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舒文教授是陝西省首批名中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他從事中醫內科工作40餘年,擅長脾胃病、腫瘤等疾病的治療。筆者將對其從『毒瘀交阻』辨治胃癌前病變的學術思想和經驗進行總結和闡述。
胃癌前病變(PLGC)為病理學概念,指較易轉化為癌組織的胃部病理學變化,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基礎上伴發的胃黏膜異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及早識別和控制PLGC向胃癌發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徑。中醫藥治療PLGC可在很大程度上逆轉胃黏膜異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具有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的特點。
多數醫家認為PLGC的病機是本虛標實、虛實相兼,本虛以脾胃氣陰兩虛為主,標實則有氣滯、血瘀、濕阻、熱毒蘊胃等。沈舒文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根據PLGC的證候特徵,提出毒瘀交阻是PLGC病機核心的觀點,其主要觀點如下。
滯損交加證錯雜 補虛瀉實標本兼
中醫學中並無PLGC的明確概念,根據辨證可將其歸為『胃痞病』『胃脘痛病』等病證範疇,一般以慢性萎縮性胃炎常出現的胃脘痞滿、疼痛、燒心、嘈雜、口苦、納差等症狀為主要表現。中醫證候研究是近幾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PLGC的證候研究則很少有人涉及。由於PLGC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故對PLGC的辨證論治是依據其基礎病變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但二者畢竟有病理組織學上的差異。早在1989年,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就已經制訂了【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但其只是針對單證候的辨證標準,不能夠完全反映PLGC在疾病正邪盛衰的病機演進中表現出的正虛與邪實交錯的病理狀態。沈舒文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PLGC與它的基礎病變慢性萎縮性胃炎一樣,在疾病正邪盛衰的演變中多處於一種正邪交錯、虛實兼夾的病機狀態,即內邪滋生與正氣虧損始終存在於疾病的全過程,具有因邪致虛、因虛致邪的轉化特點。虛以氣虛與陰虛為主,氣虛病位偏於脾,脾氣虛運化有所不及,谷不為精便為滯,致濕食滯於胃;陰虛病位側重於胃,『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日久每致濕熱傷陰,陰虛與濕熱同現,當發展到PLGC階段,氣滯經血入絡,痰瘀互結,邪聚為毒,濕凝為痰,毒瘀交阻胃絡。沈舒文將這一虛實相關、正邪相兼、滯損交加的證候狀態稱之為『虛實關聯證』;對其臨床辨證論治採用虛實標本辨治思維方法,分析證候結構特徵並加以治療,即虛實標本辨治。綜上,用虛實標本臨床思維辨析證候,本病具有本虛標實、虛實關聯證候特徵,本虛以氣陰兩虛為主,標實以毒瘀交阻為患,治療當補氣養陰,解毒化瘀。
毒瘀交阻損胃絡 解毒化瘀貫始終
脾胃同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人體氣血津液代謝中起樞紐作用。脾胃協調則中焦氣機通調,升降相宜,燥潤相濟。PLGC多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日久脾胃不足,中焦虛弱,可導致氣血津液化生不足,正氣虧損而不能抗邪;另一方面又可因虛致實,導致毒、瘀、郁、痰等病理產物堆積,加重病情或增加惡變風險。故本病既有脾胃虧虛、氣陰兩虛的一面,但其虛往往是因毒、瘀、郁、痰積存體內,日久損傷正氣所致;邪實雖有氣滯、濕阻、血瘀、毒壅的存在,但諸邪之中毒與瘀最為關鍵。毒乃是滋存於胃的幽門螺桿菌(Hp)。Hp感染具有濕熱的臨床特點,其羈留於胃難以清除,故可視為毒邪,當毒邪Hp滋存於胃,損傷胃黏膜,致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瘀是在感染毒邪之後而產生,毒可致瘀。研究報道,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或胃粘膜異型增生患者中舌有瘀象者占64.9%。實驗報道,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血流為正常值的53.9%,進展性胃癌的微循環灌注已經處於血供不良期,表明胃絡瘀血的存在。毒可致瘀,毒附於瘀而難以清解疏達,瘀可致毒,瘀附於毒而難以氣血疏通,從而形成毒瘀交阻之勢。沈舒文課題組在2006、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得出了癌變趨向程度較高的證候類型是:濕熱蘊胃並/兼脾胃虛寒證及胃絡瘀阻並/兼氣陰兩虛兩種證型,證實了濕熱蘊胃、胃絡瘀阻為PLGC轉變為胃癌的高危證型,進而得出『毒瘀交阻,氣陰兩虛』是發生PLGC的病機關鍵的結論。
故治療本病,不論病程中正邪如何變化,應始終抓住毒、瘀、虛進行治療,在治療上應扶正與祛邪並用,扶正兼治毒、瘀,祛邪更圍繞虛,予以解毒化瘀,益氣養陰。所謂解其毒邪,當清化濕熱,清除潛存於胃的Hp;化其凝血,當消散胃絡凝瘀,使凝散絡清。此外,胃氣鬱結、氣陰兩虛在PLGC發病中最為常見,氣鬱可能是凝瘀之先導,也可能是胃黏膜異型增生的因素之一,而氣陰兩虛在發病後期表現明顯;所以,解毒化瘀的同時當行氣散結,益氣養陰。該法在前期臨床觀察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不僅明顯改善PLGC患者臨床症狀,而且對胃黏膜異型增生有一定的阻斷逆轉作用。
解毒化瘀益氣陰 創製新方顯奇效
以毒瘀交阻的為理論基礎,沈舒文根據中醫學理論和近幾十年的臨床經驗,提出解毒化瘀法治療PLGC,並研製了以解毒化瘀、益氣養陰為治療原則的胃癌前病變經驗方(由半枝蓮、硃砂七、枸橘、太子參等藥組成)。本方君藥半枝蓮辛微苦涼,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針對主要病機,清解滋胃毒邪,消散胃絡凝瘀。現代藥理研究半枝蓮有較強的抗突變作用,為抗癌的機制之一,半枝蓮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肺癌、消化系統癌、乳腺癌、絨膜上皮癌的活性。臣藥硃砂七屬蓼科植物,為治療胃癌的太白七藥之一,性苦寒,其功效之一清熱解毒,增強君藥的解毒作用;其二活血涼血,散瘀止痛,助君藥消散胃絡凝瘀,且增強本方的止胃痛作用。現代研究硃砂七有調節免疫作用,可增強體內巨噬細胞的活動能力,從而提高免疫監視能力,防止胃癌發生。佐藥枸橘辛苦,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理氣草藥,具有行氣散結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本品具有『健胃消食,行氣止痛』作用,理氣長於破結,破結散滯可抗腸化生。又因PLGC的發生,多以氣陰兩虛為發病基礎,即毒瘀交阻多發生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故佐以太子參益氣養陰,補益脾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太子參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四味藥物合用,共奏解毒化瘀,行氣散結,益氣養陰之功,針對毒瘀交阻,胃氣鬱結,毒瘀並治,行氣散結,可消除因毒瘀交阻,滯胃礙氣的症狀,恢復胃主和降的功能。
綜上所述,沈舒文認為,PLGC在氣陰虧虛的基礎上,具氣滯、血瘀、濕阻、痰凝的特徵,氣血凝瘀凝結為毒、毒瘀交阻胃絡是發生異型增生或腸上皮化生的核心病機。臨床辨治PLGC的思路是:其一,依據虛中夾實、滯損交加基礎病變病機特徵堅持個體化辨證論治,以上述經驗方為基礎,臨床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其二,依據毒瘀交阻胃絡的深層次病理機制及症狀表現,將解毒、化瘀、破結深入到宏觀辨證論治的調理中。具體用藥體會是:其一,解毒化瘀與破氣散結藥同用,藥如半枝蓮、藤藜根、山慈姑、黃藥子,用量與治胃癌量減半(胃癌用30克,本病用15~20克),破結藥如莪朮、枸橘、牡蠣;其二,補虛用藥隨證變,如初診為氣陰兩虛,經過治療後證候轉變,用藥可隨之變化,如:中陽虛寒,加用溫腎陽的藥物。(惠建萍 陝西中醫藥大學沈舒文名醫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