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书中,对印度的早期记载见于〖史记〗,当时称之为身毒。身毒即印度河之梵文Sindhu的对音。地域在四川之远西2000里。
[〖史记·西南夷列传〗:『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在〖山海经〗中也记载『西方有身毒国』。〖后汉书·西域传〗则称之为『天竺国』,『一名身毒』。
这些古籍中所说的身毒或者天竺,其实都不是指南亚的印度,而是位于西南亚之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
据吴其昌先生〖印度释名〗(〖燕京学报〗第四期)统计,中国古代文献对印度一名的汉语音译有38种写法如:身毒、乾读、捐读、申毒、辛头、新头、信度、身度、悬度、天毒、天竺、信图、贤豆、贤毒、印土、寅度、印度等,皆同音异译。
关于古代身毒及天竺的读音,初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则天竺也,塞种即释种也,盖语言有轻重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身音捐,毒音笃。一本作乾毒。〖康熙字典〗谓:『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笃』,『今之天竺,盖身毒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竺音』。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则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或云身毒、 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也就是说,印度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唐僧玄奘所勘定的,而所指的主要地区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国。
至于印度河东南方向的恒河平原,即今日印度和孟加拉国地区,在古代可能称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吠陀史诗的〖摩诃婆罗多〗及〖莲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初篇〗有一段讲述国王豆扇陀与静修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二人结婚后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大陆为南瞻部洲(Jambudv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