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6|回覆: 0

中國是一戰前的德國嗎?

[複製連結]
後沙 發表於 2017-1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大總統的前師爺-史蒂夫.班農說中國像二戰前的德國,而中國娛樂圈說書人矮大緊說中國像一戰前德國。他們出發點都有問題,這是立場決定的,更多的是想損一下中國。

班農說二戰前德國,就是指納粹德國,這種意指本身包含着深深的敵意,想讓人們接受中國是邪惡者的暗示,不提也罷。

為什麼老是有人喜歡拿戰前德國跟中國相比較? 因為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之前,德國都是全球霸主的挑戰者,在英國眼中它不但打破了歐洲的均勢戰略,也威脅到它的全球霸主地位。

天生的掠奪者

一戰本質上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它不像二戰那般正邪分明,非黑即白。誰是一戰戰爭製造者?根據凡爾賽會議說法:德國作為戰爭發動者,必須承擔所有的責任。

二戰呢?更簡單,三個字:希特拉

話語權在西方手中,結論也只有由他們來下,然而正是因為它們對一戰爆發根本原因的迴避,短短二十幾年後,又爆發了二戰。

dbad8e609a8bbb864a77de9a82ca06b2.jpg

一戰勝利者不是天然正義的,如果有正義,那麼中國作為戰勝國,列強絕不應當將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位,又轉手給日本,對不對?所有的交易都是犧牲弱國為代價,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利益。

先說英國,考茨基曾經這樣評論過大英帝國:如果德國與法國不準備推行海外掠奪政策,那是因為那是多餘的東西,但對於英國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

英國在農耕時代,海峽是它最好的天然屏障,糧食和原料由英倫三島自產自足。從另一個角度看,島嶼地位也成了致命危害,只要海上交通出現問題,就必然要遭受饑荒威脅。

德國在這方面比英國有利得多,而且它的糧食消耗量比英國要少,同時,中立的比利時與荷蘭港口德國可以使用。 就算德國遇到災年,它還可以從陸上向俄國和奧地利進口糧食。

誰要是影響到德國這兩條生命線,德國就會跟誰拼命,哪怕是單挑所有鄰國,然而,這只是假設,德國戰前並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恰恰相反,英國作為世界霸主,卻嚴重依賴海外殖民地的糧食,原料供養。為了生存需要,英國必然要打造一支壓倒任何國家的海上艦隊,並炫耀海上軍事實力。

英國在全世界面前扮演着征服者或保護者的角色。換而言之英國的財富是依靠海外掠奪而積累的。一旦這種掠奪被中止,英國地位必然急劇滑落。

德國快速崛起,威脅着英國全球霸主地位,德意志帝國建立以來,行政上高效有力,軍事上自強不息,整力實力處於上升期,而且非常迅猛。這給作為天生掠奪者的英國帶來根本性的危害。

歐洲力量格局

當時世界強權大多數集中在歐洲,原有四國:英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再加上德意志帝國和統一後的意大利。歐洲之外,世界強權有兩個:北美洲的美國,亞洲的日本。

19世紀末,世界強權就是這八個國家,『八國聯軍』正好就是這八個傢伙,這不歷史的巧合,這是歷史的必然。作為積弱之國,中國是受不完的屈辱,賠不完的銀子。

3175fb335ca3b277862693e66f4d0dea.jpg

列強在對外掠奪上經常是抱團出現的,然而歐洲強國之間又有着深刻的矛盾。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二十年時間內,在國際政治方面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它要花很高的代價才能讓英國同意在1890年將黑爾戈蘭島(相當於德國的直布羅陀)割讓(歸還)給它。英國之所以同意割讓,因為在那時還沒有將德國視為強權之一。

再過二十年,德國結束韜光養晦政策,開始向英國發起挑戰,四年後,一戰爆發。

德意志帝國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勢力,國內已經無法容得下這股力量,它要在國外尋找新的活動場所,這必然觸犯到英國的利益。

德國利益主要在東方,它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打造屬於自己的經濟帶,在當時,修鐵路就是最有效手段。

通過修建一條鐵路,形成一片經濟帶,讓沿線國家能發展起來,不至於分崩離析,戰亂不斷,因為這不利於德國的騰飛。

德國缺的不是實力,而是時間。它要建的這條鐵路就是巴格達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行為,卻有着極其重要的政治後果。

巴格達鐵路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終點在科威特。這條鐵路意味着土耳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加強,而德國真實想法是通過控制鐵路來保證它對土耳其的控制,增強對沿線地區的影響力。

根據1903年協議,德國對巴格達鐵路管理年限為99年。如果沒有一戰,二戰,讓德國有充分時間發展,歐洲會是誰之天下?

但歐洲列強反對德國的戰略構想,從長遠看,這會嚴重威脅高加索、波斯和英屬印度。

起初,英國並不反對巴格達鐵路修建,它的底限是這條鐵路只能修到巴斯拉,而不能將終點放在科威特。 對英國來說,土耳其力量加強,首先是與俄國利益發生衝突。

俄國人一直渴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的遺產,越是虛弱的土耳其越是符合俄國推進自己的戰略。 俄國決不會袖手旁觀德國修建鐵路。

英國是俄國在東方的宿敵,在柏林會議上,英國就拼命維護土耳其,不讓俄國提議通過。會議之後,英國有計劃將埃及搞破產,然後佔領埃及。

英國控制埃及,是要保證通往印度之路的絕對安全,而印度是英國利益最大來源地。 倫敦需要將阿拉伯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南部以及土耳其大部分都置於大英帝國手掌之中。

在這個戰略實施中,俾路支成了英國屬地,阿富汗則成為隔開英俄兩隻猛獸的緩衝地區。

對於土耳其,英國同意跟俄國瓜分,但俄國最想要的君士坦丁堡英國是不會同意交給它們的,所以俄國要去阻礙英國戰略的實施。

英國與日本結盟,為日本提供貸款援助,讓日本在遠東去挑戰俄國,只要能令俄國不利的事情,英國都願意去做。

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是英國同盟者角色。精疲力盡的俄國,無力再去阻止英國推進它的戰略。

法國比俄國更容易對付,只要英國保證法國對摩洛哥的統治,法國就會放棄它在埃及的權利,這是1904年春天的事情。

無論是摩洛哥,還是埃及,還是土耳其,列強瓜分世界,卻沒有徵詢德國意見,作為一個崛起的強國,這種無視就是蔑視,你當我是空氣?

德國必須發聲,宣告自己的存在,別以為你們幾個就能把世界整碗端走。德國政府嚴正抗議【英法摩洛哥協定】,說協定悍然侵犯了德國利益。

實際上德國在摩洛哥貿易量並不起眼,抗議就是為了讓英法知道它的存在。 倫敦和巴黎沒有搭理德國,德皇就去訪問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爾,這下法國坐不住了,說可以重新討論一系列協定,但法國在摩洛哥特權地位不得觸犯。

德國崛起必然使歐洲固有力量格局產生變化。然而在客觀利益衝突之下,誰也不想讓步,把自己那一份讓給德國。

列強的矛盾

英國傳統敵人是法國,從1688年起,任何一次歐洲衝突,英國都與法國為敵,儘管法國不可能再主宰歐洲,但英法摩擦仍然不斷增加,它們兩個在歐洲之外經常要爭奪同樣的地盤。例如,因埃及不睦,在摩洛哥互撕,1898年英法軍隊差點就在蘇丹開戰。

在東方,英國與俄國是死敵,俄國人對君士坦丁堡覬覦之心和向印度擴張的野心,是英國永遠的惡夢,英俄戰爭可能性遠遠大於英德戰爭。

法國與德國因為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現在在法國手裏)的歸屬問題,幾乎變成了世仇。

奧匈帝國與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矛盾重重,德國早晚要在維也納與聖彼得堡之間做出選擇,而且它也只能選擇奧匈帝國。

俾斯麥很清楚將來的局勢,哈布斯堡王朝一旦分崩離析,各民族國家必然紛紛出現,這將毀滅由德意志帝國主宰的小日耳曼基礎。德國沒得選。

英德之間卻沒有摩擦的傳統,沒有領土爭端,沒有不解的世仇,更沒有長期衝突因素。

1908年,英俄在愛沙尼亞的裏瓦舉行元首會晤(英王愛德華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告英俄關係翻開了歷史新篇章,然後是英法元首會晤,這『三國協約』 令人錯諤。

英國為什麼要選擇跟兩個傳統敵手結盟,來對付一個沒有直接衝突的德國?

因為德國作為一個新興強國,處於快速上升期,它對英國全球霸權的威脅要遠遠大於法,俄兩個國家。

英國想通過強國結盟方式來遏制德國,逼德國接受歐洲舊秩序,江湖上還是英法俄說了算。

德國主觀上並不一定要挑戰英國霸權,但德國不停止發展的腳步,就是原罪。當德國發展到某個歷史節點時,客觀上必然與英國爆發衝突。

英國是全球唯一具有世界性政治目標的國家,那時,美國還在奉行『門羅主義』,不趟歐洲渾水。

大不列顛榮光是由皇家海軍所擔保的,19世紀中葉,全球海國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英國,但20世紀初,這個情況在慢慢發生變化。

最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擴張是沒有邊界的,一場完全不同於過去攻城掠地性質戰爭正在醞釀之中。

開戰陣容

本來一戰是場歐洲杯,英國加入後就成了世界盃,奪冠的卻是一個美洲國家。

英法俄結盟遏制德國,不但沒能使德國屈服,反而激發了德國人愛國主義精神。普魯士時期愛國歌曲是【萊茵河上的警惕】,針對法國,格局比較小。後來歌曲就變成了【德國至上】。

英國一聽【德國至上】就覺得他們有全球野心,這首歌成了德國非正式國歌。

【歌唱祖國】,也是非正式國歌,開篇詞就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結束部分有『我們領袖毛澤東,指引着前進方向』,中間還有回顧歷史苦難,要讓敵人滅亡的詞句,氣勢澎湃。

非正式國歌,能體現一個國家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像日本的【君之代】就像哀樂,透着陰森詭異。

德國與英國在戰爭之前,首先進行的是貿易競爭,1871到1889,俾斯麥費盡心機,以高超的手腕和技巧處理德國與各國競爭,避免軍事衝突。

為了應對德國崛起,英法俄捐棄前嫌,在1904年左右達成『真誠諒解』,英國以保證法國摩洛哥特權來換取法國放棄埃及權利,英國甚至允許俄國將來進入君士坦丁堡。

德國卻在夢想:今日歐洲之德國,明日德國之歐洲

德國不會被老強國嚇倒,1908年10月奧地利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澤哥維那,引發塞爾維亞大騷亂。俄國想干涉,但跟日本人打了那一戰後,氣力全無,只能用口頭威脅。

德國站出來替奧利地出頭,告訴俄國人,如果俄奧戰爭爆發,德國將站在奧匈帝國一邊。俄國認慫。

法國雖然在摩洛哥擁有特權,但不能駐兵,191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發生事變,法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進軍菲斯。德國說法國破壞協議,直接將炮艇『豹子號』派到摩洛哥港口。 法德在摩洛哥戰爭一觸即發,德國實際上並不是要摩洛哥,而是中非。

在外交努力下,法德將衝突控制在輿論戰狀態。根本原因是法國不想打,德國還沒準備好打。

3698817159d64b3c0c24af4e7e504166.jpg

英德矛盾也在升級,英國建造無畏艦是皇家海軍最愚蠢的決定,它以為自己將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無畏艦的國家。

英國設想,德國如果要造無畏艦,它要改建,擴建造船廠,重新修建港口,改造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因此德國負擔不起這些費用。

英國錯了,德國不但建了無畏艦,而且縮小了與英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對比,從10比22,追到10比16,而且德國無畏艦數量還在增加。

英國發現大事不好,要求列強開會商議如何限制各國海軍軍備,只要大家不建軍艦,停在原地的話,英國還能保持最強實力。

德國斷然拒絕英國提議,這種伎倆對德國無效,它仍然開足馬力建造戰艦。英國在歐洲輿論上將『德國威脅論』大肆炒作,並將德意志帝國形容成凶暴的軍事國家,而獨霸海洋和世界的英國成了無辜受害國。

無畏戰列艦的出現,使老軍艦成了不堪一擊的東西,沒想到,德國跟下餃子似的也跟着建造無畏艦,英國傳統海上優勢就急劇下降,無畏艦成了力量對比新指標。英國不造,德國沒理由造,但英國犯錯在先。

歐洲陣容慢慢有輪廓,一方是英法俄,一方是德奧意土保(意大利開戰後1915年叛變)。

從陸軍兵力上來說,德國並不佔優,奧匈帝國更像是累贅。英國只有20個師,但法國有74個師,俄國有108個師,德國有94個師。

從戰意上來說,英,法國內都有很強的反戰力量,俄國還有布爾什維克革命,德國則對任何反戰聲音進行壓制,愛國象徵就是得到一枚鐵十字勳章。法國在開戰前殺了主張德法友好的社會黨領袖饒勒斯。

俄國向法國借了25億法朗巨款,兵力增至180萬,1916年冬季甚至達到了220萬,但是,俄國還不起新舊債務,在農業豐收情況下還能維持。結果,1913年歉收,支付結算無法平衡。

沙皇面臨兩個選擇:破產或戰爭。

德國也在備戰,它判斷到英國將會站在對立面來絞殺自己。

陣容分明,各大國戰備,戰意都有了充分準備,一戰爆發只是時間問題了。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只是帶動雪崩的小雪球,這種小雪球就算不在薩拉熱窩出現,也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德國敗在耐心

英國可以容忍德國陸軍發展,但決不會容許德國海軍強大起來,德國海軍以大躍進方式發展,到了1909年,在海上軍事力量一些關鍵指標上,像軍艦數量,潛艇數量,火炮,裝甲,火控,動力系統等等都在全面接近英國。

每年,德國還要建四艘無畏艦,可以預見,不用幾年,英國在北海的軍事優勢將不復存在。

有了這些家底後,德國不是保持低調,而是四處炫耀,海軍統帥蒂爾皮茨就曾強調,德國不應在羽翼未豐之時就讓英國感到真正的恐慌。

但德皇威廉二世虛榮心戰勝了務實心,1902年他讓弟弟海因裏希親王率8艘戰列艦訪問英國,把英國輿論搞得雞飛狗跳。

1904年6月,愛德華七世訪問德國,威廉二世將所有可集中展示的德國海軍最先進戰艦全部亮出,接受檢閱。

英王一回國,內閣就趕緊制訂對德作戰新計劃。

德國作戰計劃是1906年制訂的』施裏芬計劃『,開戰時,先攻打法國,得手再轉頭攻打俄國。但是,要閃擊法國,德軍肯定要入侵比利時,英國必然會下決心參戰。

英德兩國,在經濟,貿易,金融,投資等領域都有着密切合作,英國既要遏制德國崛起,又不想用武力來解決。反過來說,是德國堅定了英國參加的決心。

德國好好地推進巴格達鐵路,把經濟帶搞起來,只要耐心一點,等國力軍力與英國相當時,再開打,也不遲,而且英法俄這種抱團根本經不起時間考驗。

薩拉熱窩事件,跟德國沒有直接利益關係,那是奧俄之間的矛盾,就像法德萊茵河左岸爭端跟奧匈帝國沒有直接關係一樣。

結果,奧地利一宣戰,德國馬上捲入,放棄了政治解決可能性。外交努力雖然不能真正解決危機,但可以拖延戰爭爆發,為德國贏得時間。

更重要的是,美國參戰改變了歐洲戰局,沒有美國源源不斷的物資援助,英國在德國潛艇攻擊下,島上已經運不進什麼東西了,只有投降。

對照中美

美國取代英國成了全球海洋霸主,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新興強國,而且發展勢頭迅猛。打造現代化海軍力量,是中國的國策。

中國跟德國不一樣,我們連國家都還沒有統一,中國發展海軍力量的目標是:

一,遏制台獨勢力,在收復台灣時能阻遏他國軍事干涉。

二,維護領海領空完整。

三,保障海上能源,物資生命線的安全。

台灣是美國利益所在嗎?收復台灣跟美國有什麼關係?這完全是中國內政問題。加泰羅尼亞鬧獨立,美國說希望看到一個統一完整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區主席前天也在比利時自首歸案了。

美國既然這麼有公德心,為什麼要在台灣問題上阻礙中國幾十年?意識形態問題?因為台灣『民主』,大陸不『民主』?所以要保持台海現狀。

這種鬼話很有市場,然而當八國聯軍進北京時,當列強瓜分中國時,中共還沒出世呢?你們不是照樣要將中國生吞活剝?這跟『民主』有一毛錢關係?

e23925cdb3aa551a3f3d54948125da46.jpg

一戰並不是誰在單方面求戰,英,德 ,法,俄都不是,戰爭原動力是新興強國對舊帝國秩序挑戰,有人要保持舊秩序,維護既得利益,而那個挑戰者就必須被扼殺。

戰爭爆發後,大家反而不知道是為何而戰?

問題不再是:英國能否瓜分土耳其,俄國能否佔領君士坦丁堡,德國能否修建巴格達鐵路,法國能否佔有摩洛哥…… 推動戰爭爆發的因素,在戰爭爆發後,不再重要。

問題變成了:

一,德志意民族是否能夠生存下去?德意志帝國的領土是否完整?

二,俄國對西歐的威脅是否繼續存在?

三,英國的海上霸權是否應當結束?

沒有英國參戰,就不能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只是歐洲大陸的戰爭,英國參加,它的附屬國都捲入了戰爭,在這之前,這些附庸們決不可能向德國宣戰。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利益跟中歐有什麼關係?

英國是全球霸主,也是全球模範國家,它的語言,它的文化,它的政治制度,它的價值觀對全球來說具有不可阻擋影響力,是其它國家的效仿對象。

當德國,法國,俄國,奧地利,比利時,美國都建立起民族工業時,英國佔據世界利益的秘密武器---工業壟斷,就被徹底打破。

從這面鏡子裏可以依稀看到美國與中國的影子,但中國決不是一戰前的德國,我們的『一帶一路』也不是巴達格鐵路這麼簡單。

有一點是相同的,在當年英國,今天美國眼中,就算你沒有直接挑釁它的霸權,只要你有可能超越它,那就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一戰這面鏡子反射出來最大的真相是:

備受頌揚的『英式自由』的基礎是殖民奴役。

財富,自由,偉大對應的是農業國家的貧窮,奴役,卑賤。

國與國之間不是平等關係,而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

然而,沒有一個霸權是永遠存在的,追求霸權的國家,最後都萎靡不振,西班牙,英國,蘇聯接下來還有誰?

中國有很多鏡子:

蘇聯告訴我們,相信西方忽悠走邪路是什麼結果,

烏克蘭告訴我們,家底再厚也經不起『美式民主』政客折騰,

德國告訴我們,跟人打架一定要選好時機。

中國要走的道路,是要打造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永遠不稱霸。只有這樣,人類才有真正的和平和發展。

20f4133eab48387ed9bbdfcdaf05c03b.jpg

昨晚那篇,我自己刪除了,因為居然忘了標上原創,網友們後台提醒後,我上午才發現的。為了避免原創權利被別人拿走,所以刪了一次。

關於中國像不像一戰前的德國?這個話題,本來想分成兩部分寫,昨晚一篇,再來個『二』。這次就合在一起,可能比較長,慢慢看。

寫了一個白天,晚上早點發送,早點睡。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