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文学家、诗人。
元好问自称是唐朝诗人元结的后裔,祖父元滋喜曾是金朝的铜山令。
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日(1190年8月10日)。出生后过继给叔父元格。四岁随从母张氏学习。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山东)。元好问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
泰和五年(1205年),元好问十六岁时往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今天捕到一只大雁,另一只脱网。但脱网之雁悲鸣不去,最终撞地殉情而死。元好问听后买下这两只雁,将其葬于江边,写下〖雁丘词〗。
贞祐二年(1214年),蒙古军大举南下,元好问举家至河南避乱。这个时期的元好问目睹战乱四起,写下了不少悲愤之作,其中〖箕山〗、〖琴台〗等诗。
元好问参加过数次科举,但并没有得到好的成绩。直到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终于进士及第。三年后,元好问应选宏辞科,召任国史院编修。
从仕后,元好问做过金国小官,曾经担任镇平县令(1226年)、内乡县令(1227年),后迁任南阳县令。后至汴京,任尚书都省掾。
天兴元年(1232年)三月和十二月,蒙古军两次围困汴京,这时元好问任尚书省左司都事。蒙古军第二次围城时,金哀宗率兵弃城突围。汴京城内粮食已绝,米价暴涨,百姓多有饿死,已经发展到食尸甚至食人的地步。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帅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军。
蒙古军占领汴京后,元好问作为金朝官员被押解出汴京。五月,元好问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秋,元好问被元政权拘于聊城(今属山东)。天兴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两年后(1235年),元好问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住了四年。金朝的灭亡与人民的惨状对元好问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五十岁时,元好问回到故乡忻州。这时的他思想消沉,生厌世之感,认为『读书误人多』,要后代学耕耘种树,不要学读书。
元好问晚年致力于金朝历史和文化的保护,立馆讲学。
六十三岁时,元好问与张德辉北上觐见忽必烈,说服忽必烈接纳尊信儒学,并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劝说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国。
元宪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葬于故乡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
元好问留有著作〖元遗山集〗。有词377首,艺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风格,为金代词坛第一人。散曲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有〖续夷坚志〗乃笔记小说。所编〖中州集〗及〖壬辰杂编〗,史料多补入〖金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