、麥芽、炒萊菔子等;嘔吐者加半夏、降香等;伴陰虛者加石斛、玉竹、麥冬等;偏血瘀者加延胡索、丹參、三七等。

活血化瘀和胃法

臨證中,胃病患者兼有血瘀證候甚多,表現為胃脘刺痛或鈍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為時持久,入夜尤甚,心下痞滿,面色晦暗,或口乾不欲飲,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苔薄黃,脈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多氣多血,如因飲食不節、饑飽失常、過食生冷、飲酒過度等、情志不暢、勞逸不當等因素都可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胃氣不和,氣滯日久,則血脈不利,血瘀則生,正如前人所說『初病在氣,久病入絡』。若氣鬱化火,灼傷血絡,陽絡內損,血溢於外,出血之後,余血留滯,同樣形成瘀血。瘀血若滯留不祛,使氣機更加不暢,氣滯與血瘀互為因果,互相影響。血瘀內留,也必然使脾胃運化功能受礙。治療當以活血化瘀和胃。常選用失笑散加延胡索、白芷、蒲公英組合而成。若兼飲食停滯,吞酸吐腐,加神曲、萊菔子以消食化滯。兼氣機結滯甚者加枳實、厚朴、廣木香,開結散滯。

清熱養心和胃法

胃屬陽土,胃病易於化熱化火,即陽道實;或初為濕盛,濕盛則濁聚,久郁化熱,濕濁化熱蘊毒,故毒由溫熱轉化而來,亦可由濕濁演變而生,即熱為毒之漸,毒為熱之極,毒寓於熱,熱由毒生,變由毒起。熱毒郁於胃脘,則胃中熱,甚則疼痛。熱擾心神,則見心煩失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急躁易怒等。治療當以清熱養心和胃。清熱藥常用生石膏、黃連、桅子等,養心藥物常選用石菖蒲、鬱金、炒棗仁等。若心熱煩甚者,加豆豉以清熱除煩;伴有明顯反酸,喜加用瓦楞粉、烏賊骨清胃制酸。濕重者選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蘭、荷葉、茵陳、滑石等化濕藥;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炒棗仁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定驚;嘔吐呃逆者,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

通腑下氣和胃法

內經】提到髒宜藏而不宜瀉,腑宜通而不宜滯,胃以通為用,根據『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的原則,臨床上採用通腑下氣和胃法治療胃腸積熱,腑氣不通,胃氣上逆之證。凡是見食入即吐,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口渴氣粗,舌質紅,舌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者,均可選用本法治療。方用薑黃散與小承氣湯加減,可通過通腑泄濁將濁毒排出體外。(婁瑩瑩 孟憲鑫 李剛 張金麗 張紈 孫潤雪 河北省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