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7|回覆: 0

[中醫理論] 余瀛鰲述古今膏方

[複製鏈接]
張明明 發表於 201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膏方者,博雅潤澤也』。『博』指的是膏方運用的藥物很廣博,『雅』指避免使用或者少用對人體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潤』指滋潤,『澤』指光澤,外觀漂亮。

•古代文獻中,膏方的運用比較少,賦形劑和現在不一樣,藥味少。現在的膏方藥味很龐雜,二、三十味甚至更多。

•明代,膏方明顯增多,有兩首對後世影響深遠,一首是虞摶【醫學真傳】中的瓊脂膏,一首是【古今醫鑒】中的寧嗽膏。

每年冬天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吃膏方的人最多,夏天很少。膏方大多偏溫熱,不適合於傷風、感冒類疾病。慢性病往往適合方,但是膏方也不能單純的被認為只具有調補氣血作用。

膏方的概念

筆者的老師秦伯未先生在1929年出版過有關膏方的著作,他對現代膏方解釋為:『膏方者,博雅潤澤也』。『博』指的是當前所見的膏方運用的藥物很廣博。『雅』是指避免使用或者少用對人體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潤』指的是滋潤。『澤』是有光澤,外觀漂亮。對這四個字的解釋,意義比較深刻。秦老所著【膏方大全】記載了膏方的淵源、診療要點、適應病證等,如該書記載了慢性咳嗽、痰飲、血證、男科病、婦女崩漏等16種病比較適合用膏方,書中也有相關醫案記載,每一則醫案均詳細介紹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讓讀者更容易聯繫臨床實際。

膏方的發展歷史

在古代文獻中,膏方的運用比較少,它的賦形劑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賦形劑主要是阿膠、白蜜、白糖等。以前的賦形劑沒有使用阿膠,並且膏方的藥味少。現在的藥味很龐雜,二、三十味左右,甚至更多。

關於膏方的使用,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膏方是藥物劑型中的一種。最早的藥物劑型,當屬伊尹所著【湯液經法】(已佚)中的湯液劑型。不過,最早的湯液是指五穀加水熬製而成,後來演變成把藥物加水煎出藥汁來,也就是現在用多種方藥熬煉後加賦形劑,文火熬煉製膏而成。【湯液經法】以後的方書,如【黃帝內經】所涉及的方劑不多。至漢末,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對劑型的論述有一些發展,該書對丸、散、膏、丹的記載已經基本形成。應該注意的是外科也運用膏,而我們所說的膏方均屬口服,因此『膏』也有內服、外用之別。

與膏方相關聯的方劑需要追尋其根源。回顧歷史,【金匱要略】記載的烏頭煎,在所煎藥物裡面加蜜,所用藥物和賦形劑相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指出『服藥有多種劑型,患者藥物治療中有依附膏煎者』,但沒有相關的藥物記載。至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新修本草】等文獻中介紹了一些膏煎。與膏煎相關的方劑如【千金方》裡有杏仁煎、枸杞煎等。至宋金元時期,我們所熟知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介紹的膏方有凝脂膏,由棗仁、硃砂、乳香研末煉成丸劑,這還不算真正的膏方。金代李杲【東垣試效方》裡記載有清空膏治療偏頭痛,還可以治療風熱頭痛等等。該方藥物組成有羌活、防風、川芎、黃芩、黃連、柴胡、甘草共研細末,用茶湯調如膏狀,這與現在的膏方還是有所區別。朱震亨【丹溪心法】所記載的藕汁膏由黃連、生地、牛奶、白蓮、藕汁,慢火煮,熬成膏狀,用來治療消渴病,這個方子沒有糖分含量高的藥物,消渴病的患者可以服用。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有大風膏的記載,用來治療諸般風搐,做成蜜丸,實際上也不是膏方。由此可以看出,宋金元時期的膏方雖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進步,但這些處方還是不夠理想。

傳世經典膏方

秦老很重視的一個膏方是瓊玉膏,這首膏方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宋代文學家洪遵著【洪氏集驗方】記載引申鐵瓮方,據考證有一個膏方是瓊玉膏,藥味不多,藥物組成有高麗參二十四兩,生地黃十六斤,茯苓四十九斤,白蜜十斤。先用地黃汁加蜜熬沸,然後把高麗參、茯苓研成細末和勻成膏。此方藥味雖然不多,但既有四物湯藥物組成,又有四君子湯裡面的藥物。瓊玉膏的主要作用是養陰潤肺,治療虛勞乾咳,咽燥咳血病證。方藥組成中的地黃滋腎水,白蜜養肺陰,二者起到金水相生之意,高麗參益氣補脾,脾旺能夠生金,即土生金,有肺虛的話可以恢復,茯苓味淡氣薄,與甘寒滋潤的藥同用,具有滋潤而不膩的特點。全方有滋陰潤肺、調理脾胃的功效。民國時期,秦老在上海對肺結核的治療,也是在瓊玉膏的基礎上進行加味應用。

到了明代,膏方的使用明顯增多,有兩首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一首是虞摶【醫學真傳】中的瓊脂膏。方中生地二十斤,打汁,白蜜二斤,煎沸後掠去上沫,鹿角膠、酥油各二斤,生薑二兩,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餳,以瓷器收貯,每服一、二匙,空腹溫酒調下。【古今醫鑒】中的寧嗽膏,由百部、百合、貝母、紫菀、款冬花、杏仁等藥物搗碎,用長流水二十碗,煎至四碗,濾渣再煎,如是者三次,共得藥汁十五碗,入飴糖半斤、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膠、茯苓細末各四兩,和勻為膏。從這兩首明代膏方來看,與現在的膏方相比並不完全一樣。後世膏方在治法、賦形劑等方面逐步有所變化和改良。

膏方使用注意

秦老反覆強調運用膏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對於陽虛體質,溫補類藥物可以多用肉桂、附子、鹿角膠等扶陽藥,適當加一些補氣血的藥物。如果是陰虛體質的患者,應該用清補類的藥物,患者若是陰虛為主,應選用天冬、麥冬、玄參、龜板膠、二至丸(女貞子、墨旱蓮)等。如果是滑脫性病證,常用補骨脂、訶子肉、黃芪、山萸肉、五味子、金櫻子、牡蠣等這些澀補類藥物。關於平補類的藥物,適用於患者脾胃虛弱,又不能用滋補類藥物,需和中養胃,促消化,應該使用蘇梗、麥冬、山藥、綠萼梅、芡實、蓮子肉、雞內金、炒谷芽等類藥物。筆者在具體診療中,常對秦老所強調的上述四點加以綜合考慮。

膏方治療醫案

陳某,男,40歲。體質衰憊,多年來畏風冷,多汗,容易感冒,腰酸,有陽痿傾向,早泄,腳後跟疼,陰囊、睾丸涼,大便困難,脈沉濡,右尺虛浮,苔微膩。筆者對陳某所制定的治療法則是補腎益精,溫陽固衛,兼以潤府。由於患者怕吃湯藥,因此用膏方口服緩治,方由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玉屏風散等加減而成。

處方:熟地120克,陳皮36克,山萸肉50克,雲茯苓60克,粉丹皮50克,懷山藥80克,肉桂30克,制附片60克,枸杞子80克,菟絲子80克,當歸80克,仙靈脾80克,火麻仁120克,生黃芪100克,防風50克,炒白朮60克,川續斷80克。製法是把全部藥泡一宿,濃煎兩次,濾汁去渣後,再加鹿角膠100克在火上煎熬,又加冰糖120克,文火收膏,混勻後,每次服用一勺,大約12~15克,一天兩次,溫開水或淡鹽湯送服。

服用兩料膏方後,患者自述體力增強,感冒次數減少,腎虛、早泄均有所改善,右腳跟疼痛消失,大便順暢。

按:患者體檢報告並沒有明顯病理指標和明確的診斷病名,屬於亞健康的狀態。因此,膏方在治未病方面有很重要的意義,可以充分發揮防治疾病和保健的作用,反映了它的診療特色及優勢。

當前國際醫學,對防治疾病和養生保健非常重視。中醫藥學在全世界所有各國的傳統醫學來講,具有領先地位,在國際中醫藥交流中,膏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中西醫結合很有必要。有些病證單用中醫中藥效果不太理想,單用西醫治法效果也不明顯,而中西醫結合往往可以提高療效,增強體質。(中國中醫科學院 張明明整理)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