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1|回覆: 0

[中學生家庭教育]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12年不歸·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兩天被「北大留美高材生拉黑父母,12年不歸」的事件刷屏了,朋友圈一片譁然。

25cfb6f88587d193899fd35856ee2d7d.jpg

如果只看王猛學生時期的簡歷,你一定會覺得這不就是很多父母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嗎。

從小到大,王猛都是班裡成績數一數二的學生。

高考是四川一地級市的理科狀元,大學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系錄取,本科畢業後又成爲了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按理說,這樣的學歷背景絕對會成就一個非凡的人生,然而出了校門的王猛工作並不順利。

用他自己的話說:

『在原生家庭里受的傷害使他性格孤僻,無法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動手能力差,導致公司交給他的很多項目無法如期完成。』

工作屢屢受挫的他,最後打算回北大報考一個心理學博士,以此來解決積壓自己心底已久的心理問題。

這樣優秀的孩子究竟有什麼心理問題呢?真的有這麼嚴重嗎?是中毒已深還是無病呻吟?

在王猛看來,他的心理問題源於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和父母扭曲的親情關係。

他寫了一封信,15000字,洋洋灑灑記錄著,——如果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爲了孩子好,那自己的父母在這件事上做得出類拔萃。

世上的愛有很多種,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最天然,最持久和無私的了。

可就是這最純粹的愛,如果表現的形式和方法出了問題,也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在王猛長這封『控訴父母』的長信里,我們不難看出王猛的父母所做種種,概括起來就是——我們犯了很多父母,都最喜歡犯的錯。

1、溺愛,過度保護

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裡,怕他跟大院外面的孩子學壞;

每個下雨天都去接他放學,哪怕學校離家只有幾分鐘;

孩子從小到大交往的同學、朋友、生活圈子不出那個大院……

b5aea0008060b7c17509156aae40ef40.jpg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爲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道:

溺愛,表面上看是父母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實際上,溺愛源於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做自己的另一個「我」,給於過度滿足。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地給予自己。

他指出,溺愛分『包辦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兩種。

王猛父母應該就屬於前者。

從幼兒園到高中,事事包辦,甚至不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外界、解決問題。這種溺愛,不是基於孩子的真實需求,而是一種強加,以『愛』的名義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讓孩子無法識別,也無法辯駁。

被溺愛的孩子往往脾氣大,甚至打父母,這不是因爲『被慣壞了』,深層原因是他自我成長、自我探索的真實需求一直在被壓抑,他潛意識裡是抗拒的,但卻無法正面戰勝父母的意志。

王猛『叛逆』行爲的爆發不是一日之寒,是他從幼年時期就不斷被否定、被壓抑,日積月累造成的。

c484e8a4903f0e0902194153ec5ef98f.jpg

2.不尊重孩子,經常包辦,對孩子強加自己的意志

舉一個例子,信的開頭王猛就說了:『媽媽以前多次陶醉地跟我講,在我兩三歲的時候她把我打扮成女孩,並給我看過一張我穿裙裝的照片。

大約我上學前班時,媽媽當著我的面,對著她幻想中的女兒(芽芽)說話,而我是獨生子。』

f27b6c160e1e348890a91000e55dcc8c.jpg

這體現了媽媽對孩子的不尊重、瘋狂的控制欲

小孩都是有自己的尊嚴的,從出生起就有了,我們要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性別,尊重他的身體,孩子不是父母可以隨意打扮的。

當然,神經大條的孩子,看到自己小時候被打扮成女孩的樣子,頂多撅一下嘴、一笑了之。

但敏感的孩子,長大後看到,就會覺得被深深冒犯,會覺得『沒有被父母完全接納』,繼而會自卑,也會生出怨恨。

還有一事,王猛耿耿於懷,那就是有一次班主任明確告訴大家集體統一穿短褲,而他的媽媽堅決不同意,堅決讓他穿長褲,他無力反抗。

c3297afd75547e6158593e0894882441.jpg

也許在家長看來,只是褲子長短的問題,但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集體活動中明目張胆違背規定是很沒面子、很內疚的事,就是跟老師和同學們作對。

他也說了,他常常被同學欺負,難保『短褲事件』不是原因之一。

老師的規定,強大的媽媽,無力反抗的權威……連穿什麼都不能自己做決定,小孩活得多麼壓抑,多麼寒冷,他的心底怎麼會不滋生出怨懟和自卑?

3.無視孩子的求助和抱怨,總是給孩子講不切實際的大道理

前幾天看到小樓老師的一篇文章說,當孩子說『反正』(反正我說什麼她也不聽;反正最後都得聽他的)這兩個字的時候,他不是在對抗,而是在向大人『求助』。

這意味著近來他的要求總是被否定,他的期待總是會落空,他感到了難過,和傷害,他想要對方能夠減少一些這種傷害。

如果父母注意不到,他就會漸漸關起心扉,減少和父母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叛逆』,後果很壞。

王猛曾對父母有過無數次期待,比如當親戚嘲笑他動手能力差的時候,比如導遊莫名奇妙問他『要不要和兩個女孩住一屋』的時候,甚至在他把心理疾病報告寄給父母的時候……

但父母都無視了,那種不以爲然的態度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不喜歡的人,父母『逼』他喜歡;

他不想來往的人,父母『逼』他來往。

道理總是一堆一堆:

『別人亂說話這種事會很常見的

『你必須要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可是我們都知道,『聽了太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爲道理總是籠統的,而每個人、每件事、每個處境都是那麼的不同。

一味地按照俗語、道理來指導每一個具體的實踐,這不是鑽牛角尖、削足適履嗎?

我想,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世上沒有一個所有人都喜歡的橘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你要勇敢做自己』,那對孩子的發展該多好。

375eba37d1dc72ac9424d7de39978196.jpg

4.不懂得體地退出

想必大家都聽過龍應台說的那段話吧:

所謂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真正的父母之愛,它所指向的目標是,教會孩子獨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是當他長大,在他的自由意志里體面地退出,給他一個成年人應有的空間——不必追。

王猛的父母追得太緊了,給孩子的感覺就像是望遠鏡,像是擺不脫的鎖鏈,令人窒息。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顆想要獨立的心,但是父母常常拽著手中的這根線,遲遲不願放手。

爲人父母,除了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親密地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的時光,一定要放手,促進孩子獨立。

退出,並不意味著你們就不親密了;退出,反而是爲了更自在的親密。退出,不是說你不愛孩子了,而是你在給予一種更偉大的愛——那就是成全。

愛孩子,就成全他的成長,成全他的獨立,成全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e39f54d683076c47621f356362cbb7bc.jpg

面對兒子的控訴,他父母到底是怎麼想的?

『我們搞不懂,兒子爲何老揪著過去不放?』

看到兒子發來的決裂信,一開始沒覺得有啥特別,因爲兒子類似的『抱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兒子把這封信稱爲對家人的『最後通牒』,但我覺得,這算是什麼最後通牒啊?

既然是通牒,你總該提出條件吧,總該是不能達到什麼條件才會怎麼怎麼吧!

但我真沒想到,兒子與家竟敢真的不回家。我們搞不懂兒子爲何會遠離?爲何不能『舉重若輕』?爲何老是揪著過去不放?

3b1ea19e823360f2792947d51f1e870c.jpg

搞不懂的或許不止老倆口。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似乎最應該引起重視——爲何在這樣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孩子生活無憂,從小成績優異好學上進,似乎沒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卻偏偏脫離了軌道呢?

王猛在信中寫道:

『我面臨一道二選一的題:認爲我過去經歷的那些事情叫愛,或者承認自己缺少愛。

我選了後者,因爲前者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從那時開始,我用「情感的孤兒」來描述自己。』

但愛究竟是什麼呢?

每個家庭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悲的是,在有些家庭,父母和孩子對愛的認知完全不一致。

正如王猛和他父母:

他父母認爲他所做的: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通俗地說就是『我做的都是爲你好,你以後就知道了!

而他認爲父母所做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通俗地說就是『爲什麼你們做什麼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不顧及我的感受?』

只是,很遺憾的是:孩子在等待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說謝謝,最終他們都會失望。

bf14846e80bc92cf0785fd3c5f88675c.jpg

真希望故事的雙方,先肆無忌憚宣洩自己的恨,然後在支離破碎後,還可以重新找機會,看到不完美中的愛。

但更希望,所有爲人父母的人都可以明白——

尊重與理解多麼稀缺而控制與馴服多麼常見。從我們開始,學著真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吧,任重道遠。不要傾盡所有,卻培養一個了「仇人」。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