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4|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洁·立身清白 不惹尘埃

[複製鏈接]


1aff570ac28206f22e3e65294d3e1646.png

  元末明初画家倪瓒,擅长山水画,画风简约疏淡,是明清画家追逐的对象。他还非常爱干净,〖明史〗上就给他留下一笔:『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说倪瓒不是一般的爱干净,他简直有洁癖,自己用的文房四宝,随时要擦洗,院子里的梧桐树,也要每天擦洗干净,有客人来家里做客,等客人离开,还要把地面给冲洗干净。

0837f0b6eeaedeb890d1b1402a79ef7d.jpg


  爱清洁是人之常情。古人会在上巳节结伴出门奔赴水边,或者沐浴清洁,或者持草洁身。〖后汉书〗中对此这样说:『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认为在这个时候清洁自己,能够洗濯去垢、驱除不祥、祛病消灾。〖说文解字〗言『潔(洁),瀞也』,瀞就是净,意思是无垢秽,没有什么脏东西。洁的本义就是干净、清洁。

73517207fe6d28579c11668c2cb3c4b3.png


  『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精神,也应当是清洁的。许由和巢父,一个隐于箕山之下,一个寝于树巢之上,而对于精神之洁的追求却是相似的。许由因尧召其为九州长、不欲闻之而洗耳于颍水滨,此时恰好巢父牵牛而过,牛渴欲饮水,见到许由洗耳便问什么情况,许由回答之后,巢父并没有对其表示赞赏,反而认为他是沽名钓誉,在这儿洗耳反而把下游的水污染了,如果自己的牛喝了便是污了自己的牛。

3aac59bf02f432563e5656a52c0eb981.jpg


  一座山,一条河,一头牛,两个人。一个为洁而洗耳,一个嫌弃其污了水而转身去上游。这种现在想来不可思议之事,却在史书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志行高洁的代表。古人古事好像都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些事情的真实性,然而这些事又印在我们心上,不断提醒我们曾有人对精神的追求是如此高洁。这种追求,种下了我们文明对于洁的看重。

52491849b18e20666a5f07ab8d163dcd.jpg


  高洁古人操,素怀夙所仰。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对高洁之士总是抱着向往与仰慕。就好像左思写『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不但要去那高高的山岗上,抖落一身世俗的污垢,还要去那长长的河流旁,涤荡双脚世俗的尘污。他在表示对许由景仰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俯视千古的豪迈与雄健,保持着自己的高洁情操。

14f42fd9220a0b89eb2ac7cbdd22fdce.jpg


  对洁的看重与追求,也使得古人对于一切洁的事物,都满怀欢喜,并用事物的洁,来比拟或暗喻自身的『洁』。白云之孤洁,是『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莲花之幽洁,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连蝉饮清露也化作了高洁的象征,『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还有月之皎洁、雪之冰洁……如此种种,都化为强大的人格力量,或是孤高清白、洁身自好,或是不同流合污、心向清洁,或是不慕名利、不求富贵,一一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d056dfe3b3d1d3f977eb2dc41793f49c.jpg


  源清而流洁。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中说『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认为这四者是改变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的根本所在。对大众而言是如此,对为官者而言更是如此。廉洁一词,几乎可以说是刻在了为官者的身上,自古以来便是为官者必备的美德。

1fdbcd6de03da85bb1738ef5c3f6a059.jpg


  何为廉洁?不贪财货,立身清白,是为廉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亦是廉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更是廉洁。廉洁是为官者的道德追求,也是为官者的行动自觉。古人云:『求禄求禄,清白不浊。清白尚可,贪污杀我。』为官者求取俸禄本无错,但是要讲究清白不浊,不取不受,不贪不污,洁己奉公,清廉公正。

ae684888110593127518fd22aa7c393b.jpg


  从身体的干净清洁,联想到精神的干净清洁;从外物的洁白无瑕,联想到品德的洁白无瑕。洁之一字,就逐渐容纳了操守清白、品行纯正与道德高尚的内涵。而这些,恰恰是古人关于人生于世该如何活、如何立的观点。古人从不羞于表达自己对洁的向往,也不怯于展现对洁的追求。洁,似乎不近人情,其实却最近人心。(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43b4f510bf3ac4e2aac067d2537c9756.png
700ab12e326a01937d9036ed3a073992.jpg
ea4302136d4ad6a9a1e71eadf1fb5141.jpg
fa49956b1b4463bb3794ec1d039b7cc1.jpg
4a0b887a4921a9bbd16a01dad0929036.jpg
9b8959396f1fae5bcf1ee70bfedb959b.jp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