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酒能益人,亦能損人。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 ——【養生要集】 我國是酒的故鄉,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飲酒的記載。酒與飲酒,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酒文化與中國傳統醫學更是有着長遠而密切的聯繫。 酒與醫素有不解之緣,古人創造『醫』字,最早為『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釋該字曰:『醫,治病工也。從醫從酉。醫,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故從酉。王育:一曰醫,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可見,上古的巫醫們在治病時已經知道藉助酒力,使藥物取得成效,並從中產生了『醫源於酒』的認識。 酒有多種,然其功效大都為『通血脈,溫腸胃,御風寒』。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溫能祛寒,辛能發散,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蠲痹散結、溫陽祛寒;又因酒多為穀物釀造,味甘能補,故還可補益腸胃。 很不錯的課程,學點正經中醫防身!限時免費! 此外,【博物志】記載:『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可見酒還能殺蟲驅邪、辟惡逐穢。 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對於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物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一方面是說,酒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酒的發散之性可以幫助藥力外達於表,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其次,酒有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中藥的多種成分都能夠溶解於酒精之中,許多藥物的有效成分都可藉助於酒的這一特性提取出來。此外,酒精還有防腐作用,能保存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而不變質。 古人不僅常用酒來服藥,更是將各種中藥與酒一起經過浸泡或煎煮製成酒劑,以藥之功,借酒之力,既可治療又可預防疾病,由此發展出我國獨特的一個重要劑型――藥酒。藥酒的發明,是醫療史上的一大進步。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我國現存可見最早的藥酒記載,全書283方中用酒就有40方之多,只是其所記載的藥酒,並沒有具體的方名。 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於【黃帝內經】。全書共記載13首藥方,其中有用雞矢和米酒製成的『雞矢醴』,和用左角發和美酒製成的『左角發酒』。以單味藥或一方中主藥的藥名作為藥酒名稱,成為後世藥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內經】中還有大量關於藥酒的論述,如【素問・湯液醪醴論】:『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素問・血氣形態篇】曰:『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醛藥』。【素問・玉版論要篇】載:『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之主治,二十一日已;見其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採用煎煮法和浸漬法製備藥酒大致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曾有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 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東漢醫家張仲景的名著【金匱要略】中,就有多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後供飲用,以治療婦人腹中刺痛。 唐宋時期,藥酒療法到達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載藥酒應用範圍已涉及內、外、婦、五官諸科。【千金要方】卷七列有『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列有『諸酒』專節。 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官修的方劑巨著【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達六處之多。用藥味數較多的複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是當時的顯著特點。 元明清時期,藥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製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價值。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25條下,設有『附諸藥酒方』的專目,列有69種不同功效的藥酒。繆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對藥酒的製作和服用方法有詳細的論述。 此外,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吳謙等人的【醫宗金鑒】、汪昂的【醫方集解】、程鍾齡的【醫學心悟】等書,均收錄有多種藥酒方,藥酒到此時已發展的較為完整。 酒之所以受到古代醫家的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飲酒具有養生保健作用。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厚,講究飲酒方式便是其特點之一。飲酒方式得當,才會有益於養生;方式不當,『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損軀命』。 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又說『飲冷酒成手戰』,說明酒在不冷不熱時喝才是適宜的。 【呂氏春秋・盡數篇】說:『凡養生,莫若知本……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清代朱彝尊撰寫的【食憲鴻秘】提出,『飲酒不宜氣粗及速,粗速傷肺。肺為五臟華蓋,尤不可傷。且粗速無品』。這是講飲酒應慢,不可速飲豪飲。 【養生要集】中有這樣一段話:『酒能益人,亦能損人。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可見飲酒需適度,無太過,亦無不及。太過傷損身體,不及等於無飲,起不到養生作用。 綜上所述,酒在中醫治療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酒本身是藥食兩得之品,很多藥物因酒制而直達病所,提高療效,藥酒更是病人樂於接受的一種治療形式。我們應積極發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獻中的相關內容,更好地繼承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 春節家家歡聚一堂,難免要把酒言歡。不過,酒多易傷身,因此我們要把握好量。怎樣飲酒對身體的傷害最小呢?
1、飲酒宜緩 『凡欲飲酒不欲速,速則衝破肺。肺為五臟之華蓋,固不得損。損即多涕洟兼患肺氣、肺痿、咳嗽之疾。若患勞風、風疳、五痔人,切須忌之。若患風人加之藥物浸酒,不令甚醉。』 飲酒過速,不僅傷身,還容易醉酒,從現代科學而言,飲酒後五分鐘乙醇就可進入血液,30—120分鐘時血中乙醇濃度可達到頂峰。飲酒快則血中乙醇濃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會出現醉酒狀態。 2、飲酒宜暖 『不問四時,常吃暖酒彌佳。若冬月但殺冷而已,不要苦熱,熱即傷心肺。凡是飲食皆不欲熱吃,非獨熱酒耳。』酒宜熱飲,利於養胃。 3、飲忌空腹 空腹飲酒,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對胃腸道傷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潰瘍,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質食物,或飲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來保護胃部,以防止酒精滲透胃壁。 4、酒後忌風 『飲酒不欲風裡坐臥,袒肉,操扇,蓋緣毛孔悉開,不欲使風入,風入即令四肢不遂兼風,手足癱瘓等皆由斯得。 |