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正』,有一種熱情。中國的文字,常常被稱爲方塊字,因爲字形方方正正,每個字一般占據一個方形面積,體現穩重、端莊、周正之美;中國的建築,無論是四合院還是普通的住宅,四四方方,有著莊嚴、整齊、對稱之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慣用『正』字來計票,這大概是因爲『正』恰好是五筆,而且筆畫簡單。同時更重要的是,『正』蘊含了公平、公正之意,恰與投票的意旨相符。 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個口,好像一個方形的城邑,表示目標所在、目的地所在;下面是一個止,也就是腳,正向著城邑。合起來就是腳前進的方向,表示人要到某個地方去,也就是遠行、遠征之意。 這一意義,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可以見到。我們將農曆每年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月的叫法,與中國傳統曆法中的建正有關。所謂建正,就是以哪個月作爲一年中的第一月。正,就是歲之首月,因爲一歲之首,是新一年的開始,於人而言,是新一輪的遠行或征程,於是人們就用正來指代曆法上的一年之始,故言正月。 『正』的本義——表示人要到某個地方去。人要去某個地方,那就要不偏不斜地走下去,因此『正』就有了不偏、不斜的意思。做人不偏不斜,便是要正直。做事不偏不斜,便是要公正。使他人他物不偏不斜,便是要端正、肅正。由本義引申的『正』字內涵,蔓延到了爲人處世的各個方面。 正人必先正己。春秋時期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用正來解釋政,爲政者必先端正自己,做到表率。在孔子看來,正人必先正己,只有自身的言行端正,方可使他人的言行端正。 正己先正心。端正自己,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陸九淵指出,心之正就在於『爲善爲公』,這種善與公,就是多做善事、多做有意義的事、多爲人民做事。 正心、正身、養正氣。文天祥說『天地有正氣』,正氣,既可以指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也可以指剛正的氣節,也可以指光明正大的風氣,是正義與道德的集合。古人將正直之士稱作正士,將品行端正之人稱作正人,字裡行間透露的,是凜然不可欺的正氣。而那些與『正』有關的詞語,如忠正、廉正、清正、剛正不阿、方正不苟等等,也都如此。可以說,這股正氣激勵了古往今來無數的忠義之士,蘊養著剛毅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除此之外,古人還將『正』賦予身邊的事物,以此來警示自己。看到衣服帽子,想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衣冠整齊,目不斜視,莊嚴而不兇猛;看到鞋子,想到『行必履正,無懷僥倖』,告誡自己行走時要走正道,不要心懷僥倖;看到松樹,想到松柏『終歲常端正』,勉勵自己當堅貞自守;更有文字的方方正正映射爲人處世當堂堂正正,房屋方正對稱體現爲人處世當正直且有規矩……如此種種,都道出了『正』之一字的內涵。
工工整整寫下一個『正』,從正字裡面參悟人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