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國自北向南都出現了大風降溫天氣,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以上。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感到一絲涼意呢? 寒潮來襲,其實不太擔心孩子們沒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而受涼(畢竟給娃捂好是家長的本能!),反而想提醒各位家長朋友不要過於緊張,給孩子穿太多,反而生病了。 天氣漸冷,寶寶應該比大人們穿厚些,這是常見誤區。 尤其在奶奶、姥姥帶娃的家庭裏,老一輩喜歡給寶寶捂着,因為總是以自己感受到的冷來給娃穿衣服,生怕凍壞了寶寶,誰知這樣反而帶來了問題。 近幾日兒科門診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捂得太厚引起的,有的一歲以下患兒甚至患上了『捂熱綜合症』,其典型症狀是高熱、脫水、抽搐、昏迷,甚至腦部受損導致患兒智障。 杭州市一醫院兒科馮梅副主任醫師出了半天門診,看了45個患兒,其中有5個孩子馮醫師看了一眼就覺得穿太多了。 發燒39.5℃ 居然還穿了三件棉襖一件毛衣 男嬰兒,6個月大,發燒39.5℃。上身穿厚棉內衣+毛線衫+棉背心+絲棉襖,下身是厚棉長褲+毛褲,全身又套了一件彈力絮連體棉襖。孩子精神不大好,趴在奶奶背上一動不動。 醫師摸摸孩子後背,全是汗,便趕緊讓奶奶把孩子的絲棉襖脫掉和彈力絮連體棉襖脫掉,散散熱。 發燒接近40℃ 棉毛衫+毛線衫+絲棉襖+羽絨服 女嬰兒,10個月大,發燒接近40℃,臉蛋紅撲撲的。孩子上身穿棉毛衫+毛線衫+絲棉襖+羽絨服,下身是厚棉長褲+毛線褲+絲綿褲。 外婆說,早上喝完牛奶,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吵,怎麼哄都不行。 馮醫師叫外婆捏捏孩子的內衣,外婆驚得叫來,『怎麼濕透啦』,慌慌張張地從包裏翻出一塊毛巾,塞進孩子的衣服裏吸汗。 醫師說,這兩個孩子都穿了兩件棉襖,在這樣的天氣,一件棉襖就夠了。一般來說,棉背心也不用穿。孩子的穿衣原則和大人一樣即可。 怎樣判斷孩子穿衣夠不夠? 1歲以下的新生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沒有健全,在過冷或過熱時不能自動調節,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很差。 尤其是5個月內的寶寶,他們喝奶容易流汗,產熱量很大,出汗散熱又比較緩慢,如果爸爸媽媽把寶寶包裹得很嚴實,就很容易產生高熱的環境,導致寶寶中暑。 以下兩種辦法幫你判斷寶寶衣服是否穿得多: 適合中國人的『穿衣公式』 氣溫+衣服增加的溫度= 26℃ 兩歲以上小孩,穿衣法則最好與大人一致,對於運動量大的寶寶甚至要比大人少穿一件。 而秋冬交替正是氣溫多變的時節,街上一看,大人們也是各憑感受亂穿衣,孩子穿得少容易遇寒受涼,穿得多容易受熱生病,究竟有沒有準確的參考呢? 答案是:有! 杭州市中醫院中內科桂曉春醫師以自己女兒為實驗對象,用了三個月時間,總結出小孩『穿衣公式』。 她說女兒2012年讀大班時,也是三天兩頭感冒,所以她想搞清楚小孩穿多少衣服是最舒適的。從2012年9月份起,桂醫師隨身帶一個溫度計,記錄當天氣溫幾度、女兒感冒時穿了什麼衣服、出汗時穿了什麼衣服、室內溫度多少、室外溫度多少。 經過3個月的實踐總結,桂醫師得出結論:氣溫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溫度,控制在26℃,是孩子最舒服的穿衣狀況,不會着涼打噴嚏,也不會動一動就出汗。 根據醫師的測量,每件衣服能增加的溫度: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稍厚彈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學會了公式,記住衣服的溫度,接下來就是簡單的算數問題了! 例如:白天戶外氣溫12℃左右,孩子需要:厚羊毛衫4℃+抓絨衣服3℃+厚羽絨服9℃,即可達到舒適的26℃。進入室內後根據溫度脫掉外套。 小件衣物怎麼考慮? 在冬天的室外,偶爾白天的陽光還比較強烈,戴上帽子既可以遮陽,又可避免寶貝的頭部受涼。特別是小寶寶,囟門尚未閉合,頭頂部非常薄弱,更易受涼而引起傷風感冒。 其它大多數情況下,戴帽子並不是必須的。 大腦是發育最迅速、血供最豐富、代謝最旺盛的器官,還有厚厚的頭皮和骨性結構包裹,頭皮的血供也非常豐富,因此理論上寶寶的頭部是不怕冷的,裸露的頭部還會很有效地調節全身的溫度!其實寶寶戴帽子往往會影響他頭部的活動、聽音以及散熱等。 即使在炎熱的夏季,許多寶寶小手小腳很涼,這是正常現象,家長不用過度緊張。 但是冬天外出還是做好手部保暖,但如果寶寶年齡過小可選袖子較長的外套,手套不是最佳選擇。因為寶寶經常動彈,喜歡抹臉,也愛吃手,往往會把手套上的棉毛屑吞下去。 一些家長用繩子或橡皮筋把手套捆在寶寶手上,這樣也有危險,手腕上的橡皮筋如果纏繞過緊,或者手套內部脫落的線頭纏住小指頭,寶寶的小手還有可能缺血、腫脹甚至壞死! 冬天寶寶的腳步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寶媽要記得給小腳丫保暖,穿上襪子是第一步哦。 當然夏天完全沒有必要,跟小手一樣,孩子也通過小腳,感受身體和外在的世界。 不一定要戴圍巾,但家長帶個圍巾或者圍巾或毯子倒是不錯的選擇,冷的時候可以給寶寶裹上,非常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