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6|回覆: 0

[詩詞賞析] 何新論古詩詞(23)·孔子以詩言志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古詩詞(23):

孔子以詩言志

ff0755ad96aa327761e5a3e4a927c433.jpg

  【韓詩外傳】曾記述孔子在齊國時遭遇的這樣一件事:

  孔子行車在路上,遇到齊國的一位賢人程子,二人停車相語。談話中,孔子知道程子生活有困難,就吩咐子路:『取下車上的彩帛十匹(當時彩帛可以代替金錢,以物易物而流通),以贈先生。』

  但是子路不願意,就假裝沒聽見。於是孔子又作吩咐,子路只好照辦。

  程子走後,子路不高興而責怪孔子:『我過去聽您說過,君子不在路上交新朋友,就像女子不能沒有媒人就出嫁一樣。那麼今天這是怎麼回事?』

  孔子回答:『【詩經】中不是有這樣的話嗎?「田野上的蔓草,沾上了雨露。偶然遭遇一位美人,令我特別地心動。雖然是倉促相遇,也要滿足心願。」(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宛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齊國這位程子,是知名的賢人。今天碰巧與他邂逅,如果我無所表示,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面,那將令我遺憾。做人的大原則當然不能違背。但小道理,是可以隨機應變的!』①

  由上述這則軼事,不僅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性情中人,而且反映了孔子處世所具有的靈活態度。

  【論語】中記述了一則孔子教誨兒子學詩的故事:

  陳亢問於伯魚曰①:『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何新譯文】

  陳亢問伯魚:『您聽到過(孔子)特殊的教誨嗎?』伯魚答:『沒有。但有一次他獨自站在那裏,我匆匆經過庭院,他問我:「你學【詩】了嗎?」我回答:「沒有。『不學【詩】,就不會講話。」我回去後便去學【詩】。又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匆匆經過,他問我:「你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不學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我回去後便學禮。我私下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後高興地說:『我只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三種收穫,知道了【詩】,知道了禮,還知道了君子疏遠於自己的兒子。』

  關於【詩經】的意義,孔子還有許多精闢論述。如:

  ——孔子說:『【詩經】中的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情思純正無邪」。』

  ——子夏問說:『「嫣然而笑嫵媚呀,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呀,搽點白粉兒真漂亮啊。」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呀?』孔子說:『先渲染彩色,再復歸於素白。』子夏說:『而後就施之以禮節嗎?』孔子說:『啟發我的是卜商啊!以後可以同你一起討論【詩經】了。』

  ——孔子說:『弟子們為何不學一學【詩】?【詩】,可以激發志趣,可以觀察事物,可以使人友善,可以使人發泄。近之可以服侍父母,遠之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使人認識很多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對伯魚說:『你研讀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沒有研讀過【周南】、【召南】,那不就像面對着牆壁而呆立麼?』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歡樂而不放縱,愁思而不哀傷。』

  ——孔子與魯國太樂師討論音樂,說:『音樂的道理很容易了解:開始演奏時,低沉;隨後,響亮,交錯,綿延不絕,直到完成。』

  ——孔子談及【韶】樂:『真美呀,又真是仁善呵!』又評論【大武】之樂:『真美,但不夠仁善。』

  ——子貢說:『處於貧困卻不卑諂,處於富貴卻不驕慢,這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比不上處於貧困仍樂於聞道,處於富貴仍愛好禮節呀。』子貢說:『【詩經】上說:「(像加工玉器象牙那樣)有切有擦,有雕琢有研磨」,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阿賜呀,現在就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你就理解了後面!』

  ——孔子說:『(我)立志於求道,堅守於正德,歸依於仁善,悠遊於藝術。』

  ——孔子喜愛吟誦的,有【詩經】、【書經】。主持禮儀時,都誦讀正音。

  ——孔子說:『從學【詩經】為開始,以修禮儀來自立,通過音樂而育成。』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後,要整理樂曲,使【雅】歸雅樂、【頌】歸頌樂,各自配上合適的樂曲。』

  ——孔子說:『會背誦【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行不通;出使於外,又不能獨立應對;即使會背誦得多,又有什麼用?』

  ——孔子說:『對言辭只要能作到清晰地表達就可以了。』

  【註:以上摘自何新【論語新考】譯文。】

謝謝閱讀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