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小說、仙俠小說裏,總會寫到崑崙。崑崙被認為是中國第一神山,早在【山海經】中,崑崙就被賦予了諸多神奇的想像,『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稱崑崙為崑崙虛,是因為虛字本義為大丘、大土山。小篆字形的虛,從丘、虍聲,於是便有說法認為,這就好像一隻老虎佔據了一個山頭。虛是大丘,丘大則空,顯得空曠,從而引申出了空虛、空曠之義。 虛的這個意義,用法極為廣泛,引申出了更多的意思。宇宙有空寂玄奧之境,於是就有了太虛的虛,【紅樓夢】裏曾寫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天空空曠博大,於是就有了凌空的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月有圓缺,於是就有了缺損的虛,『相思不我會,明月幾盈虛』。事物有實有虛,於是就有了空着、無實際內容的虛,如空的飲酒器叫虛爵,空谷叫虛壑;有了使空、空起來的『虛』,如古代車位以左為尊,虛尊位以待賢能的人曰『虛左以待』,等等。 道家講清虛,什麼是清虛?就是一種清淨虛無的境界,空虛到極點,什麼都沒有了,就是空,就是無,就是道,由此成就了一種高遠的智慧與海納百川的容量。【老子】中有一句話常常被人拿來作為座右銘: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意味着達到空虛的極致,沒有一絲的雜念,腦中心裏空明一片,什麼都沒有,然後就可以接納任何事情,遨遊於宇宙的浩瀚,理解萬物的規律。 事實上這種因為空虛而達到可以容納萬物的境界,個人便可以做到:虛心、虛懷,不自滿,胸懷寬闊,謙退容物。因為虛,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成語有虛懷若谷,意思是說其心胸開闊、虛心非常,德行廓大如同山谷,可以容納萬物。並且也只有虛懷若谷,才能吸納新東西,才能夠容納得下別物。人的空間滿了、心滿了,就不能再吸納別的東西。所以說古之善為士者『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他們樸實無華而思想豁達,好像山谷一樣清明空靈,而不是渾渾噩噩腦中仿佛被塞滿了東西。 【論語】中有『有若無,實若虛』之言,唐太宗曾問孔穎達這是何解,孔穎達說,聖人施行教化是想要人謙虛,並且能因為這種謙虛而散發出光輝來。『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猶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有才能的人不自大,還能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多才多藝的人害怕懂得少,還能向才藝少的人請教來豐富自己。自己雖然有知識,卻好像沒有,自己雖然很充實,卻好像空虛。 知識才藝如此,道德品行亦當如此。虛已者,進德之基。對於個人而言,能常常看到自己的不是,就會下功夫去充實自己,不驕傲自滿,就會想要進一步學習,這是道德修行、學問獲得的必須。『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即使道德學問很充實了,但還是保持着謙虛的心態,有若無,實若虛,看到自己沒有的東西、不足的地方,不斷學習、接納,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炫耀自己,也不掩飾不足,保持着空虛的心境,吸取別人的優點和長處,謙讓、寬容別人。 虛心、虛懷、謙虛,是不讓人生虛過,不讓時間虛度,不讓金錢虛耗,不讓情誼虛廢。摒棄虛的另一面,而走向虛的正面。(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