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先王之政有“采风”的制度。周代设有“酋人”(即“游人”)或“行人”,到民间去采诗。《汉书·食货志》记古代族社聚居:“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国语》中亦记有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的说法。《礼记·乐记》云:“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当时大量的民歌和贵族的诗篇,正是依靠王朝国家这种采诗献诗制度而保存下来。然后,由“太师”(大司乐)将其编攒成集,选择而教授学子。故《周礼·春官》中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又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周礼》一书,基本资料出自周代,但改纂之则为王莽、刘歆(徐复观语)。
《诗经》中今存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则是孔子从当时周王官及鲁太师(乐官)所保存的三千余篇诗歌和民歌中筛选编纂的。《史记·孔子世家》记: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三百零五篇的内容,大概归纳一下,大体分作三类:
第一类是民间歌谣:
1恋歌(例如:《关雎》、《静女》、《将仲子》、《溱洧》诸篇。)
2婚姻之歌及祈子歌(例如:《桃夭》、《螽斯》、《苤苢》诸篇。)
3哀歌及悼亡之歌(例如:《蓼莪》、《绿衣》诸篇。)
4农事歌曲(例如:《七月》、《甫田》、《行苇》、《既醉》诸篇。)
5时事讽刺歌曲(如:《新台》、《伐檀》、《狼跋》)。
第二类是贵族诗人咏怀之创作:
(例如:《东山》、《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崧高》诸篇。)
第三类是宗庙(閟宫)及宴会乐舞歌(所谓《升歌》):
1宗教乐舞歌(例如:《文王》、《下武》诸篇。)
2颂神祭祝乐舞歌。(例如:《思文》、《云汉》诸篇。)
3宴会乐舞歌:(例如《庭燎》、《鹿鸣》诸篇。)
4田猎舞歌,(例如:《常武》、《兔罝》、《驺虞》诸篇。)
5军旅之歌。(例如《击鼓》、《无衣》、《破斧》)
6教诲之歌(如《鸤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