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夔府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解题】
第二首『夔府』,时间由夕阳日暮而写至深夜,空间从诗人身在的夔府到故园京城长安,思绪缓缓流动。呼应着第一首『玉露』的『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即指此两地——夔州与京华。
【译文】
每当夔州这座孤城夕阳西下的时候, 我总是仰看北斗遥念京华(长安)
一听到三峡中悲切的猿鸣,我就果真会落泪,
作为使节已过了秋之八月,为何那仙槎还没有来接我 ?
记得当日经常卧病,许久没有见到尚书省内的香炉
如今却只能望着山城的高墙,听着士兵悲哀的鸣笳
已经深夜我依然无眠,默看月色,从石上藤萝渐渐移向水洲中的芦荻之花……
【注解】
1、徐而庵云:『前一首以暮字结,此一首以落日起。落日斜,装在孤城二字下,惨澹之极,又如亲见子美一身立于斜阳中也。』
2、『每依』,夜夜如此。
唐代的京华即长安。
北斗是天之中枢。长安城,是国家政治之中枢,故有北辰城之号,也称北斗城。
此时杜甫身在夔州,远离京华千里之外,长安不可得而望见。所可望见者,只有代表长安的北斗星——故每依北斗以望长安。
后代有人谬改北斗作南斗,以为杜甫身在南方所见当为南斗,极其荒谬!
[按:杜甫诗中常以北斗比喻京华长安。例如『中夜』:『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太岁日』:『西江元下蜀,北斗故临秦。』又『月』诗:『故园当北斗,直想昭西秦。』又『历历』诗:『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又『哭王彭州』诗:『巫峡长云雨,秦城近斗杓。』又『夜』诗:『步詹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皆可为证。]
3、因想望京华,故听猿鸣则下泪。
〖水经注江水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悽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谓『实』,是昔日仅读书闻此语,而今日身在山峡中,闻猿啼而落泪,所以说『实下』。
4、画省:即尚书省,相当于今日之国务院。
〖汉官仪〗:『尚书省中,皆以胡粉涂壁,青紫界之,画古贤人烈女。尚书郎更直,给女侍史二人,执香炉烧熏,从人护衣服。』香炉乃尚书省中供具。
杜甫在朝廷任过左拾遗(属门下省)。〖唐书职官志〗:『凡尚书省官,每日一人宿直。』他当年有入『画省』当值的资格。
伏枕:指卧病。杜诗中常言之,如:『伏枕云安县』,『伏枕因超忽』,『悠悠伏枕左书空』,都是说的卧病。
违:违背,不去上班。
违伏枕,是说因自己因多病之故,当年很少去画省上班。现在则只能回首追忆了。
5、槎,木筏。
虚:妄言,幻想耳。
八月槎之典故出于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齐粮乘槎而去,十余日,至天河。』又〖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杜甫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期待有仙船来接。
广德二年(764年)杜甫由于严武表荐,被朝廷授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从六品上),为严武的幕僚,故曰『奉使』。
6、山楼:指白帝城楼。
粉堞:城上涂为白色的女墙。
隐:隐约,隐闻。
7、笳,即笳笛,鸣笳。笳本胡乐,军中用之为传令工具。笳最初来自西域,故亦称胡笳,是一种管乐器。汉时开始流行,后来作为军乐,也作为军队的通讯工具。〖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
城楼驻有防军,不时吹笳传令。所以可以隐约听闻,与『万国城头吹画角』意同。
8、『请看』:二字当读为且看。
因思念故乡,诗人彻夜无眠,先看落日,而后月出,照临眼前的石头、藤萝,又到中夜,月光照彻远处的水洲芦荻——意识不断随时光而流动。此诗完全是一个意识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